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卷

豐子愷卷

《豐子愷卷》主要內容是:豐子愷(1898——1975年),1898年11月9日生於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市石門鎮)。豐家在鎮上開一爿豐同裕小染坊,有薄田數十畝。父親名豐璜,字斛泉,晚清舉人,死時豐子愷僅8歲。豐子愷6歲進私塾讀書,學名豐潤,13歲入鎮上西溪國小。1914年,豐子愷到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在杭州的5年中師學習,豐子愷有幸成為李叔同的入室弟子,迷上了美術和音樂,並在李叔同、夏丐尊的指導下自學日語,為H後去日本留學作準備。1919年,豐子愷中師畢業後到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任教,同年參加中華美育會。1921年早春,豐子愷東渡日本。親朋好友為其籌集到的2000元,只夠他在日本“遊學”10個月。1922年,豐子愷到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畫了第一批漫畫。當年一同生活在白馬湖畔的文人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潛等,是“子愷漫畫”的第一批欣賞者。1924年豐子愷到上海與匡互生等創辦立達學園。1925年12月由文學周報社出版《子愷漫畫》,是豐子愷的第一本畫集,也是中國的第一本漫畫集。“子愷漫畫”風行天下,統一了中國“漫畫”的名稱。1931年1月由開明書店出版的《緣緣堂隨筆》是公認的20世紀中國百部經典文學名著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豐子愷卷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351頁
  • 開本:16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 作者:豐子愷 余連祥
  • 出版日期:2009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8066426, 7308066428
豐子愷卷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豐子愷卷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豐子愷卷》是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之一。豐子愷卷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
我們的身體被束縛於現實,匍匐在地上,而且不久就要朽爛。然而我們在藝術的生活中,可以瞥見生的崇高、不朽,而發見生的意義與價值了。
技術與美德合成藝術。……先有了愛美的心,芬芳的胸懷,圓滿的人格,然後用巧妙的心手,借巧妙的聲色來表示,方才成為“藝術”。
美術是感情的產物,是人生的慰安的方式來潛移默化我們的感情,便是繪畫的大用。

作者簡介

余連祥,杭州師範大學中國美學與文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州師範學院教授。著有《豐子愷的審美世界》(學林出版社,2005年)《逃墨館主——茅盾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

圖書目錄

序論 中國現代美學的精神傳統
導讀 豐子愷及其美學
上編
從梅花說到美
美與同情
新藝術
藝術三昧
藝術教育的原理
藝術鑑賞的態度
剪網
我與弘一法師
童心的培養
精神的糧食
桂林藝術講話之一
桂林藝術講話之二
桂林藝術講話之三
關於學校中的藝術科——讀《教育藝術論》
卅年來藝術教育之回顧
繪畫之用
音樂之用
為什麼學圖畫
兒童與音樂
文藝的不朽性
藝術與人生
藝術與革命
圖畫與人生
音樂與人生
《讀(緣緣堂隨筆)》讀後感
先器識而後文藝——李叔同先生的文藝觀
暫時脫離塵世

下編
藝術的眼光
藝術的創作與鑑賞
藝術的園地
視覺的糧食
中國畫的特色——畫中有詩
中國美術的優勝
西洋畫的看法
繪事後素
月的大小
讀畫漫感
漫畫藝術的欣賞
文學中的遠近法
文學中的寫生
繪畫與文學
音樂與文學的握手
山中避雨
赤欄橋外柳千條
具象美
從梅花說到藝術
為中學生談藝術科學習法
展覽會場的壁——告一般入場者
讀丐師遺札
美術的照相——給自己會照相的朋友
工藝實用品與美感
東西洋的工藝
玻璃建築
房間藝術
扇子的藝術
商業藝術
我的學畫
漫畫創作二十年
學畫回憶
談自己的畫
附錄
《子愷漫畫選》自序
我的苦學經驗
辭緣緣堂(節選)
總跋

