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民諺長智慧

讀民諺長智慧

《讀民諺 長智慧》主要內容簡介:在日常生活中,撥開人間紅塵,月到風來,我們常常會在普通百姓口中,聽到一些振聾發聵、啟智怡情的俚語俗諺。這些充滿智慧而又風趣淋漓的片言隻語,令人忘倦,令人捧腹,令人沉思,令人頓悟。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街頭巷說,必有可采。”這話說得好!為領略俚語俗諺的風采,我尋尋覓覓。串珠編貝,且在報紙上開闢了介紹俚語俗諺的專欄。於是,有了這本《讀民諺,長智慧》。

基本介紹

  • 書名:讀民諺 長智慧
  • 出版社: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69頁
  • 開本:16
  • 作者:葉鵬
  •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633972, 978753963397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讀民諺 長智慧》:流傳在民間的俚語俗諺,是百姓謀生謀福的處世智慧,是社會閱歷、人生體驗的總結。民諺代代相傳,遂成口碑,因而具有公理性質,是一個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和共守的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發揮著救弊扶俗的偉力。

圖書目錄

序/001
一畫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003
一個巴掌拍不響/004
一心不能二用/005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006
一碗水端平/008
一槽栓不住兩頭叫驢/008
二畫
人心不足蛇吞象/013
人在人情在/014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015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016
人走茶涼/018
人怕出名豬怕壯/019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021
人家騎馬我騎驢,回頭看,還有拉車的/022
刀子嘴,豆腐心/023
兒不嫌母醜,犬不嫌家貧/024
入鄉隨鄉/026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027
三畫
三個和尚沒水喝/031
三歲看老/032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033
小人得志/034
大匠無棄材/035
大樹底下好乘涼/036
山不轉路轉/037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038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040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041
四畫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045
不打不相識/046
不怕紅臉關公,只怕白臉曹操/047
不到黃河心不死/048
不怕慢,只怕站/049
不是冤家不聚頭/050
不看僧面看佛面/051
不痴不聾,不成姑公/052
無風不起浪/053
無心插枷枷成行/054
無事忙/055
開弓沒有回頭箭/056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05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059
藝多不壓身/060
五畫
打開天窗說亮話/063
打邊鼓/064
打無老良f065
打圓場/066
打腫臉充胖子/068
打秋風/068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070
頭三腳難踢/071
外甥哭妗子,想起來一陣子/072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073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074
半部《論語》平天下/076
對牛彈琴/077
正月剃頭死舅舅/079
占著茅坑不拉屎/080
討人嫌/081
六畫
好馬不吃回頭草/085
好漢不吃眼前虧/086
好漢不提當年勇/087
好死不如賴活/088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089
吃紅柿揀軟的捏/091
吃飯八成飽,安然活到老/092
吃啞巴虧/093
吃柳條屙筐/095
吃著碗裡,瞧著鍋里/096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097
老婆是人家的好/098
老婆孩子熱炕頭兒/100
有奶便是娘/101
有錢難買回頭看/102
有錢能使鬼推磨/103
有理不在聲高/105
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106
過河拆橋/107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108
當家人,惡水缸/110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111
鹹也蕭何,敗也蕭何/112
先小人,後君子/113
先睡心,後睡眼/115
死人臭一里,活人臭千里/116
死馬當活馬醫/117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11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119
光打雷不下雨/120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121
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122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124
紅鬍子不是旋染的/125
此地無銀三百兩/126
自作孽,不可活/127
七畫
遠水不救近火/131
……
八畫
九畫
十畫
十一畫
十二畫
十三畫及以上

序言

在日常生活中,撥開人間紅塵,月到風來,我們常常會在普通百姓口中,聽到一些振聾發聵、啟智怡情的俚語俗諺。這些充滿智慧而又風趣淋漓的片言隻語,令人忘倦,令人捧腹,令人沉思,令人頓悟。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街頭巷說,必有可采。”這話說得好!為領略俚語俗諺的風采,我尋尋覓覓。串珠編貝,且在報紙上開闢了介紹俚語俗諺的專欄。於是,有了這本《讀民諺,長智慧》。
百姓百性,頗多性情中人。正如《菜根譚》中所說的:“做人無一點真懇的念頭,便成了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一段圓活的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流傳在民間的俚語俗諺,都是百姓創造的,是百姓謀生謀福的處世智慧,是社會閱歷、人生體驗的總結。它涉及時令環保、待人接物、養生審美等方方面面。民諺代代相傳,遂成口碑。因此,俚語俗諺具有公理性質,成為一個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和共守的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發揮著救弊扶俗的偉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