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德·米里拜爾
- 國籍:法籍
- 出生地:法國巴黎
- 出生日期:1919年8月
- 逝世日期:2015年10月10日14時05分
- 職業:教師
- 代表作品:《簡明中醫外科學》,《中國古代社會與傳染病》,《中國傳統文化精要》
- 主要成就:中國好人,拿破崙勳章,西安外國語大學終身名譽教授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個人生活,
1919年8月,出生於法國巴黎,曾攻讀歷史獲國家博士學位。
1964年,在巴西任教。
1969年3月15日,抵達香港,在香港一所大學任教。
1976年7月,獲準到北京、大連、青島、上海訪問
1993年,他獲得法國拿破崙勳章。
1997年,他成為陝西省第一位獲得永久居住權的外籍專家。
2014年,他被中央文明辦評為“中國好人”。
2015年10月10日14時05分,這位被稱為“中國好人”的法籍老人——讓·德·米里拜爾與世長辭,享年96歲。
“讓”,是朋友和學校師生們送給他最簡潔的尊稱。讓的遺願是,將遺體捐贈給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
《中國的智慧》、《中國人民》、《中國的節日》、《中國的宗教(孔、道、佛)》、《看中國人的世界》、《簡明中醫學》、《明代陝西地方官吏制度》。
《簡明中醫外科學》,《中國古代社會與傳染病》,《中國傳統文化精要》。
家裡僅幾個書架和舊家具 生活簡樸 自備針線包
10月11日下午,華商報記者來到了讓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雁塔校區的家,約60平米的公寓非常簡樸,仿佛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除了幾個裝滿漢語、法語學術專著的書架和幾件舊家具外,角落裡一個木架裝滿兵馬俑、大雁塔模型等陝西工藝品,這些都是讓的學生們送給他的禮物。
讓的法國老朋友“老張”從武漢趕過來送他最後一程,同為從法國來到中國任教的法國人,“老張”說:“從1989年我來到中國時,就認識讓了,他是我們的精神領袖,也是獨一無二的老朋友,他的精神鼓勵著我們所有人。”
“和讓亦師亦友,幾乎是一撥又一撥的學生,陪讓度過了在西安的日子。”在讓的家中,華商報記者見到了受他資助過的學生,張成已畢業十年,是他和朋友一直照顧著讓最後的生活,“讓平時只吃一點麵包、牛奶和乳酪,價格便宜的速食麵也是他生活的必需品。以前身體好的時候,怕麻煩別人,讓幾乎都是自己做飯,後來生活不便,我們輪流照顧他。”
“讓在生活中非常簡樸,家裡除了書都很少買東西,但他對別人卻非常慷慨。”張成還向華商報記者展示了讓的“針線包”,一個鼓鼓囊囊、縫縫補補的小包,是讓簡樸生活的見證,“他所有的襪子,都是自己縫縫補補穿很久。”
“作為第一批中法交流的專家,讓57歲來到西安外國語學院任教,一直到65歲退休,7年間,原本是領法國和中國的兩份工資,但第一年後,他就主動推掉了中國的這份工資,因為他覺得錢應該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西安外國語大學退休教師郭太初說,“讓的慷慨,改變了很多農村青年的命運,幫助他們學習法語,出國深造。”
“中國人的智慧和善良吸引我到中國來”
為什麼放棄法國家鄉優越的生活條件,留在中國?