文摘

上編
從梅花說到美
梅花開了!我們站在梅花前面,看到冰清玉潔的花朵的時候,心中感到一種異常的快適。這快適與收到附匯票的家信時或得到full mark[滿分]的分數時的快適,滋味不同;與聽到下課鈴時的快適,星期六晚上的快適,心情也全然各異。這是一種沉靜、深刻而微妙的快適。言語不能說明,而對花的時候,各人會自然感到。這就叫做“美”。
美不能說明而只能感到。但我們在梅花前面實際地感到了這種沉靜深刻而微妙的美,而不求推究和說明,總不甘心。美的本身的滋味雖然不能說出,但美的外部的情狀,例如原因或條件等,總可推究而談論一下,現在我看見了梅花而感到美,感到了美而想談美了。
關於“美是什麼”的問題,自古沒有一定的學說。俄羅斯的文豪托爾斯泰曾在其《藝術論》中列述近代三四十位美學研究者的學說,而各人說法不同。要深究這個問題,當讀美學的專書。現在我們只能將古來最著名的幾家的學說,在這裡約略談論一下。
最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這樣說:“美的東西,就是最適合於其用途及目的的東西。”他舉房屋為實例,說最美麗的房屋,就是最合於用途,最適於住居的房屋。這的確是有理由的。房子的外觀無論何等美麗,而內部不適於居人,決不能說是美的建築。不僅房屋為然,用具及衣服等亦是如此。花瓶的樣子無論何等巧妙,倘內部不能盛水插花,下部不能穩坐桌子上,終不能說是美的工藝品。高跟皮鞋的曲線無論何等玲瓏,倘穿了走路要跌跤,終不能說是美的裝束。
“美就是適於用途與目的。”蘇格拉底這句話,在建築及工藝上固然講得通,但按到我們的梅花,就使人難解了。我們站在梅花前面,實際地感到梅花的美。但梅花有什麼用途與目的呢?梅花是天教它開的,不是人所製造的,天生出它來,或許有用途與目的,但人們不能知道。人們只能站在它前面而感到它的美。風景也是如此:西湖的風景很美,但我們決不會想起西湖的用途與目的。只有巨人可拿西湖來當鏡子吧?
這樣想來,蘇格拉底的美學說是專指人造的實用物而說的。自然及藝術品的美,都不能用他的學說來說明。梅花與西湖都很美,而沒有用途與目的;姜白石[姜夔]的《暗香》與《疏影》為詠梅的有名的詞,但詞有什麼用途與目的?蘇格拉底的話,很有缺陷呢!
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也是思想很好的美學者。他想補足先生的缺陷,說“美是給我們快感的”。這話的確不錯,我們站在梅花前面,看到梅花的名畫,讀到《暗香》、《疏影》,的確發生一種快感,在開篇處我早已說過了。
然而仔細一想,這話也未必盡然,有快感的東西不一定是美的。例如夏天吃冰淇淋,冬天捧熱水袋,都有快感。然而吃冰淇淋與捧熱水袋不能說是美的。肴饌人口時很有快感,然廚司不能說是美術家。羅馬的享樂主義者們中,原有重視肴饌的人,說肴饌是比繪畫音樂更美的藝術。但這是我們所不能首肯的話,或羅馬的亡國奴的話。照柏拉圖的話做去,我們將與羅馬的亡國奴一樣了。柏拉圖自己蔑視肴饌,這樣說來,繪畫音樂雕刻等一切訴於感覺的美術,均不足取了(因為柏拉圖是一個輕視肉體而貴重靈魂的哲學家,肴饌是養肉體的,所以被蔑視)。故柏拉圖的學說,仍不免有很大的缺陷。
於是柏拉圖的弟子亞理斯多德,再來修補先生的學說的缺陷。但他對於美沒有議論,只有對於藝術的學說。他說“藝術貴乎逼真”。這也的確是卓見。諸位上圖畫課時,不是盡力在要求畫得像么?小孩子看見梅花,畫五個圈,我們看見了都贊道:“畫得很好。”因為很像梅花,所以很好,照亞理斯多德的話說來,藝術貴乎自然的模仿,凡肖似實物的都是美的。這叫做“自然模仿說”,在古來的藝術論中很有勢力,到今日還不失為藝術論的中心。
然而仔細一想,這一說也不是健全的。倘藝術貴乎自然模仿,凡肖似實物的都是美的,那么,照相是最高的藝術,照相師是最偉大的美術家了。用照相照出來的景物,比用手畫出來的景物逼真得多,則照相應該比繪畫更貴了。然而照相終是照相,近來雖有進步的美術照相,但嚴格地說來,美術照相只能算是攝製的藝術,不能視為純正的藝術。理由很長;簡言之:因為照相中缺乏人的心的活動,故不能成為正格的藝術。畫家所畫的梅花,是捨棄梅花的不美的點,而僅取其美的點,又助長其美,而表現在紙上的。換言之,畫中的梅花是理想化的梅花。畫中可以行理想化,而照相中不能。模仿與理想化——此二者為藝術成立的最大條件。亞理斯多德的話,偏重了模仿而疏忽了理想化,所以也不是健全的學說。
