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是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樂府詩集》卷七十“行路難”題下引《樂府解題》說:“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而此首詩是用樂府舊題寫邊塞題材,所以題為“變行路難”。詩中表達了唐軍將士以身報國,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變行路難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王昌齡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向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
前驅引旗節,千里陣雲匝。
單于下陰山,砂礫空颯颯。
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
作品注釋
①行路難: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昌齡改變此意,以樂府舊題寫邊塞生活,故題作“變行路難”。
②橫吹:樂府歌曲名。亦稱鼓吹,乃軍中之樂曲,多於馬上奏之。又,樂器也有叫橫吹的,即橫笛,又名短簫。
③旗節:同“旌節”。旗,全詩校:“一作旌。”
④陣云:猶戰雲,戰爭煙雲。匝:環繞。
⑤單于:漢時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這裡指唐北方少數民族首領。
⑥陰山:即綿亘於今內蒙古境內的陰山山脈,東北與大興安嶺相接。
⑦閨閣:內室。這裡指妻室。
作品賞析
“向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橫吹”,一說為樂府歌曲名,漢張騫通使西域,得《摩訶兜勒》一曲,後李延年造新聲二十八解,作為軍樂;另一說為樂器,即橫笛,亦名短簫。“馬嘶合”是指馬的嘶鳴聲連成一片。此兩句意為:傍晚時分,曠野中響起陣陣悲涼的笛聲,戰馬嘶鳴此起彼伏,在風中連成了一片。詩人開篇著墨濃重,以暮色中的笛吹、風動、馬嘶等悲壯之聲營造了戰爭的氛圍。
“前驅引旌節”,“前驅”指先頭部隊。“旌節”這裡指先頭部隊用以引導的儀仗用具。此句意為:先頭部隊手執儀仗向前開路,主力部隊隨之跟進。此種出征方式,充分展示了王者之師的風範,先聲奪人。
“千里陣雲盜”,“陣雲”即戰雲。“盜”即匝,周圍遍布的意思。此句意為:遠處和近處的雲層互相堆積,連成一片。暗喻了唐軍戰陣的龐大和嚴整。
“單于下陰山”,“單于”是匈奴對其首領的稱呼。這裡指突厥首領。“陰山”在今天內蒙古南部,漢唐時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必經之所。此句意為:突厥首領率領部隊越過陰山,侵擾邊境。此句交待了唐軍大規模出征的原因,即突厥大舉興兵侵犯我邊境。
“砂礫空颯颯”,“颯颯”指風吹的聲音。句意為:風颳過地面的沙礫,發出颯颯的聲音。此句暗示了敵軍來勢之兇猛,所到之處如狂風肆掠大地。
“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封侯”是指建立功名。“閨閣”指妻室。此兩句意為:建功立業就取決於這一戰了,哪裡還會以家室為念。結尾這兩句寫唐軍將士臨戰自勵,眾志成城,決心以實際行動奮勇殺敵,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全,表現了眾將士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
詩的前六句不惜濃墨重彩,渲染烘托營造出大戰前的緊張氛圍,詩人充分調動了聽覺和視覺的感受,把它們巧妙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境界顯得蒼涼雄壯,氣象渾然。“笛聲”預示著一場大戰的序幕即將開啟,接著風起雲湧,馬鳴嘶合,陰山腳下,雙方軍馬密集,劍拔弩張,戰鬥一觸即發。最後兩句“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作豪逸之語,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雖不言戰爭的結果如何,而勝負已在其中:以如此輕身赴難、捨身取義的王者之師征討頑逆,豈有不勝的道理。詩人以如此警拔有力的筆法緊束全詩,使人讀來頓感有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深蘊其中,深受震撼和鼓舞。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