常常有朋友這樣問讓,讓回憶起西安工作生活的經歷說:“是西安神奇的文化,吸引著我來到這中國的文化源頭,學習學習再學習的。”
讓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在香港學漢語的時候,非洲非常貧瘠,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給非洲提供貸款,有些很富裕很發達的國家貸款都有利息,但只有中國不要。就這樣,讓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也影響了讓的思想。還有就是毛澤東提出的“為人民服務”。他覺得這是一個有潛力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這樣的民族一定會引導世界。
讓曾說:“我認為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在這個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中國人在很早時就能做出那么美的青銅器和瓷器,我感到特別驚訝。因此可以說,是中國人靈巧的雙手、聰明的智慧和善良的心,吸引我到中國來。”
來到西外的時候自費買錄音機發給老師
“1976年讓來到外院的時候,當時還沒有電教設備,他自己掏錢,通過自己在香港任教時的關係,買了幾十台‘磚頭錄音機’發給法語系的教師們。”郭太初說著說著就哽咽起來。
1984年退休後,讓放棄法國優越的生活,繼續留在這片他懷有深厚感情的土地,一方面從事中國文化研究,一方面積極促進中法間的文化交流。
無論在中國還是法國,讓的朋友特別多。每年過春節時,讓被朋友們邀請,輪流到朋友家歡度新年。而對來自法國的朋友,讓不顧年邁,總是不辭辛苦,為他們當義務導遊,兵馬俑、大雁塔、法門寺、樓觀台、興教寺、大清真寺等旅遊景觀,有時一年要跑十幾次。
為表彰讓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傑出貢獻,1994年5月5日,法國駐華大使弗朗索瓦·普萊森專程來到西安,代表法國總統將一枚拿破崙勳章授予讓。讓獲得這枚代表法國最高榮譽的勳章後,又轉贈給了西安外國語大學永久收藏。“將這枚勳章永遠保存在中國,讓中法文化交流就像這枚勳章一樣永遠流傳。”
1997年6月18日,讓獲得了中國永久居留證,成為我省第一個獲得在中國擁有永久居住權的外國人。當天,他在領證儀式上動情地說:“我要向所有使我有幸成為中國永久性僑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謝。1940年的6月18日,戴高樂將軍在倫敦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抵抗,給法國一個希望。我感激你們選擇這個日子發給我永久居留證,她象徵著中法人民之間永久的友誼!”
著書立作
歷時6年研究明代陝西府 專著在法引起學界轟動
“中國是我感覺最好的國家,這裡的人最有道德和文化。西安是十多個王朝建都的地方,這裡有許多帝王陵墓,藏著無數的神奇和秘密,對於喜歡歷史的我來說,這是個學習的好地方!”讓生前每每提到中國,都離不開他最愛的歷史。
在工作之餘,讓還經常跑到學校附近的陝西師範大學,在圖書館裡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從中國的老子、孔子以及中國人從歷史到現在的生活方式、情感等,進行了多方位的學習研究。隨後,他在朋友幫助下,歷時6年,完成了《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關於陝西和西安府的研究》專著。這部專著在法國出版後引起學界轟動。後被陸棟、郭太初教授等譯成漢語出版,成為我國第一部研究明代西北地區斷代地方史的學術著作。
郭太初說,“為完成這部博士論文,我和他查找各地的地方志,1985年他已經退休,我們陪同他到巴黎第七大學做了這篇博士論文的畢業答辯,得到了評審的一致好評。”
“讓關注國際形勢,關心中國改革開放,也痛恨貪污腐敗,和我們在一起幾乎都要一起談論政治。”郭太初說,“讓認為中國是未來世界的領導力量,有時他的法國朋友不了解中國,或者對中國有偏見,他都會不遺餘力地講解、解釋。他常說,世界的希望在中國。這四十年來,他在西安也見證了中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熱愛中醫
以西方視角寫了《簡明中醫外科學》等