以上所說,是古代最著名的三家的美學說。近代的思想家,對於美有什麼新意見呢?德國有真善美合一說及美的獨立說;二說正相反對。略述如下:
近代德國美學家包姆加敦[鮑姆加登](Baumgarten,1714—1762)說:“圓滿之物訴於我們的感覺的時候,我們感到美。”這句話道理很複雜了。所謂圓滿,必定有種種的要素。例如梅花,僅乎五個圓圈,不能稱為圓滿。必有許多花,又有蕊,有枝,有乾,或有盆。總之,不是單純而是複雜的。但一味複雜而沒有秩序,例如在紙上亂描了幾百個圓圈,又不能稱為圓滿,不成為畫。必須講究布置,而有統一,方可稱為圓滿。故換言之,圓滿就是“複雜的統一”。做人也是如此的:無論何等善良的人,倘過於率直或過於曲折,決不能有圓滿的人格。必須有豐富的知識與感情,而又有統一的見解的人,方能具有圓滿的人格。我們用意志來力求這圓滿,就是“善”;用理知來認識這圓滿,就是“真”;用感情來感到這圓滿,就是“美”。故真、美、善,是同一物。不過或訴於意志,或訴於理知,或訴於感情而已。——這叫做真善美合一說。
反之,德國還有溫克爾曼(Wincklemann,1717—1768)和雷迅[萊辛](Lessing,1729—1781)兩人,完全反對包姆加敦,說美是獨立的。他們說:“美與真善不同。美全是美,除美以外無他物。”
但近代美學上最重要的學說,是“客觀說”與“主觀說”的二反對說,前者說美在於(客觀的)外物的梅花上,後者說美在於(主觀的)看梅花的人的心中。這種問題的探究,很有趣味,現在略述之如下:
美的客觀說,始創於英國。英國畫家霍格斯[賀加斯](Hogarth,1697—1764)說:“物的形狀,由種種線造成。線有直線與曲線。曲線比直線更美。”現今研究裸體畫的人,有“曲線美”之說。這話便是霍格斯所倡用的。霍格斯說:“曲線所成的物,一定美觀。故美全在於事物中。”倘問他:“梅花為什麼是美的?”他一定回答:“因為它有很好的曲線。”
美的客觀說的提倡者很多。就中有的學者,曾指定美的具體的五條件,說法更為有趣。今略為伸說之:
第一,形狀小的一美的事物,大抵其形狀是小的。女人比男人,身體大概較小。故女人大概比男人為美。英語稱女性為fair sex即“美性”。中國文學中描寫美人多用小字,例如“嬌小”、“生小”,稱女子為“小姐”、“小鬟”,女子的名字也多用“小紅”、“小苹”等。因為小的大都可愛。孩子們歡喜洋囝囝,大人們歡喜寶石、象牙細工,大半是因其小而可愛的原故。我們看了梅花覺得美,也半是為了梅花形小的原故。假如有像傘一般大的梅花,我們見了一定只覺得可驚,不感到美。我們看見嬰孩,總覺得可愛。但假如嬰孩同白象一樣大,我們就覺得可怕了。
第二,表面光滑的——美的事物,大概表面光滑。這也可先用美人來證明。美人的第一要件是肌膚的光澤。故詩詞中有“玉體”、“玉肌”、“玉女”等語。我們所以愛玉,愛寶,愛大理石,愛水晶,也是愛它們的光滑。愛雲,愛雪,愛水,也是為了潔淨無瑕的原故。化妝品——雪花膏、生髮油、蜜,大都是以使膚發光滑為目的的。
第三,輪廓為曲線的——這與霍格斯所說相同。曲線大概比直線為可愛。試拿一個圓的玩具和一個方的玩具同時給小孩子看,請他選擇一件,他一定取圓的。人的顏面,直線多而稜角顯然,不及曲線多而帶圓味的好看。矗立的東洋建築,上端加一圓的dome圓屋頂,比平頂的好看得多。西湖的山多曲線,故優美。雲與森林的美,大半在於其周圍的曲線。美人的臉必由曲線組成。下端圓肥而膨大的所謂“瓜子臉”,有豐滿之感,上端膨大而下端尖削的“倒瓜子臉”,有清秀之感。孩子的臉中倘有了直線,這孩子一定不可愛。
第四,纖弱的一 纖弱與小相類似,可愛的東西,大概是弱的。例如鳥、白兔、貓,大都是弱小的。在人中,女子比男子弱,小孩比大人弱。弱了反而可愛。
第五,色彩明而柔的一一色彩的明,換言之,就是白的,淡的。諺雲“白色隱七難”;故女子都歡喜擦粉。色的柔,就是明與暗的程度相差不可過多。由明漸漸地暗,或由暗漸漸地明。稱為“柔的調子”。柔的調子大都是美的。物體受著過強的光,或過於接近光源,其明暗判然,即生剛調子。剛調子不及柔調子的美觀。窗上用窗幃,電燈泡用毛玻璃,便是欲減弱光的強度,使光勻和,在室中的人物上映成柔和的調子。女子不喜立在燈的近旁或太陽光中,便是欲避去剛調子。太陽下的女子罩著薄絹的彩傘,臉上的光線異常柔美。

