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黑根病是一種植物病害,晚秋至冬季溫暖多雨年份發生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豌豆和豌豆苗(絲囊霉)黑根病
- 主要危害作物:豌豆
- 主要為害部位:莖基部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播種1個月後,接近地面部位呈淡褐色水漬狀,輕度彎曲。整個根部呈淡褐色,無生機。嚴重時,呈淡黃褐色至茶褐色腐敗,細根脫落,根數減少。重症植株微有傾斜,株高降低,莖葉小,分枝少。發病較早的地塊,年底之前出現黃化株。但大多數地初期外觀無病症.生長後期,由下部葉片黃化,枯萎。
豌豆黑根病主要為害莖基部。莖基和主根染病,病部初呈水漬狀,逐漸變軟,初輕微變色,後呈黑褐色,病組織附近根減少,根毛易脫落,造成植株大量枯死。
病原特徵
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chsler稱根腐絲囊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藏卵器亞球形或近球形,頂生於通常較短的分枝上,大小19~24微米,壁的內表面呈波紋狀,卵孢子橢圓形或亞球形,近無色至深黃色,直徑14~31微米,壁厚1~2微米,雄器頂生,多彎曲常分枝。菌絲分枝不太繁茂,遊動孢子囊由營養菌絲一端產生隔膜直接形成,成熟後釋放出幾十至幾百個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先成群休止,休止時球形,大小6~10微米,不久即分散,多先生一乳頭,從乳頭處再釋放出若干長有二根鞭毛的遊動孢子,有時遊動孢子休止後可直接萌發,長出芽管。
殘存於土壤中的卵孢子萌發出芽管,播種10天后,即侵染根部組織發病。腐敗的根表皮上,生有許多卵孢子。栽培結束後,病株留在土中,成為下茬作物的侵染源。
發生規律
發病適溫為25~28℃,播種期提前,地溫升高,可助長病害的發生。越是多濕和輪作期越短的田,發病率就越高。連作地塊的病菌密度高,對作物的危害較大。低畦、粘質土壤、缺乏有機質的地塊,植株生長不良,易發病。
防治方法
在田周圍挖溝造渠,以便時水迅速排出,防止大田濕度提高。畦要寬要高,多發病地塊應輪作。多施有機肥,播種期不要提前,收穫後,應將植株殘體集中燒毀。
(1)床土消毒,床土應選用無病新土,如用舊園土,有帶菌可能,應進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種雙粉劑7克,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9克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克對細土4~5千克拌勻,施藥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澆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滲下後,取1/3充分拌勻的藥土撒在畦面上,播種後再把其餘2/3藥土覆蓋在種子上面,即上覆下墊。如覆土厚度不夠可補撒堰土使其達到適宜厚度,這樣種子夾在藥土中間,防效明顯,殘效月余。(2)加強苗床管理,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後儘量不澆水,必須澆水時一定選擇晴天噴灑,不宜大水漫灌。(3)育苗畦(床)及時放風、降濕,即使陰天也要適時適量放風排濕,嚴防幼苗徒長染病。(4)發病初期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每m噴淋對好的藥液2~3升,或15%惡霉靈(土菌消)水劑450倍液,每m 3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