“橫河蒙丁演武”歷史悠久。自清王朝康熙末年(1720年)鼎盛時期,蒙古族將士的退役軍人從東北的蒙古來到當時的軍事要地—平頂山下的橫河村安家落戶。這批落戶的蒙古族勇士性情剛毅、豪爽、智勇雙全、文武兼備。他們落戶後,將荒山荒地開墾成良田,一邊種地為生,一邊遊牧、狩獵習武、保家護院。逢年過節以武會表演慶賀,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具有蒙古人特色的“橫河蒙丁演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寧橫河蒙丁演武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5—10—12
歷史溯源,藝術特色,
歷史溯源
“橫河蒙丁演武”至今已292年。多年來,不僅沒有間斷,而且內容和形式有增無減,一代一代向下傳承。除武打外,又增添了蒙古族為防禦邊疆侵犯、土匪騷擾的“鼠六毛”、“二躂子摔跤”等真打真拼的節目。自1772年以來,從蒙古來的白氏曾祖白玉堂老刀傳手,向青年耐心傳教,形成了完整的“蒙丁演武”(據《中華民國豐寧縣誌》記載)。中華民國時期,一股殘匪隱藏橫河北平頂山密林深處,時常來村里干擾。村武會首領帶領村裡的“養御兵”旗開得勝、一舉全殲。從此,居民人人習武,每逢新春佳節人人著裝,粉墨登場,逐漸形成了形式獨特、套路分明、真殺真砍、招式嚴謹、豪爽剛毅的蒙古武會。
藝術特色
豐寧滿族自治縣南關蒙古族鄉橫河“蒙丁演武”經歷近300年的發展壯大,已形成了蒙古族的獨特特徵。蒙丁演武屬於蒙古族傳統項目,在南關蒙古族鄉各村已世代承傳,和蒙古族的武術、摔跤等有著緊密聯繫,每年蒙古族傳統節日盛會——那達慕必臨現場表武。蒙丁演武現有簡潔易懂的特點,技巧花樣繁多、真殺實砍、動作剛毅、觀賞性強、適宜向大眾普及,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盛況空前。橫河蒙丁演武真正體現了本民族豪爽、勇猛、剛毅的性格,他們受習武健身、保家衛國的傳統影響,蒙古人世代酷愛習武、比武,在擂台上、武場上不畏強手、敢打敢拼、一心爭勝、毫不畏懼、贏得社會信譽、百姓尊重。橫河的蒙古族人在長期的遊牧、狩獵和土地耕作中,他們為了保家護院,為了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使武會項目逐年增多,並融入了許多南關蒙古族鄉的地方特色和蒙族習俗。將實用性、競技性、健身性和娛樂性融於一體,使蒙古族的民間特色得到充分發揮,深受廣大農民喜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蒙丁演武內容豐富,砍、殺、扎、爬、滾、打樣樣俱全,獨具特色。不管是從理論上、實踐上,還是科學技巧上都形成了蒙古族一整套武術拼打體系。蒙丁演武以蒙族傳統武術拼打為基礎,揉進戲劇,蒙族娛樂武打等程式,已形成了一支蒙古族樸實無華、風格獨特的蒙古族藝術流派,並已被蒙古族人所接受傳承,發揚光大。蒙丁演武以雙人拼打為主,輔助單人穴刀。殺打動作嚴謹、火爆、熱烈,程式清楚、套路分明,體現了中華武術的精華,展現了蒙古族藝術瑰寶,已逐漸成為縣市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