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逍遙蕪皋上

讀山海經·逍遙蕪皋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讀山海經十三首》
  • 創作年代:東晉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陶淵明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讀山海經
逍遙蕪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萬尋①,森散覆暘谷②。
靈人侍丹池,朝朝為日浴。
神景一登天③,何幽不見燭!

作品注釋

①古時以八尺為一尋。
②森散:枝葉茂盛貌。
③神景:指太陽。

作品鑑賞

《讀山海經·逍遙蕪皋上》是《讀山海經》組詩的第六首。這首詩取材於《山海經》的《東山經》、《海外東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諸篇所載關於無皋(即“蕪皋”)、扶木(又名“扶桑”、“榑木”)、湯谷(即“暘谷”)、羲和、太陽的幾個神話傳說。在這些神話傳說中,無皋是一座可以望見遠海的極高的神山,扶木是一株可供十個太陽棲息的奇偉的桑樹,湯谷是一個可供十個太陽洗浴的遼闊的神淵,同時又是太陽巡天的起點,那株奇偉的扶木就長在它的水中央(據《海外東經》“居水中”一語);羲和則是一位替太陽洗浴的女神。詩人依據這些神話傳說進行獨特的藝術構思,創造出瑰奇朴茂、寥廓光明的意境,非常精采地表現了祝願國家中興的宏大主題。
根據所取題材的特點和表現主題的要求,詩人採取了象徵手法,同時把自己寫進詩中。開篇二句寫遠望的逸興。詩人幻想自己悠然迥立於橫空出世的蕪皋絕頂,極目眺望海天盡處的扶木奇姿。“逍遙”見風神瀟灑、意態安閒,“杳然”見雲水蒼茫,天地寥廓,落筆便寫出一種高瞻遠矚、沉思遐想的意象,以此暗示對國家前景的深切關心,並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邊描述的景物和情事。
“洪柯”二句描繪扶木的偉姿。詩人眼中出現了一株高入雲天的桑樹,這株桑樹挺立在遼闊的暘谷水中,巨枝橫出數十萬丈,碧葉層層宛若重巒,把整個暘谷都覆蓋了。這是非常宏奇的景觀。詩人用如椽巨筆寫出這樣宏奇的景觀,其中別有一番深意,就是希望晉王朝獲得再興,像扶木一樣生機蓬勃,茂盛不衰。原來,桑樹是晉室的象徵。晉武帝司馬炎仕魏為中壘將軍時,在官署庭前植了一株桑樹。後來司馬炎做了開國皇帝,這株桑樹便被神化為表德兆基的瑞物。著名辭賦家陸機潘尼傅鹹等都為之作賦,極力宣揚它的徵兆意義(參見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關於《擬古》第九首“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二句的解釋和歐陽詢編撰《藝文類聚》卷八十八所錄陸、潘、傅三家《桑賦》及賦前序文)。其中傅鹹的《桑樹賦》已將司馬炎所植桑樹比作腸谷上的扶木,謂“以厥樹之巨偉,登九日於朝陽”。陶淵明是從此賦得到了啟發,故開篇即借遠望扶木以寄其關心國家前景的深情,這裡又托扶木偉姿以寓其祝願國家中興的厚意。
扶木及其覆蓋下的暘谷既是太陽的生活環境,下邊便自然轉寫太陽的活動情節。
“靈人”二句渲染浴日的奇情。“靈人”就是神人的意思,指侍浴的女神。“丹池”則是指太陽的浴池。古時皇帝所居多用丹採為飾,有“丹禁”、“丹闕”、“丹墀”諸稱,又古人向以日為君象,淵明此詩亦以日象君,故用語如此。詩人幻想有神女侍候太陽,每天早晨都在飾以丹采的浴池中替太陽洗滌塵垢,使太陽總是那樣光明皎潔。《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載羲和浴日神話原文只說“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詩人則錦上添花,補充“靈人侍丹池”的場面,又把“方浴日”改為“朝朝為日浴”,更見形象鮮明,意義深刻。此中隱寓的深意乃希望有賢臣輔佐皇帝,經常為皇帝規箴過失,以致政治清平,國家昌盛。“浴”字本義是洗去身上的污垢,但可引伸為修養德性的意思,《禮記·儒行》即有“澡身而浴德”之語,說明這兩句詩可作如此理解。陶淵明在《詠三良》詩中讚美子車氏三子服事秦穆公時“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用意正與“靈人侍丹池,朝朝為日浴”相似,更說明這兩句詩應作如此理解。
篇末二句謳歌日出的壯采。這兩句除隱括《山海經·大荒東經》所載日出扶桑的神話傳說外,還化用了曹操秋胡行》“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和傅玄《日升歌》“逸景何晃晃,旭日照萬方。皇德配天地,神明鑑幽荒”等詩句。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全詩的高潮。詩人懷著無限的激情,熱烈讚美日出時的光明景象:“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見燭!”這兩句直譯出來是:神聖輝煌的太陽一躍上天空,哪個幽遠的地方不被它照亮!勁健的辭氣,昂揚的聲采,造成一種“橫素波而旁流,乾青雲而直上”(蕭統《陶淵明集序》)的磅礴意象。更加有力地表現了渴望國家中興的慷慨情懷。當然,詩中的“神景”仍是皇帝的象徵。陶淵明受歷史的局限,只能寄希望於皇帝的英明。有明君才能用賢臣,用賢臣才能行美政,行美政才能致中興:這是屈原諸葛亮的邏輯(參看屈原《離騷》和諸葛亮《前出師表》),也是陶淵明的邏輯。
蘇軾說陶淵明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轍作《追和陶淵明詩引》轉述蘇軾語)。此詩確是一篇這樣的珍品。全詩用語均極樸實,篇幅非常短小,但卻包含許多瑰奇的意象,蘊蓄極其深廣的情思,使人讀之仿佛飛身天外,目睹迥立危峰、遙望大海的詩人,上凌蒼穹、下覆暘谷的仙木,長侍丹池、殷勤浴日的神女,燦爛輝煌、噴薄而出的旭日,獲得種種特異的審美愉快,並深受“充滿鬱勃而見於外”(蘇軾《南行前集敘》)的愛國情思的鼓舞。此詩真正達到了平常與奇崛、淡朴與精采、洗鍊與豐腴的完美統一,因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劉熙載說:“淵明《讀山海經》,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親切,尤詩之深致也”(《藝概》卷二)。此詩在處理神話與現實的關係上,更是一篇這樣的傑作。詩人先從神話傳說中獲得某種與自己的理想和情懷相照映的感觸,並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然後“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將自己的主觀感情注入神話之中,令扶木的“森散覆暘谷”產生象徵意義,讓靈人懷抱“朝朝為日浴”的忠悃,把原來質木無文的神話素材改造得“秘響旁通,伏采潛發”。這些相對獨立的審美意象,經過詩人的神妙點化,又組織成“外文綺交,內義脈注”的天機雲錦。從而八荒之表的靈物都有了現實人間的情采,離奇詭怪的傳說都有了耐人尋味的意義,真使人感到又奇幻,又親切,別覺“其中有一段淵深朴茂不可到處”(沈德潛《說詩晬語》)。

作者簡介

陶淵明
(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