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夢想紮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長與對話筆記

讓夢想紮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長與對話筆記

《讓夢想紮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長與對話筆記》介紹了一群追尋理想的青年人,和相關領域的師友、或其他青年夥伴之間展開多樣而豐富的對話,探討對某些共同關注的問題的體驗和思考,展現他們一路走來的成長經歷,以及對與主流選擇迥異的“另一種生活”的探索。《讓夢想紮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長與對話筆記》的這些探索和反思涵蓋了年輕人個體成長、成長環境和網路平台、對相關社會議題的參與和思考等不同層面和角度。

基本介紹

  • 書名:讓夢想紮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長與對話筆記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349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社區夥伴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0085400, 97872200854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讓夢想紮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長與對話筆記》是社區夥伴過去幾年推行青年實習生計畫的經驗整理與記錄。

作者簡介

社區夥伴,是一個在香港註冊的社區發展組織,於2001年5月由嘉道理基金會創辦及經由麥哥利夫人所管轄的基金資助。社區夥伴致力於與社區和相關人群一起努力,恢復人們內心與大自然的聯結,探索實現可持續生活的道路和方法。社區夥伴相信,每個人不管物質如何匱乏,都有權利和能力與別人、大自然以至整個世界和諧共存,過有尊嚴而可持續的生活。要維持一個和諧而永續的社區,人身心的健康至為關鍵。社區夥伴相信,社區要團結起來,反思社區與大自然的關係,重尋傳統文化的根。過去數年,我們項目所採用的手法以人為本,著重保育生態環境,尊重傳統和鄉土文化,針對主流發展模式的問題,設法從根本和永續的向度去改變。

圖書目錄


前言土壤耕耘與種子培育——社區夥伴青年實習生項目背景介紹
第一章歸去來兮:逆流而上的返鄉青年
寫在前面的話
大學畢業務農去——返鄉“蘿蔔”波仔與英子
台灣“秀仔歸來”——正揚與阿蘭妹
返鄉媳婦
土地禪:安金磊的另類探索
後記返鄉青年工作坊
掩卷有感關於“返鄉”的思考
第二章另一條“返鄉”路:社區支持農業的探索
寫在前面的話
生命就是一連串的相遇
年輕人的實習報告
“土生良品”餐館——開在城裡的“鄉村圩集”
與香港先行者的對話
實習之後再啟程
後記年輕人的近況以及與其他夥伴網路的聯繫
掩卷有感一趟青年與農村的會遇之路
附錄從紅到綠反璞歸真——楊寶熙談共同購買
第三章個人與社會之間:紮根NGO的志願者
寫在前面的話
何志雄:社會理想之重與個體之輕?
郭慧:對外在的認知與自我的找尋
唐婧與曉瑋的通信:愛、相信與堅守
韋羅東:負重下的穿梭——NGO與商業社會之間
掩卷有感花兒終將開放
第四章青年是用來成長的:青年培力與薪火相傳
寫在前面的話
四川青年志願者項目:因青年培育而聚集的合力
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當代青年的鄉建運動
台灣農村陣線:找一條“回家”的路
泰國:本土文化中孕育的改變與力量
掩卷有感將理想根植在土壤里
致謝

