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芽枳實小柴胡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十八。主治谷疽,食已即肌,頭痛,心中郁怫不安,饑飽所致蒸變而黃。
基本介紹
- 出處:《古今醫統大全》卷十八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谷芽、枳實、厚朴各一錢(3g),山梔、大黃、柴胡、黃芩各六分(1.8g),陳皮、半夏、人參、炙甘草各五分(1.5g)。
用法用量
上加水二盞(300ml),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八分(240ml),不拘時候服。
主治
谷疽,食已即肌,頭痛,心中郁怫不安,饑飽所致蒸變而黃。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葉天士診治大全》:“熱重於濕:絡脈中凝瘀濕熱,與水谷之氣交蒸,症見心下痛年余屢發,痛緩能食,漸漸目黃溺赤,治療不宜攻之過急,否則易變脹滿。宜疏通肝膽絡熱,用金鈴子散合谷芽枳實小柴胡湯(川楝子、延胡索,梗實、柴胡、半夏、黃芩、黑梔子、谷芽),或小柴胡湯加減(谷芽、半夏、橘白、柴胡、黃芩、川黃連、人參、積實、薑汁)。”
2.《近現代中醫名家臨證類案? 肝膽病卷》:“某左。心下痛年余,屢發,痛緩能食,漸漸目黃溺赤,此絡脈中凝瘀蘊熱,與水谷之氣交蒸所致。若攻之過急,必變脹滿,須忌溫燥。議用河間金鈴子散合無擇谷芽枳實小柴胡湯。”
3.《醫門法律》:“《金匱》重出傷寒陽明病不解,後成谷癉一證云: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此因外感陽明,胃中之餘熱未除,故食難用飽。飽則食復生熱,兩熱相合,而發煩頭眩,小便難,腹滿,勢所必至。在陽明證本當下,陽明而至腹滿,尤當急下,獨此一證,下之腹滿必如故,非但無益,反增困耳。以其脈遲,而胃氣空虛,津液不充,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當下之比。《金臣》重出此條,原有深意。見脈遲胃虛,下之既無益,而開鬼門潔淨府之法,用之無益,不待言矣。嘗憶余友問:仲景雲下之腹滿如故,何不立一治洳?余曰:仲景必用和法,先和其中,後乃下之。友曰:何以知之?余曰:仲景雲脈遲尚未可攻,味一尚字,其當攻之旨躍然。《金匿》又云:諸黃腹痛而嘔者,用小柴胡湯。觀此仍是治傷寒,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之法,是以知之耳。陳無擇治谷瘁,用谷芽枳實小柴胡湯,差識此意,但半消半和半下,三法並用,漫無先後。較諸仲景之絲絲必貫,相去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