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釋

讀書雜釋

(清)徐鼒(1810~1862),字彝舟,號亦才,江蘇六合人。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五年,卒於穆宗同治元年,年五十三歲。性至孝,負經濟才。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歷官福建延平府知府,卒於官。?博學通經史,撰述頗富,有《未灰齋文集》八卷,《未灰齋外集》一卷及《未灰齋詩鈔》、《淮南子校勘記》、《楚辭校注》、《小腆紀年》、《補毛詩》、《爾雅註疏》、《明史藝文志補遺》、《老子校勘記》等,並行於世。今有中華書局1997年5月排印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讀書雜釋
  • 著者:清·徐鼒
  • 朝代:清
  • 版本:通行本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裝幀:簡裝本
  • 頁數 :237
  • 叢書:學術筆記叢刊
叢書,部分內容閱讀,

叢書

學術筆記叢刊 (共30冊), 這套叢書還有 《無邪堂答問》,《敬齋古今黈》,《甕牖閒評 考古質疑》,《考古編 續考古編》,《焦氏筆乘(上下冊)》 等。

部分內容閱讀

《說文·牛部》:“?京?ζ牛也。從牛京聲。《春秋傳》曰:‘?ζ?京。’”今作“ζ涼”。惠棟云:“古文省少或借涼為?京。”沈彤云:“《廣韻》:‘?京牛駁色。’蓋《說文》脫‘駁色’二字。京謂服色駁也。否則冬與金、?皆有義而獨無乎上文‘偏衣’即服。蓋分織牛白黑毛為之下所謂‘奇無常’也。”愚按:分織牛白黑毛為衣之說此亦望文生義於古無徵也。上文云:“衣身之偏”又云:“偏躬無慝。”《外傳》亦云:“衣躬之偏”又云:“中分而金?之權在此行也。”韋昭曰:“中分中分君之半也。”知杜氏“左右異色其半似公服”之說不可易也。蓋外似隆重內實厭薄士所謂“先為之極又焉得立”者。正以公將上軍太子將下軍威權上逼於君知其必遭讒言也。此雲“服”亦以其半似公非太子當服之法服故知欲以服傾害之也。不然先友曰:“親以無災”非半公服何以示親乎蓋雜色也。亦有雜義古字必通用。涼薄也。“遠其躬”有厭薄之義與下文“金寒”寒字正是一例。?京又借之字。蓋古同音?借之例最博不必另有他義也。
《漢書·吾邱壽王傳》:“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注引孟康曰:“格音各行伍相各故言各”;劉德曰:“格五棋行。《?法》曰:?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曰格五。”不得其說。按鮑宏《?經》曰:“?有四采?四乘五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謂之格五。”注云:“白乘五”當是“四乘五”之訛。
△鶴鳴於九皋
‘以杖荷莜。’今作?。”今文同。按皇侃《義疏》“?”作“┠”。《釋文》云:“本又作條又作莜。”《玉篇》亦引作“莜”。是《說文》、古文只“莜”字疑“今作?”三字是後人羼入。上云:“從?條省聲”可證也。按《史記·孔子世家》引包氏注云:“??器名也。”字當從?無疑。今何晏《集解》引包注作“竹器”。“竹”乃“?”字之訛。皇侃竟改從竹作“┠”並云:“籮簏之屬”誤益甚矣。
●卷十
厲字借為疵癘之癘經典多有之矣。而借癘字為砥厲之厲則漢碑中多有之。《衡方碑》“砥仁癘□”武斑碑“□癘吏士”锺繇建安廿四年閏月九日上表有云:“今征南將軍運田單之奇癘憤怒之眾。”皆?癘為厲知古人通?之例最博也。
●卷一
“戴勝降於桑”《呂覽》作“戴任降於桑”。按康成註:“戴勝織?之鳥是時恆在桑。言降者若時始自天來重之也。”高誘註:“戴任戴勝鴟也。《爾雅》曰:‘??鳩。’剖生於桑是月其子強飛從桑空中來下故曰:‘戴任降於桑也。’”按《逸周書》云:“戴勝不降於桑政教不中。”《方言》云:“自關而東謂之戴{任鳥}。東齊、海岱之間謂之戴南南猶{任鳥}也。或謂之戴分?或謂之戴勝。東齊、吳揚之間謂之{任鳥}。自關而西謂之服<鳥?>或謂之復???。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鳥或>。”《爾雅·釋鳥》又曰“昆?乏?。”言人人殊不可定為今之何鳥。?按:勝、{任鳥}任音義同而展轉?借之字。“南”與“任”古音近通用南亦訓任。《尚書大傳》云:“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白虎通·五行篇》:“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禮樂篇》:“南之為言任也。”昆?乏?一物之異名服、??、復?、??、或?又音近異形之字。蓋戴勝象其形而名之;昆?乏?象其聲而名之也。又徐氏《初學記》引蔡氏《章句》作“戴{任鳥}降於桑”。《埤雅》引《章句》作“戴勝降於桑以動民事也。”《淮南子》作“{任鳥}”。《考異郵》作“糹任”。《爾雅·釋文》作“{任糸}”。糹任、{任系}一字而異形也。
“審端經術”《呂覽》作“審端徑術”。按康成註:“術《周禮》作遂。夫間有遂遂上有徑。遂小溝也。步道曰徑”。高誘註:“端正其徑路不得邪行敗稼穡也。”衛氏《集說》、陳樂《集說》俱作“徑”。宋本注、疏作“經”。經、徑古人?借通用。《左傳》“趙衰以壺飧從徑”。《釋文》云:“讀徑為經。”《史記·高祖本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索隱》曰:“徑舊音經。”《楚詞·招魂》:“經堂入奧。”注云:“經亦作徑。”知經、徑古通也。“術”之作“遂”亦音近?借。
《詩》:“烈假不瑕。”毛傳云:“烈業。假大也。”箋云:“厲、假皆疾也。瑕已也。”阮氏《校勘記》曰:“此箋當云:‘烈、假皆病也’下箋為‘厲假之行者’當作‘厲瘕之行者’。上仍用經字以為訓下則竟改其字以顯‘烈’、‘假’是‘厲’、‘瘕’之?借。”?按:《隸釋》載《唐公房碑》有雲“癘蠱不遐”、“去其螟??”皆用《詩》語碑文蓋本三家《詩》知鄭此箋亦本三家改毛非師心妄作也。按《說文·疒部》:“瘕女病也。從癘?聲。”“癘惡疾也。從疒蠆省聲。”兩字相次知古人文字本相次比也。又《說文》謂“瘕為女疾”“蠱為腹中蟲”引《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左傳》“以女惑男則疾為蠱”之本義與《說文》訓“瘕為女疾”相合。又《說文》訓“蠱為腹中蟲”而《南山經》云:“招搖之山麗{鹿旨}之水出焉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郭注云:“瘕蟲病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診其脈曰蟯瘕。”張守節《正義》曰:“人腹中短蟲。”據《山海經》、《史記》兩注知瘕亦得訓為腹中蟲。《索隱》音?賈《廣韻》音瘕古馬切知此字與假同音。假本音古則瘕亦得音古“古”、“蠱”同音則知“瘕”與“蠱”亦同音音義皆同故“假”為“瘕”之?借字亦即為“蠱”之?借字也。至“烈”之為“厲”“瑕”之通“遐”其義尤顯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