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柴

豆角柴

豆角柴,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西南[艹/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Franch.)Schindl.的根。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疏風清熱之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發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豆角柴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艹/杭]子梢屬
  • :西南[艹/杭]子梢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疏風清熱。

主治

風熱感冒,發熱。

相關配伍

治感冒發熱:豆角柴、茴香根各等分。水煎服。(《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挖取根部,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高1-3米。全珠除小葉上面及花冠外均密被灰白色絹毛;小枝有細棱,因密被毛而呈灰白色,老枝毛少,呈灰褐色或褐色。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披針狀鑽形,長4-8毫米;葉柄長1-4厘米;小葉寬倒卵形、寬橢圓形或倒心形,長2.5-6厘米,寬2-4厘米,先端微凹至圓形,具小凸尖,基部圓形或稍漸狹或近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因密生短絹毛而呈銀白色或灰白色。總狀花序通常單一腋生並頂生,長達10厘米,總花梗長1.5-3(4)厘米,有時花序軸再分枝,常於頂部形成無葉的較大圓錐花序;苞片披針形,長2.5(2)-3毫米,宿存;花梗長3-4.5(5)毫米,密生開展的絲狀柔毛;小苞片早落;花萼長6.3-7.5毫米,密被灰白色絹毛,萼筒長1.8-2毫米,裂片線狀披針形,長4.5-5.5毫米,上方裂片大部分合生,先端分離部分長0.8-2.2毫米;花冠深堇色或紅紫色,長10-11(12)毫米,旗瓣寬卵狀橢圓形,冀瓣略呈半橢圓形,均具細瓣柄,龍骨瓣略成直角或銳角內彎,瓣片上部比瓣片下部(連瓣柄)短約2毫米;子房被毛。莢果壓扁而兩面凸,長6-7毫米,寬4-5毫米,先端喙尖長0.3-0.8毫米,基部果頸長不及1毫米,表面被短絹毛。花期10-11(12)月,果期11-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草坡、路旁。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解熱,治感冒發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