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布爾

讓·法布爾

讓·法布爾(Jan Fabre)是誰?他是在歐洲享有盛譽的畫家、雕塑家、劇作家、舞台(戲劇和歌劇)指導、舞蹈指導、舞台設計。這位藝術家在國內幾乎毫無知名度,但某個知名的義大利咖啡品牌請世界各頂尖藝術家設計的系列咖啡杯里,他的作品就赫然名列其中;此外,頗受注目的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的溫·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成名前就是他的劇團成員。此外,他還是最近被一向老成持重的羅浮宮青睞的當代藝術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法布爾
  • 國籍:比利時
  • 出生地:安特衛普
  • 出生日期:1958年
  • 職業:畫家、雕塑家、劇作家
  • 畢業院校:安特衛普美術學院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個人專展,作品評價,

個人簡介

讓·法布爾向來被稱為是一位“什麼都碰”的藝術家,造型作品曾經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與德國卡塞爾(Kassel)文獻展,著作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光怪陸離的舞作或劇作更是讓世界各地無數劇場愛好者趨之若鶩,其中就包括比利時女皇。
比利時女皇邀請讓·法布爾幫布魯塞爾皇宮的鏡廳室內屋頂重新上裝。讓·法布爾將140萬隻泡過福馬林的甲蟲標本黏貼在皇宮室內的屋頂上,女皇Paola甚至親自爬上鷹架,以甲蟲標本在屋頂的中央貼出一個字母P。最後整件作品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一種詭異耀眼的美感。

個人經歷

讓·法布爾1958年生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曾就讀於安特衛普美術學院,畢業後開始寫劇本並進行演出,在舞台上表現出了極度自由的風格。他同時也是一位造型藝術家。當他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以及裝飾藝術學院完成學業以後,便以挑逗的“行為”和“非公開的表演”為開端,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活躍於行為藝術領域,做了一些煽動性的“行動”和“個人行為藝術”。
作為上世紀80年代比利時新佛蘭芒運動的閃亮明星和領軍人物,他既是一個視覺藝術家,一個設計師,又是劇作家。他是當代歐洲劇場創作中最具創新精神的代表之一。從1980年開始,他開始從事戲劇、歌劇和舞蹈表演。並創立了極具創造力的團體——Troubleyn。
他的戲劇方面的作品與眾不同的特點是,生動的舞台圖像設計。他既是劇作者,又是布景燈光設計者。這些作品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他的戲劇空間是封閉的。在舞蹈表演中,他借用了他自己的視覺藝術中的“分散的空間”的概念,於是空間被設定在動作之中,而舞者在移動時會感到受限。這樣的做法,表現了宇宙秩序和混亂之間的張力。
因為這些富有創造性的表現,他變得世界知名,在1982年,他進行了一場8小時長的行為表演,名為“這是一個人們應該等待和期待的劇場”。1984年,“戲劇性狂暴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atrical frenzy) ,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表演。而作品Dance sections (1987)則作為第八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的一部分。此外,他最初的歌劇嘗試是在1990年,安特衛普的佛蘭芒歌劇院。同樣在法蘭克福,他創作了芭蕾行為表演“一個巴掌鼓掌的聲音”。他的舞台作品一如既往地追求絕對的美和精神性。他把他自己和他的舞者們稱為“美的守衛者”。他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在視覺藝術和戲劇界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讓·法布爾以往25年的創作經歷中,他的藝術創作總是被爭議的。時間、身體的可塑性與質變是讓·法布爾不斷嘗試的主題。將馬戲團小丑與西方古典繪畫、芭蕾舞混合,讓一向優雅的貴族藝術起了微妙的變化。他放棄了現有戲劇的特徵,即“表演現在時”(有時被稱作“現場裝置”),去探索激進的編創可能性,從中發現新的表達方式。
他自己常常是行為藝術的參與者。The Bic-Art Room 是讓·法布爾在1980年創作的行為藝術。他被關在一個白色的立方體中,關了三天三夜。立方體中充滿了物體。而他則在其中用藍色的Bic 牌原子筆繪圖。第二年,這一行為藝術又在另一個地點重複表演。此外,他多次和其他行為藝術家表演行為藝術,形式匪夷所思。
2005年的阿維尼翁藝術節邀請讓·法布爾作為藝術策劃,這無疑是他的劇場表演藝術觀念達到一個頂峰的標誌。

個人專展

基本信息
展覽:讓·法布爾(Jan Fabre)—變態的天使
地點:法國羅浮宮
時間:2008年4月11日~7月7日
情況一覽
在盛譽之下,法國羅浮宮為了繼續踐行它對當代藝術和在世藝術家的開放政策,今年春天,向讓·法布爾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來羅浮宮舉辦展覽。
此次展覽在展廳內置放了30件作品。正如評論家Clarisse Fabre寫道:“原子筆素描,骨雕,Fabre的血畫成的畫,身著盔甲的武士錄像,這些都成為了 Bosch(波許), Rubens(魯本斯), Van Eyck(凡·艾克), Rembrandt(倫伯朗)作品的新鄰居。”透過這位重要當代藝術家的眼睛,觀者將在掛滿佛蘭芒畫派,荷蘭畫派和德國畫派作品的長廊內,重新發現古典藝術大師們的名作。
對一些參觀者而言,Fabre的作品令人“大開眼界”,但有的人也覺得“過於表面化”,“矯揉造作”,“以自我為中心”。讓·法布爾,這位50歲的藝術家,早已習慣了這種褒貶不一的評價:“有人說我是天才,有人認為我不過是個騙子。白天在展覽場館中半夢半醒,晚上獨自一人在這些繪畫中徘徊,我覺得很快樂,就好像一個在沙池裡玩耍的小孩一樣。”

作品評價

他的作品中不斷出現的裸露、自殘、暴力,血、尿、眼淚、精子的運用挑釁了中產階級的道德觀。
在讓·法布爾早期的行為藝術作品中,就已經不斷出現性暴力與凌虐的場面。甚至在表演時將從觀眾借來的鈔票焚燒,再以灰燼作畫。戲劇作品中不斷出現的裸露、自殘、暴力,血、尿、精子的運用改變了劇場運作的可能性,同時挑釁了中產階級保守的道德觀,經常引起一半的觀眾憤怒離席,但是,留下的另一半觀眾則鼓掌叫好,認為這位天才藝術家讓身體在藝術中的美重新成為可能。他不斷地去觸探現代戲劇、舞蹈的底線,甚至以身體可能存在的各種樣式為前提,創作他所謂的“活的裝置”。
他的第一幅圖畫日期是1975年,從那以後,他一直致力於研究圖畫這一媒介。他致力於研究將圖畫作為一種獨立的媒介,他也用了不同的材料,諸如血液、眼淚、精液。比較著名的是系列圖繪“藍色的時間” (The Blue Hour) (1988)。對他來說,美是一場永無休止的爭奪戰,必須以時間來換取觀眾的接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