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黃頂病是由豌豆黃頂病毒引起的、發生在豌豆的病害。病株矮縮,新抽出的頂葉黃化,變小,皺縮捲曲,質脆,葉腋抽出多個不定芽,呈叢枝現象。早期感病值株多不結莢,甚者病株很快枯死。
豌豆黃頂病一般發病率5~10%,重病田50~100%。在毒源存在的條件下,利於傳毒蟲媒繁殖活動的天氣或生態條件均利於該病發生。病原病毒主要靠豆蚜傳毒,汁液摩擦和種子都不傳毒。
豌豆黃頂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病品種;早期發現並拔除病株;及時全面噴藥殺蚜,隔7~10天1次,連噴2~3次,儘可能大面積聯防,殺蚜防病效果才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豌豆黃頂病
- 外文名:Pea yellow top virus
- 病原:豌豆黃頂病毒
- 為害作物:豌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豌豆黃頂病病原為一種豌豆黃頂病毒(Pea yellow-top virus,簡稱PTV)。病毒粒子(416~496)納米×12納米。本病毒在豌豆和蠶豆上的症狀及傳播特點與日本夏秋啟子報導的由Clower yellows virus引起的豌豆黃化病及蠶豆黃化病有些類似,但CYV的粒子約1700納米長,而該病毒分離物僅有416~496納米且不侵染三葉草。對此尚有待進步研究鑑定。
該病毒通過人工接種可侵染的植物:豌豆、蠶豆、菜豆、紫雲英。不能侵染:苜蓿、三葉草、豇豆、眉豆、苕子、大豆、花生、赤豆、綠豆與扁豆。
為害症狀
植株染病後矮縮,新抽出的頂葉黃化、變小、皺縮捲曲,質脆,葉腋抽出多個不定芽,呈叢枝現象。早期感病植株多數不能結莢,嚴重時病株很快枯死。
侵染循環
病毒在活體寄主上存活越冬,借豆蚜(學名:Aphis laburni Kahen)傳染。蚜蟲在病株上吸毒最短時間3小時,病毒在蚜蟲體內的潛育時間含蚜蟲吸毒時間在內最少8~12小時,帶毒蚜蟲在健株上取食時間最少達15分鐘方可傳毒,自此可持續傳毒5~9天,但其於代不能傳毒,該病在豌豆上的潛育期為5~20天,其長短視溫度和品種而異。汁液摩擦和種子都不能傳毒。
流行規律
在毒源存在的條件下,利於傳毒蟲媒繁殖活動的天氣或生態條件均利於豌豆黃頂病發生。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全面調查,僅知食莢大菜豌(吉林引自四川農科院)抗病毒能力較強,但是否抗豌豆黃頂病則不明確。
防治方法
- 選用抗病品種。
- 早期發現並拔除病株。
- 及時全面噴藥殺蚜。可選用20丸高氯·馬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50%辟蚜霧可濕性粉刺25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5%來福靈乳油3000倍液。上述藥劑注意輪用與混用。隔7~10天1次,連噴2~3次,儘可能大面積聯防,殺蚜防病效果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