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外,讓對中國醫學有著濃厚興趣。在對中國醫學歷史資料的學習研究中,他以一個西方人的眼光,寫成了《簡明中醫外科學》《中國古代社會與傳染病》兩部著作。直到目前,在國內外還沒有這樣研究詳盡的專著。同時,讓又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濃縮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要》一書,介紹給了法國人。
在和許多中國人做了朋友後,讓對中國人的勤勞、質樸及特有的智慧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於是他和另外一位法國專家合著了一本《中國的智慧》,1997年在法國出版。
對中醫的熱衷,源於讓在20多歲時就身患直腸炎,飽受折磨卻無法治癒。郭太初說,“作為外國專家,他本可以享受非常好的醫療保障,但他去醫院看過一次後,認為價格太高,而且對病情沒有實質改善,就放棄了就醫。此後,他接觸了一些中醫朋友,他們經常給他做體檢,灌腸和針灸,緩解了他的病痛,他才真正認識到中醫的魅力。”
華商報記者看到他曾寫的一篇讚美中國人民的詩稿:30年中我發現了中國人所具有的非凡才能,這是我一生之大幸。他們雙手的靈巧,他們思想的獨特,他們心靈中蘊藏著珍寶。中國人靈巧的雙手,怎么能不為他們靈巧的雙手而驚嘆呢?中醫的雙手,精確的將一根根細針,刺入人體某些難以確定的穴位,使生命之能或精氣得以重新流轉,從而醫治病人的痛苦。
熱心公益
路邊看到井蓋丟失自己撿磚頭圍起來
在聽聞讓去世的訊息後,他的許多朋友都聞訊趕來,還有不少遠在國外的親朋好友。在讓簡樸的家裡,大家回憶了這位善良熱心的法國老人關心中國公益的故事。
郭太初說,一次讓在路上發現馬路上的井蓋被人偷走了,讓怕行人不小心掉進井裡,就站在井邊提醒過路的人,自己還從路邊撿石頭和磚頭,將井蓋周邊圍起來,這一舉動也感染了身邊的人,大家紛紛幫助他將井蓋作了圍牆。“還有一次,讓乘公車上街,發現有個殘疾人由於人多擁擠無法上車。於是,讓憑著自己高大的身軀,站在車門口,伸開雙臂攔住大家,示意讓殘疾人先上車,後來才放行其他人。”
而大家每每談起他的事跡,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卻連連擺手說:“不值得一提,不值得一提。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啊!”了解讓的楊晨光大夫說,讓最不喜歡人們說這些事了。
讓的朋友賈振范回憶,“當時西外的專家樓,是最早在室內鋪設地毯的公寓,為了不讓來訪的中國朋友不舒服,他親自揭掉了地毯,要讓自己和大家一樣,不享受特殊待遇。”
張成回憶,“一次我們一起去小寨吃飯,在攙扶他上樓梯的時候,我沒有看到路過的乞討者,在吃晚飯回家後,讓教授又自己打車去小寨天橋,給了乞討者錢才安然回家。凡事總要為別人著想,是他的習慣。”
樂善好施
資助山區貧困學子讀書 退休金用來扶貧濟困
在西安居住30多年中,讓利用在法國的各種關係,積極促進和資助中國朋友赴法國留學和交流,同時又引薦了許多法國朋友來中國講學交流。
除了幫助介紹和資助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師生外,讓先後資助了西安四十餘位醫生去法國留學講課或從事科研工作,還說服法國衛生部門官員,給留學的醫生提供獎學金。
郭太初說,“讓的家鄉在法國的阿爾卑斯山區,是當地著名的貴族,他在巴黎還有房產,但都提供給資助的孩子們居住,自己回法國時,就‘打游擊’住在朋友家裡。”
得益於讓的慷慨,不少農村青年的命運發生改變,而他們也大部分都在學成後回到了祖國。
為什麼對幫助醫生有這么大的興趣?讓說,醫生的職業能拯救人的生命,幫助一個醫生就等於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幫助中國大夫到國外去,一方面可以學習更先進的現代醫學,另一方面可以把傳統中醫的精華帶到國外去發揚光大。
他把微薄的收入用於訂閱法文雜誌,購買教學設施,不斷資助山區貧困學子讀書,退休後他又把幾乎全部的退休金用來扶貧濟困,為此,讓被朋友們稱為“樂善好施的洋教授”。
義務陪護他多年的陝西中醫醫院大夫楊晨光說,讓最大的追求是精神財富和朋友。
2014年5月20日,法國駐華大使白林女士專程拜訪了讓·德·米里拜爾先生,親切詢問了他的生活起居情況,對他一生為教育事業的奉獻和取得的成績做出高度肯定;同年,讓先後被評為“陝西好人”和“中國好人”。
讓去世後,西安外國語大學發出訃告,將於10月14日上午10時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遺體捐獻大廳為讓·德·米里拜爾先生舉行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