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記載
滕州市
東郭鎮歷史悠久,早在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齊國大將東郭武雁的故里。漢代,天師道的創始人張道陵雲遊到此,講經傳道,在東郭前村建天師府。
南宋孝宗二年(1166年),在東郭中村起廟會,遂成集市。清
康熙年間(1672年),縣令任璣按八卦名分八方,統72保,時東郭隸屬於艮二保。清嘉慶癸酉年(1813年),縣令唐晟以“仁、義、禮、智、孝、悌、忠、信”代八卦名,統72社,時東郭屬禮二社。1931年,東郭鎮轄區為滕縣四區東郭鄉。1948年,東郭前、中、後3村曾一度建東郭鎮。1949年春撤鎮,改建聯防。同年秋,北部24個村劃歸滕縣六區(後改稱田莊區)。1956年改稱東郭區。1958年秋,建火箭人民公社。1962年改稱東郭公社。1965年撤公社,改稱東郭區。1968年恢復東郭公社。1984年改稱東郭鎮。
東郭鎮境內北部的谷山,有東大谷西小谷,兩峰突起,秀出中天,“蒼藹欲滴,而白雲碧落與翠微黛色相間”。洞壑“玲瓏婉轉,石筍相接”,真是“群峭碧摩霄頂寺,新詩真似賦蓬萊”。舊時為滕州八景之一。建國後,山下築起馬河水庫,庫水碧波蕩漾,山映其間,每至雨季,風拂雲曳,時隱時現,較前更為壯觀。東谷山有華佗殿、天齊廟、奶奶廟、文昌閣、開山靈官廟、小紅廟、梁山伯廟,大部分被毀,遺蹟尚存。山中有一洞,名“丁家洞”。據傳,在元末明初,
朱元璋下旨,命大元帥李文忠襲擊山東人。當時谷山村沒有幾戶人家,姓丁的人家跑上谷山,藏在山洞裡,沒有被殺。事後,丁姓重新立谷山村,把救了他們的山洞叫“丁家洞”。西谷山有三官廟、玉皇廟、大寺、姑姑庵,亦只存遺址。西谷山西坡有一石,如“龍頭”往上爬,頭上有很好看的龍角,龍嘴前有自然水泉,且水流常年不斷,龍頭石下面的石頭又象龍的身子,當地民眾叫“上山龍”。谷山老村東南隅路北有一巨石,似石虎昂首西奔,民眾叫它“下山虎”。西谷山東北上方伸出一塊大石有40米高,相傳雨過天晴,站在上面能看到東海,民眾取名“望海石”。被譽為原滕縣八大景之一的谷翠雙峰,它分為東谷山和西谷山,海拔408米,東谷山平、緩、驚,西谷山陡、峭、險。自然景觀舉不勝數,有自然形成的老頭子石、望海石、上山龍石、下上虎石等,更有華佗殿、天齊廟、
奶奶廟、
文昌閣、開山靈官廟、小紅廟、三官廟、梁山伯廟、大寺、姑姑廟等大小古蹟10餘處,丁家洞、焦家洞等自然形成的洞穴。天齊廟大殿基石後面是一大石棚,石棚內有7塊碑,正面是
黃飛虎,左是南斗(南斗星),右是北斗(北斗星),東邊為楊景、若梁浩(宋真宗時代不中狀元不甘心的人,當時82歲),西邊為
韓昌、
甘樂(秦家宰相,當時12歲)。文昌閣修建在天齊廟前,八卦石正上,一間樓閣,樓上正位塑有“文昌”帝君,右邊塑有“魁星”,“魁星”舊為主持文運的神,原是狀元,擔任主考官時不幸房子失火,燒死後,陰魂經常到上帝面前含冤叫屈,上帝生氣地答覆:“就封你為狀元的狀元吧”。魁星塑像很瘦,露著肋骨,手舉毛筆,相傳被考者雙手捧卷都要從魁星筆下走過,墨汁滴在誰的卷面上,誰就是頭名狀元,故稱之為“魁星點元”,從前每年農曆二月二都有一些文人才子到文昌閣燒香叩頭。另外還有觀音老母、黃(飛虎)紂(王)之爭等傳說和典故,存有僧教、和尚住宅遺址等景觀。谷翠雙峰的古蹟當數華佗殿有名,原有大殿三間,大殿後面是大石棚,大殿前偏東有一進香的神壇,下面有兩個碑座子,原大殿是門前,後大石棚下塑著華佗像,
華佗是三國時期的一代名醫,死後民眾認為陰魂還能治病,故從古到今,一直有很多人前來燒香求靈、許願、掛匾、立碑、唱大戲、修廟,並把每年的農曆3月28日定為“香火會”。每逢“香火會”方圓百里的民眾帶著香箔、供果來祭祀華佗,求得家人平安健康,四季發財,日子紅紅火火。第一次建築在唐朝中期,第二次修築在清朝道光年間,第三次在民國二年,由滕縣功名之人重修,解放後,為破除迷信,神佛毀於1950年,廟宇毀於1958年。 每年3月28日古會,從凌晨0點到晚上10點,遊客人數達萬餘人,絡繹不絕,炮聲連天,場景熱鬧非凡,遊人留連忘返。
漢高祖七十三代孫劉長瑋先生為谷翠雙峰題-谷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