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基腐病又稱立枯病,主要威脅豇豆、菜豆、棉花、花生、甘薯等農作物,由立枯絲核菌AG一4菌絲融合群感染所引起,主要在苗期危害。患病植物的病部變褐腐爛,致病苗生長緩慢或乾枯而死。可通過生物、化學等手段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豇豆基腐病
- 外文名:Cowpea Rhizoctonia rot
- 又稱:立枯病
- 主要威脅:豇豆、菜豆、棉花等
基本信息,危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浸染途徑,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豇豆基腐病
中文別名:豇豆立枯病英文名稱:Cowpea Rhizoctonia rot
病原中文名稱:立枯絲核菌AG一4菌絲融合群
病原拉丁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豇豆、菜豆、棉花、花生、甘薯等
危害部位:種子、種芽和子葉
傳播因子:土壤、流水、農具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主要在苗期危害,引起苗前爛種和剛出土幼苗染病。未出土前危害種子、種芽和子葉,致病部變褐腐爛;子葉染病在子葉上產生近橢圓形紅褐色病斑,後病斑逐漸凹陷;莖基部和根部染病產生橢圓形至長條狀紅褐色凹陷斑,逐漸擴展到繞莖1周,病部乾縮或龜裂,致病苗生長緩慢或乾枯而死。
病原形態特徵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稱立枯絲核菌AG一4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菌不產生孢子,主要以菌絲體傳播和繁殖。初生菌絲無色,後為黃褐色,具隔,粗8~12微米,分枝基部縊縮,老菌絲常呈一連串桶形細胞。菌核近球形或無定形,0.1~0.5微米,無色或淺褐至黑褐色。有性態為Thanatephotus
cucumeris(Frank)Donk.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此外有報導:Macrophomina
phaseolina(Tassi)Goid稱菜豆殼球孢也可引起該病。M.phaseolina分生孢子器球形,暗褐色,大小100~200微米,產孢細胞葫蘆形,無色,大小5~13×4~6微米,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圓柱形至紡錘形,直,兩端鈍圓,大小14~30×5~10微米.
浸染途徑
立枯絲核菌基腐病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棚室或露地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當寄主處在生活力衰弱時,病菌容易趁機侵入,通過水流、農具等傳播蔓延。該菌在6~36℃條件下均可生長,適溫18~30℃,27~30℃最適,在田間遇有4~7℃低溫條件,豇豆種子易被此菌侵染,生產上在10℃條件下,種子雖可萌發,但土溫低、在土中持續時間長易發病。生產上育苗或播種前遇寒潮、陰雨,或覆土過厚均不利其出苗,澆水過多、苗床濕度大、通風透光不良、幼苗瘦弱或徒長發病重。菜豆殼球孢菌以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5早春溫暖多雨或夏天連陰雨後驟晴,氣溫迅速升高時易發病;連續三天大雨或暴雨易發病;
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日照不足或寒流來早時易發病;
6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7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乾時整枝,或蟲傷多,病菌從傷口侵入,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選用排水良好高燥向陽地塊育苗,苗床選用無病菌新土,育苗前床土充分晾曬。
苗床要選在背風、向陽、高燥、排灌方便的地方,選無病土做營養土;營養土中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營養土在使用前,最少要曬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7育苗移栽,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層藥土,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9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10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1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2避免在陰雨天氣整枝;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3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14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
有條件的施用5406抗生菌肥料或SH土壤添加物,主要成分為甘蔗渣、稻殼、貝殼粉、尿素、硝酸鉀、過磷酸鈣、礦灰等。
化學防治
(一)種子滅菌:
(1)拌種: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拌種。
(2)包衣:採用種衣劑9—2號,對種子包衣技術是以種子為載體,將高效內吸殺菌劑、殺蟲劑及微量元素、激素等藉助成膜劑包衣種子表面,迅速固化成不易脫落的藥膜,種子播種後吸水發芽、出苗、生長、種衣劑上的有效成份逐漸被根吸收傳導到植株各部,對地上、下的病菌、害蟲、老鼠均有防治作用。黃瓜種衣劑9—2號對蔬菜瓜類均有效。使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為(0.5×100)÷20=2.5克≈2.5(m1)即2.5ml可拌100克種子。商品有效濃度為20%。
(二)噴施用藥:
(1)苗期噴灑植寶素7500~90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氫鉀,可增強抗病力。
(2)苗床或育苗盤藥土處理。可單用40%拌種雙粉劑,也可用40%拌種靈與福美雙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藥8克。藥土處理方法同猝倒病。立枯病單發區,單用拌種靈防效不高,須混入等量福美雙方可奏效。也可採用氯化苦覆膜法,即整畦後每隔30厘米把2~4毫米的氯化苦深施在10~15厘米處,邊施邊蓋土,全部施完後用地膜把畦蓋起來,12~15天后播種定植。
(3)發病初期噴淋:
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
5%井岡黴素水劑1500倍液
10%立枯靈水懸劑300倍液
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
4立枯病和猝倒病混合發生時噴淋:
15%消滅靈(代銅製劑)水劑600倍液
45%土菌消水劑450倍液
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淋,每平方米2~3升。也可試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移栽靈混劑。視病情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三)藥土:
80%新萬生或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1份+50份乾細土 充分拌勻,
猝倒病、立枯病單獨發生或混合發生時,撒施於幼苗根部周圍,效果較好。或撒施於墊瓜草墊下部表土,對防治果腐病效果也較好。如果地下害蟲較多,也可在藥土中加入適量殺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