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普帝斯蒂·卡爾波,著名的法國雕塑家,是呂德的學生。法國19世紀中期,他的作品表現出反學院派的傾向,是一位現實主義雕刻家。他在1861年創作的《烏谷利諾及其子孫》就是例證。雖然那件作品當時受到輿論的抨擊,但拿破崙三世卻賞識它。1862年,他回到巴黎後,與皇室的交往開始密切起來。他的雕塑也逐漸得到公眾的承認。特別是在完成了這件最富代表性的創作《舞蹈》以後,人們對他更注意了。 另有代表作《烏谷利諾及其子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巴普帝斯蒂·卡爾波
- 外文名:Jean Baptiste Carpeaux
- 國籍:法國
- 職業:雕塑家
人物介紹,《烏谷利諾及其子孫》的創作,《烏谷利諾及其子孫》包含的衝突,《烏谷利諾及其子孫》的表現手法,《舞蹈》的思想內容,《舞蹈》的表現手法,《花神》的創作,《花神》的獨特手法,
人物介紹
法國雕塑家讓·巴普帝斯蒂·卡爾波
讓·巴普帝斯蒂·卡爾波(Jean Baptiste Carpeaux 1827-1875 )
卡爾波的藝術形象力求真實性和青春的生命力表現。他是運用表情語言和人體語言的高手,能大膽構圖,不受傳統雕塑規範的局限,為羅丹的藝術創作踏出了一條新的現實主義表現的路子。在法國雕刻發展演變的長鏈上,卡爾波這一環直接扣住了羅丹那一環。羅丹雖然未能成為他的入室弟子,但卻從他獲益匪淺。但他也有些作品,為迎合當時上層社會的趣味而流於浮華。
《烏谷利諾及其子孫》的創作
青銅及雲石雕像,高分別為194 厘米和195.6厘米,作者法國雕塑家卡爾波,分別收藏於巴黎奧爾賽博物館和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烏谷利諾及其子孫》是卡爾波在義大利留學期間的學業創作。按照學院方面規定的創作構圖原則,一件雕塑品只準有一至二個人物,卡爾波違反了這一規則,先作了四個,為了恢復歷史的真實性,後又定為五個人物,成為緊纏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一組。這一題材之所以令卡爾波心醉,在於他可以以男子裸體來充分表現人性與獸性的心理衝突,更好地施展他的浪漫主義激情與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烏谷利諾及其子孫》包含的衝突
烏谷利諾是13世紀義大利比薩的一個政黨頭子,曾與主教路格瑞和謀,驅逐了比薩執政者尼諾。豈料事成之後,烏谷利諾本人又被他的和謀者路格瑞陰謀囚禁,他與二子二孫被關進一座塔里活活餓死。據史料記載,當時因為餓得即將絕命,這個殘暴的陰謀者烏谷利諾吃下了他的孩子的屍體。這一歷史故事包含著一種道德與獸性的衝突。
《烏谷利諾及其子孫》的表現手法
卡爾波是這樣處理雕像的:烏谷利諾的長子仰著頭,向正在發愣並咬著自己左手的父親哀求。烏谷利諾被悔恨與絕望啃噬內心以致於無可解脫,臉上的肌肉露出緊張、悲憤與痛苦的表情。通過晦暗的眼神,凹陷的頰肌,撕嘴齧手的動作,渾身緊張蜷縮的姿態,兩足相疊而腳趾死摳的設計,把人物的形象及心理表現得可謂鏤心刻骨。四個子孫高低俯仰地環繞著這位悲劇主人公,豐富了圓雕群像全方位的表現力,使作品的悲劇氣氛得到更為強烈的渲染。
《舞蹈》的思想內容
《舞蹈》,大理石雕像 高330.2厘米 法國雕塑家卡爾波創作於 1865-1869年 現位於巴黎歌劇院正面。
