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藍金龜子

豆藍金龜子

豆藍金龜子,學名Popillia indgigonacea Motsch,又稱豆藍麗金龜岬、豆藍麗金龜子、無斑孤麗金龜、藍色金龜子。分布與危害我國各地都有發生,以北方和西北較多。主要以成蟲危害葡萄葉、花序、漿果、屬鞘翅目,金龜科,麗金龜亞科,是我國主要害蟲之一。它們的幼蟲統稱蠐螬,生活在土中,食害根部,是苗期的主要地下害電。1年發生1代,以2~3齡幼蟲在土壤中越冬。成蟲體長12毫米左右,橢圓形,有綠色閃光,頭小,翅鞘短,後部略收狹,臀板無白色毛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豆藍金龜子
  • 拉丁學名:Popillia indgigonacea Motsch
  • 別稱:豆藍麗金龜岬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金龜科
  • 亞科:麗金龜亞科
  • :豆藍金龜子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雲南等地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危害症狀,為害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14毫米,寬6~8毫米,橢圓形,全體深藍色,有綠色閃光。頭小,複眼土黃色至黑色。鞘翅短,後部略有收狹,背面有6條略低陷的點刻溝,肩凸明顯,在小盾片後方有深顯橫凹。臀板無白色毛斑。幼蟲體長24~28毫米。肛腹片復毛區有兩行縱向的刺毛列,其附近有斜向上方的長針狀刺毛,上下方密生錐狀短毛。
豆藍金龜子豆藍金龜子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代,豆藍金龜子是以幼蟲越冬。苹毛金龜子3月份成蟲出土。在黃河故道地區,3月底4月初發生最多。傍晚活動吃芽。5月份以後,果園很少見到該蟲。6月上中旬出土,成蟲白天活動,取食葉片、花穗和幼果。

危害症狀

主要以花的花穗、幼果和嫩葉為食,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影響;嫩葉被害後形成若干孔洞,為害嚴重時影響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產量。

為害規律

1年發生1代,以2~3齡幼蟲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初越冬幼蟲轉移至近地面的土層內活動為害。6月初至7月上旬為化蛹盛期,蛹期約2周左右。成蟲於7月中旬至8月中旬產卵,卵產在距地面5厘米下的土層內,成蟲壽命1個月左右,最長達60天。成蟲夜晚棲息於植物的花穗或葉上,白天活動,每天以9~11和16~19時活動最盛。成蟲喜食葡萄花穗、幼果和嫩葉,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也為害玉米、棉花、高粱等。

防治方法

採用人工捕殺和噴布胃毒劑或觸殺劑進行噴藥,也可在地面撒藥毒殺,如用敵敵畏、馬拉硫消滅越冬蟲源。秋季深翻,春季淺耕,破壞金龜子越冬場所。人工捕殺和誘殺,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其活動取食時進行人工捕殺。或利用成蟲的趨光性,採用黑光燈和高壓水銀燈誘殺,結合水缸接蟲,消滅夜間活動的金龜子。在成蟲為害盛期進行藥劑防治,噴布90%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40%樂果乳油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