序言

《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六卷遴選六位中國現代美學家——梁啓超、王國維、蔡元培、宗白華、豐子愷、朱光潛的相關論著組成。將中國現代美學卓具代表性和成就的名家作集中的文獻整理,迄今可能還是第一次。
《文叢》所說的“現代”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並以此區別於通常的“近代”、“當代”兩個概念。這50餘年間,正是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年代,也是中西古今思想文化大撞擊大交匯的時代。異族入侵與古老帝國的衰亡,洋務派師夷長技、戊戌變法制度改良的失敗,使得國人應對西方文化的態度逐漸由被動轉向自覺。20世紀初年,梁啓超明確提出了“新民”的主張和“學做現代人”的問題,倡導人的革新和“精神之文明”的建設。由此,國民性改造成為進步的文化人士、學者、思想家、政治家關注的焦點之一,人、精神、心理、文化等的變革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課題。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西方美學開始進入中國文化視閾,“美學”、“美育”等專門學科術語引入,中西美學思想、觀念、方法等撞擊融會,走在時代前列的一部分思想家、學者開始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進行改造更新,並積極試圖以美與藝術來啟蒙民眾、培育民族新人格。這個階段的中國美學,既有學科建構與理論建設的探索,也有直面人生與關注時代的激情,並由此構築凸顯了自己的某些特點特徵,既不同於西方美學,也不同於晚清以前的中國古代美學和建國以後的中國當代美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