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家台子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5公里,方下鎮政府駐地東2公里處。村東是丘陵,與姚家嶺相鄰,村西是平原,相鄰於公清河,北至張公清,南至安家台子。全村共有870口人,耕地41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谷家台子村
- 隸屬:萊城區方下鎮
- 人數:870口
- 耕地:410畝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發展歷史,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據《谷氏譜》記載,明正德十年(1445年),谷姓由山子後遷此建村。因居高台地,冠以姓氏,故名谷家台子村。
行政區劃
該村一直屬於方下鎮管轄。
發展歷史
由於可耕地少,村民除了種地,早在解放前就有一少部分人靠販賣博山窖貨、推腳下力,補充生活不足有的乾起了腳踏車零件批發和家用車配件門市部。1952年春,在谷安祥、谷安章等帶動下,村里成立了由25戶組成的互助組,到第二年秋後,全村就有90%的農戶自願加入了初級社。在此基礎上,1955年春,政府在8個自然村(谷家台、王方下、時方下、安家台子、張公清、南十里舖、北十里舖、姚家嶺)搞試點,取名叫五星社(高級社),蹲點指導工作的是當時縣農業部長崔延召。
20世紀50年代,全村人回響上級“引水上山”的號召,在大隊長谷義儉主持下,用了一個冬天,修築了該村歷史上建築規模最大的工程——提水站。從北嶺沿東嶺一直延伸到東南嶺,全長1500米左右,用工兩萬多個,動用土石几10萬方,最高處離地面有20多米。從此,東嶺大部分土地得到了灌溉。
該村的教育事業有較長的歷史。早在,1922年,在谷來成的主持下,緊挨著村南小廟的西山牆蓋起了3間大草房,成了當時的國小堂。東面三間廟屋成了辦公室。第一任老師是嘶馬河的亓子成,當時有學生十幾個。1943年,村里成立了“紅旗會”,辦公室設在學校,學校就被迫搬到谷少棟家的兩間東屋裡,任教的是谷傳武,當時有學生二十幾人。解放後,這三間大東屋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大學堂”。各年級所有的學生都在這裡面上學。直到1962年村里又蓋了3間西屋,當作高年級教室。後來又在大草屋後頭蓋了9間瓦房,這才成了一座完整的國小。1975年,隨著人數的增多,又設了國中班。三年後,國中班又合班並校了。1992年、1994年,兩次合班並校,所有班級都併入了安家台子國小。第二年幼兒班也併入了安家台子國小,從此,谷家子村就沒有了學校。恢復高考以來,谷安傑是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該村是萊蕪鐵礦谷家台礦區所在地。1968年,建修了一條通往萊鋼的運礦鐵路。1970年10月通車。這條鐵路的建設成了振興村莊經濟發展的契機。
從此,廣大社員就依靠裝車、卸車、挖土方、建築等副業為主,全村的經濟收入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成了小有名氣的富裕村。
谷家台子村依靠鐵礦發展各種村辦企業,磚廠、小機械廠、印刷廠等都為村莊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經濟繁榮,村民富足,日子越來越紅火。
20世紀50年代,全村人回響上級“引水上山”的號召,在大隊長谷義儉主持下,用了一個冬天,修築了該村歷史上建築規模最大的工程——提水站。從北嶺沿東嶺一直延伸到東南嶺,全長1500米左右,用工兩萬多個,動用土石几10萬方,最高處離地面有20多米。從此,東嶺大部分土地得到了灌溉。
該村的教育事業有較長的歷史。早在,1922年,在谷來成的主持下,緊挨著村南小廟的西山牆蓋起了3間大草房,成了當時的國小堂。東面三間廟屋成了辦公室。第一任老師是嘶馬河的亓子成,當時有學生十幾個。1943年,村里成立了“紅旗會”,辦公室設在學校,學校就被迫搬到谷少棟家的兩間東屋裡,任教的是谷傳武,當時有學生二十幾人。解放後,這三間大東屋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大學堂”。各年級所有的學生都在這裡面上學。直到1962年村里又蓋了3間西屋,當作高年級教室。後來又在大草屋後頭蓋了9間瓦房,這才成了一座完整的國小。1975年,隨著人數的增多,又設了國中班。三年後,國中班又合班並校了。1992年、1994年,兩次合班並校,所有班級都併入了安家台子國小。第二年幼兒班也併入了安家台子國小,從此,谷家子村就沒有了學校。恢復高考以來,谷安傑是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該村是萊蕪鐵礦谷家台礦區所在地。1968年,建修了一條通往萊鋼的運礦鐵路。1970年10月通車。這條鐵路的建設成了振興村莊經濟發展的契機。
從此,廣大社員就依靠裝車、卸車、挖土方、建築等副業為主,全村的經濟收入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成了小有名氣的富裕村。
谷家台子村依靠鐵礦發展各種村辦企業,磚廠、小機械廠、印刷廠等都為村莊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經濟繁榮,村民富足,日子越來越紅火。
人文自然
谷家台子村呈橢圓形,南北長,東西短。村的東面是谷家台鐵礦職工宿舍樓和村磚廠,磚廠東面是養殖區。萊蕪鐵礦的一條鐵路,由北向南,從村的東部穿過。村南是萊蕪鐵礦選礦廠。村西地勢平坦,旱澇保收。昔日公清河(嘶馬河)夏秋兩季常常泛濫成災。河水小了,河床沖成了一條小溪,河灘上都種上了莊稼,已多年沒有水患。谷家台子村南原來有一座小寺廟,俗稱南廟。三間小瓦房,建築別致,裡面有三尊神像。1922年神像被拆掉,三間屋成了學校。1976年全部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