《舞蹈》是卡爾波應建築家夏爾·卡尼埃的委託,為當時剛建成的巴黎歌劇院而作的。它是一座裝飾性雕塑,安置在歌劇院大門兩側,當時並沒有指定題材。卡爾波廣泛收集資料,去歌劇院畫速寫,記錄芭蕾舞演員在排練時表現的各種姿態。最後,他從古典主義作品拉斐爾的《聖米歇爾像》和米開朗基羅的《基督升天》中,受到了動態的啟示。在這裡,他擺脫了雕塑的象徵含義與道德概念,直接、真實地去反映生活。
整個《舞蹈》群雕像再現出一種熱烈的音樂氣氛。青年男女舞蹈者翩翩起舞。中間的一個舞蹈者原是女性,後改成男性。他雙臂高舉,右手搖著手鼓,造成向外放射的動向線。包括面部表情所構成的形體也是向外開放的,因而產生了奔放、歡快的感覺。一群少女在圍繞著他跳舞,動作豪放,充分顯示出狂歡的氣氛。在形式上,一群舞蹈者的人物拉起的手臂組成一個圓弧形,把向外放射的形式收攏起來,使形體的自由跳動統一於浮雕的整體範圍內,因而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間裡展示著無限的生機勃勃的運動。
《舞蹈》的表現手法
這件雕塑具有裝飾性與圓雕塑的雙重特徵,彼此緊密結合,被陰處還作了半人半羊神,使之具有一定程度的神話色彩。觀賞者在欣賞這一組雕塑人物時,會頓感參加跳舞的不僅是這幾個雕像人物,而聯想到圈外還有更多的人物在歡快地環跳著。此外,神話人物的野性被壓縮到最低限度,代之以山林女神寧芙的是幾個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由於它那旋轉性的律動與青春狂歡的運動組合,巴黎人把它美譽為“天使的舞蹈”。
用裸體藝術形象來展示生活,是當時雕塑語言的一種風行手段。但這樣狂熱地展現顯示生活中的裸體形象,會受到輿論抨擊。當作品正式樹立在歌劇院門前時,一些不習慣與這種赤裸的狂歡形象的保守者們指責它是低級下流。但經過漫長的時間考驗,它已經成了巴黎歌劇院的象徵。人們已醒悟到這件藝術品在法國人民心中的美好意義。
《花神》的創作
石制雕像,位於羅浮宮牆面 尺寸不詳 法國雕塑家卡爾波 創作於1863-1866年。
《花神》這件作品是應法國巴黎羅浮宮花鳥陳列館的訂貨而完成的一件裝飾雕刻。主題是頌揚花神給人間帶來幸福與歡樂。浮雕被鑲嵌在建築物的牆面上,呈橫長形。構圖中心那個煥發著少女青春美的花神,是以裸體來展現的:她蹲踞在地面上,棲身於萬花叢中,她將花朵灑向周圍的孩子們,女神的表情愉快而生動,並含有古典味道。身邊的一群天真爛漫的小天使,活潑可愛,有的與花神嬉戲,有的在花叢中鑽進鑽出,有的在作輕盈的環舞。這些小天使的生動姿態來自雕塑家對生活的認真觀察,形象鮮明而生動。花神那曲線優美豐滿的裸體使人回憶起古希臘雕刻中的《蹲著的維納斯》,但這個花神更具有動感。
《花神》的獨特手法
這塊浮雕因造型手法獨特而被人們注意。它藉助光影來塑造形體。不象通常用壓縮形體的辦法製作浮雕,而是用近乎圓雕的塑造方法來表達並利用雕塑自身的立體空間所造成的光影效果襯托出形體,很有實體感。它跟壁面自然地連線,這就使形體出現在實在的空間中,從而在光的照射下,實體是亮的,空間部分是暗的,近似鏤空的雕刻手法,使暗影襯托出來的實體非常鮮明突出,特別是增加了自由和運動感,而且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看也不會變形。同時,也由於暗影錯綜變幻,使花朵飛灑飄落的形象特徵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增強了活潑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