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菜絲核菌腐爛病

豆瓣菜絲核菌腐爛病是一種病害,主要危害豆瓣菜,主要為害葉片和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豆瓣菜絲核菌腐爛病
  • 病原中文名:半知菌絲核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豆瓣菜
  • 主要為害部位:害葉片和莖
病害症狀,發病規律,防治,病原描述,

病害症狀

此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莖。葉片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淺黃至灰褐色,多從葉緣或葉尖開始侵入,濕度大時病葉腐爛,病部產生蛛絲狀菌絲。發病嚴重時許多葉片發病、枯死或腐爛。基部染病,初呈水漬狀,後變成淺褐色、不規則形斑點,隨病情發展病基軟腐或乾腐,病部縊縮,其上產生較明顯的白黴,後期轉變成菌核,最後全株倒折,萎蔫死亡。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內及病殘體上越冬。借澆水、施肥或農事操作傳播,形成初侵染。病部產生菌絲接觸蔓延,形成再侵入。病菌生長發育溫度4~34℃,適宜溫度23℃左右,23~28℃最適宜菌核形成。豆瓣菜生長期間,空氣潮濕,植株生長茂密,施氮肥過量,有利於發病。保護地在澆水後長時間閉棚,病害發生較重。

防治

(1)採用水培或基質栽培,避免偏施氮肥。
(2)土壤處理。種植前用50%利克菌可濕性粉劑4~5千克/667m2,拌細土30~40千克均勻施於地表處理土壤。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45%特克多懸乳劑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田安水劑300倍液。7~10天防治1次,視病情防治1~3次。保護地在施藥後適當增加放風,水培或基質栽培噴藥後需排水晾秧2~3天。

病原描述

Rhizoctoniasolani Kfihn屬半知菌絲核真菌。病菌菌絲初期五色,後變成淺褐色,直徑4.5~8.5微米,呈直角分枝,離分枝不遠處具1隔膜,分枝處多縊縮,後期菌絲糾集形成菌核。菌核初期白色,後轉變成淺褐色至深褐色,大小0.5~0.7毫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