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買來後就擱在書架上,沒翻過。等到有人說起哪本書,才隱約想起來,急急地找,最後在某個角落發現,心喜之,得意之,過後,卻悵惘之——書真成擺設了。好像,買回來,就完成了任務似的。
這種心情,在今天拿起《緣緣堂隨筆》後,再次強烈出現。
書是什麼時候買的,記不得了。一套,浙江文藝出版社的,名著圖典叢書。與之同來的,還有《小王子》、《杜撰集》、《中國小說史略》、《西洋棋的故事》、《變形記》、《上尉的女兒》。
一直愛看豐子愷的漫畫,印象最深的是《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百看不厭,恍若身臨其境,朋友散後,自己守著一彎孤月,獨自排遣心頭的若失……
總覺得豐子愷的漫畫,雅拙、質樸、憨態可掬、渾然本色、又里里外外透著一股清氣、或是仙氣。像他的人,無世故氣,無矜持氣,“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這裡邊可能受他畫兒童相的影響。豐子愷把自己的畫分為四個階段:古詩句、兒童相、社會相和自然相。當中互動錯綜。他最欣賞的境界是“意到筆不到”: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非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所以,他的畫經常是“噫,這人只有一個嘴巴,沒有眼睛鼻頭……”、“這個眼鏡玻璃後面怎么不見眼睛?”……寥寥數筆,若隱若現,如有如無,一個概略輪廓,躍然紙上,“模糊反精到”可能就是這個道理罷。
回頭想想,作文章和做人,也是這番道理。有些文章,洋洋灑灑,面面俱到,由點及面,由外及里,由表象及本質,看似筆到了,邏輯縝密,不容置疑,卻難免會少了留白之美、殘缺之意境,不如抓住一點,點到為止,留下空間,任人自由呼吸為好。做人也如此,過於審時度勢、思前想後,四平八穩的人,未必真生活,不如跟著自己的心走,給自己的心吃糖,哪怕過得恍恍惚惚些,日子反而多些顏色,或許值得回味。
也羨慕豐子愷的會生活。“我肚裡的一斤酒,在這位青年時代共我在上海豪飲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乾乾淨淨,清清醒醒。我說:我們再吃酒!他說:好,不要什麼菜蔬。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朧,西湖不像昨夜的開顏發艷,卻有另一種輕顰淺笑,溫潤靜穆的姿態……”這才是真正的小資,在三十年代的上海。現在,嚷嚷的,只不過是皮毛和翻版,猶如穿著不合身的西裝,招搖過市,忸捏作態。自己不知曉,卻旁人笑。真小資,是雅的,骨子裡的,微微一笑的,在湖邊,月夜,詩下酒。
豐子愷的隨筆,和他的漫畫一樣,清新、簡約,世間百態盡顯筆下。據說,當年林語堂辦的《論語》,有“論語八仙”,豐子愷即為其一,其它七人是:林語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大華烈士、郁達夫和姚穎。可見,豐子愷文章功底之厲害。
所幸,今天救出了一本《緣緣堂隨筆》,明天,又會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