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讓·愛普斯坦(1897—1953)是法國20年代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愛普斯坦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897
- 逝世日期:1953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人物評價,職業生涯,
人物簡介
讓·愛普斯坦(1897—1953)是法國20年代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起初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和影評寫作,20年代初開始導演生涯,一生中創作過約30部影片。1924年,法國的印象派電影隨著其創始人路易·德呂克的去世而宣告結束,愛普斯坦轉而拍攝先鋒派的新影。
人物生平
讓-愛普斯坦一生中導演過大約三十部影片。1924年,法國的印象派電影隨著其創始人路易-德呂克的去世而宣告結束,讓-愛普斯坦轉而拍攝先鋒派的新影片,受表現主uo;(薩杜爾《法國電影》中文版,第29頁)。《厄舍古廈的倒塌》(La Chute de la maison Usher,1928)是他拍攝於無聲電影末期的恐怖片,改編自美國小說家愛倫-坡的同名短篇小說。愛倫-坡的小說可以分為恐怖小說和推理小說兩類,《厄舍古廈的倒塌》屬於前者。愛倫-坡自稱他的小說的特點在於“把滑稽提高到怪誕,把害怕發展到恐懼,把機智擴大成嘲弄,把奇特變化為怪異和神秘”(《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1982年版,第801頁)。讓-愛普斯坦的影片通過非常的攝影角度、特寫鏡頭、畫面疊印、鏡頭移動等手段,較好地傳達了原著的恐怖和神秘氣氛。
人物評價
薩杜爾語說,受表現主義影響,愛普斯坦拍攝的先鋒派電影“專供那些光顧專門性的電影院的有高等文化修養的人士觀看”。
職業生涯
愛普斯坦的電影生涯開始於1978年的影片《我們的生活故事》(Word is Out: Stories of Some of Our Lives),這是一部關於美國同性戀生存狀態的紀錄片。他的電影主要關注灰色地帶,比如同性戀,愛滋病患者,等等。
1984年 29歲的愛普斯坦憑藉他執導的紀錄片《哈維米克的時代》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1985年,該片進入院線發行後,又為他贏得了許多重量級的獎項,包括紐約影評人獎,皮博迪獎,以及三項艾美獎;隨後,該片進行了全球發行,主流影展、影院以及電視台都能看到該片。
1987年 愛普斯坦與傑弗里·弗里德曼在洛杉磯合作成立了講述影業公司。他們的第一部片子《共同線索:愛滋病紀念拼布的故事》是關於同名的“愛滋病紀念拼布”活動的紀錄片,著名演員達斯汀·霍夫曼擔任了該片的配音。該片為愛普斯坦奪得了第二尊紀錄長片獎的小金人。
他們合作的第二部影片《電影中的同志》是關於電影同性戀角色以及演員所遇到的困境的紀錄片。該片在坎城電影節進行了全球首映,並贏得了皮博迪獎。愛普斯坦與弗雷德曼也憑藉該片獲得了艾美獎最佳導演獎。
2000年 愛普斯坦與弗雷德曼將鏡頭對準了納粹統治時期的同性戀的坎坷經歷,成就了紀錄片《175紀事》。該片獲得了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協會獎,愛普斯坦也獲得了聖丹斯電影節導演評審會大獎。
愛普斯坦是古根海姆獎學金的獲得者,他身兼數職:美國導演協會成員之一,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協會紀錄片部門的理事,紐約大學蒂施藝術學院研究生項目講師,加州舊金山藝術學院媒體藝術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