序言

從2005年起,通過“青年實習生”這種方式,社區夥伴和一群願意以一年甚至更多時間探索另一條生活道路的可能性的青年人一起上路,通過在農村和基層社區的在地實踐,詢問很多既基本又核心的問題,探索未來的生活道路。
青年實習生項目的探索源於我們對青年人成長的想像。成長像是一粒種子在土壤中冒出的過程,每個青年人都是獨特的,各有著對生活和夢想的追求。而孕育其生長的社會也有著不一樣的歷史和傳統,這些多樣的土壤為青年人提供豐富的養分、千般的想像。不過隨著現代化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也經歷了急劇的變化,在看似多祥和富裕的生活背後,生活的想像和選擇反而變得單一和模式化。現實的社會給青年人塑造了一個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活想像,這種想像是以物質基礎建立出來的生活。在以欲望和消費帶動的社會裡,我們看見更多以感觀去消費的“幸福”。有點奇怪的是,這種“幸福”的想像,沒有為青年人帶來幸福感,反倒是一種焦慮、不安和壓力。
和我們同行的青年人都是不甘被這種想像所束縛的人,他們希望知道怎樣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他們尋問明天的方向,並探問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回應這些詢問沒有最好的方式,作為同行的我們搭建了一個平台,這個平台以“青年實習生”的方式提供一個空問,讓青年人看到有主流生活以外的另類選擇。如今,這群在不同的項目和平台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已超過2D0人,分布在雲南、四川、廣西、貴州、廣東、北京等不同省區市,參與和紮根於鄉村發展、環保、教育等各類NGO和志願領域,努力成長、耕耘和反思。
2008年的某天,我和工作夥伴薛啟嬋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聊著用哪種方式去記錄社區夥伴一直陪伴同行的青年人的成長經歷。基於這個項目的特殊性,我們一部分記錄和總結工作也希望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切入——從個體的鮮活的“人”、這一群成長並探索著的年輕人開始,展現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對話、碰撞和反思。
在飛機上的一番探討催生了“對話”的想法。我們希望通過推動實習生和相關領域的師友或其他實習生之間,通過面對面交談、書信或別的交流方式進行對話,共同探討對某些共同關注的問題的體驗和思考。這一系列對話和思想碰撞,將形成一本文集,記錄來自幾個青年實習生項目的年輕人的成長經歷,以及對與主流選擇迥異的“另一種生活”的探索。這些探索和反思將涵蓋年輕人個體成長、成長環境夥伴和網路平台、對相關社會議題的參與和思考等不同層面及角度。
記錄生命的成長可以不只是一個客觀的記載,它是一個讓參與其中的青年朋友回顧、整理、思考和重新出發的過程。它同樣是一個讓人彼此看見和連線的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看見每個個體的思考變得立體、個性化和真實,而這樣的過程也為參與其中的夥伴和他們的師友帶來激勵。這是一種溫柔、有力而在生長的力量。我們通過對話,彼此發掘對生活選擇的想像和行動。它在展示主體的意識,並通過互動,在其中發現新的生長點。
這本三十餘萬字的文集由四個部分組成,以四個不同的議題去展現參與對話的十多位青年朋友的成長曆程。第一部分是波仔與英子的返鄉探索。在北方深沉的土地上我們看到那鮮活的身影如何重新紮根,為自己和家鄉建設一種能潤物養人的耕讀文化生活。兩口子和台灣正揚、阿蘭妹夫婦的書信交往,與河北棗強的安金磊的相遇讓我們對青年返鄉有重新的思考和感性認知。在第二部分里,記載了胡佳、華明、明苹、麗芬四位青年夥伴的另一條返“鄉”道路。這條回到鄉下的小路遍地陽光,以社區支持農業和良性的城鄉互動為想像,他們追著土雞滿山跑,為飯店尋找家傳土品種,協助農民賣大米給城裡那些真情實意的消費者。在樸素的文字後面,我們看見那種對手藝的傳承、農民朋友的智慧以及自然生趣的赤子熱愛。他們也幸運地遇上了陪伴走過的香港老師楊寶熙,展開了多段對生活與道路選擇的對話。從群體回到個人,第三部分里的何志雄、郭慧、韋羅東、曉瑋和唐婧是躍動的生命故事。志雄在行動中不斷整合著巨觀的社會思考與自身個體生活實踐的關係;對用簡單的物質通過一系列反應製造出化合物充滿了熱情的北京女孩郭慧,在NGO的平台上實踐、思考著科技、文化與人情種種事情,並從而發現了自己內心的變化;曉瑋和唐婧在十八個月的通信中,一起探索著關於施與、愛、善意、堅持、選擇與尋找的話題,在她們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溫度;而羅東經過一段在公益和商業領域的抉擇,現在於NGO平台上切切實實地做著糅合著心智良知和管理技術的嘗試。這些青年夥伴都真誠地探問著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在張力中前行。最後一部分的討論。我們嘗試探討中國及海外地區對於青年培養工作的不同理解和行動方式,在多元中我們看到,改變都源自內心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建立在對當下發展模式的反思之上,並深深地紮根在泥土、歷史和人文關懷當中。
三年多前這個“對話”的展開,源自對一群青年夥伴對生命中種種疑問和議題的反思的記載意圖。後來通過想像和互動,我們發現它同樣是一個行動的過程。感謝在過程中同行的每位青年夥伴為我們展示的每個思考、掙扎和行動,是你們對自已生活的詢問和選擇讓這個彼此同行的過程變得豐富。感謝和這些青年夥伴一起“對話”與分享生活中的智慧的朋友們,是你們坦誠的話語讓那些或許未真正沉澱的經歷得到一個梳理的機會,期待它也是一個鼓勵彼此勇於詢問和追求理想生活的實現的過程。也感謝郭淨、張正揚、洪馨蘭、郝冰、陸曉婭、曲棟和麥芒幾位老師在不同部分的回應文章,這些敏銳和善意的提醒為這些青年夥伴帶來鼓勵,也讓我們看見超越個體故事後面一個更巨觀的社會背景,那是當下尋找另一種生活想像的夥伴處身的現實。
最後,我特別感謝和我一起策劃“對話”的團隊成員啟嬋和周衍,我們一起像姊妹般走過來。三年多來,我們一起想像這個“對話”如何發生,努力發現和激勵參與在其中的青年夥伴去展示他們這段生命的經歷與思考。我們相信這個過程的收穫不應該只是此刻置於你手中的這本文集,而是“對話”的本身。因此。我們在過程中尋找願意參與的夥伴和對話者,並且創造“對話”的互動空間,或是靜心地等待機緣的到來,展開那可能又或是不可能以文字去呈現的生命對話。因為經歷了這樣一個長長的周期,過程中許多參與其中的夥伴或許已走出了呈現在這文本上的選擇,走在未來的道路上……
(作者為社區夥伴項目統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