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畔

讓畔

讓畔,典故名,典出《史記》卷四《周本紀》。古代傳說由於聖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後遂用“讓畔”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畔
  • 屬性:典故名
  • 釋義:古代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
  • 典源:《史記》卷四《周本紀》
  • 拼音:ràng pàn
  • 典例:《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四年》
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用典示例,

詳細釋義

典源

《史記》卷四《周本紀》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史記·五帝本紀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 雷澤上人皆讓居。

譯文

西伯暗中做善事,諸侯都來請他裁決爭端。當時,虞國人和芮國人發生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到周國來。進入周國境後,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乾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

釋義

古代傳說由於聖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後遂用“讓畔”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

用典示例

潘岳 《西征賦》:“耕讓畔以閒田,沾姬化而生棘。”
《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作者
詩題
詩句
李隆基
樹古棠陰在,耕余讓畔空。
蔡希寂
川原余讓畔,歌吹憶遺棠。
貫休
大蜀皇帝潛龍日述聖德詩五首之五
西伯最憐耕讓畔,曹參空愛酒盈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