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奏會

讀奏會

讀奏會由朗讀和演奏兩部分組成的音樂會。“讀奏會”除了現場“音樂”和“講述”這兩個重要聽覺部分外,還將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呂思清大量珍貴的私人照片和影像,使觀眾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這位小提琴演奏家多彩的音樂人生和內心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讀奏會
  • 詞語簡介:提示性釋義:由朗讀和演奏兩
  • 示例:2007年3月29日到31日,小提
  • 曲目:《梁祝》片段
詞語簡介,示例,

詞語簡介

提示性釋義:由朗讀和演奏兩部分組成的音樂會。
在小劇場的“讀奏會”,小提琴家將帶來“個人經典”曲目:包括《梁祝》片段、《流浪者之歌》、《思鄉曲》。曾師從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呂思清
目前使用的小提琴是19世紀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用過的名琴,因此,他表示也會演奏作曲家的著名小品《愛的致敬》。
呂思清表示,“讀奏會”的構思來自自己剛推出的自傳《往事如樂》。他表示,寫作該書是紀念自己幾年前去世的父親的一種方式。呂思清在書中記載了“抄譜子抄了幾十年”的父親對自己在學琴與生活上的影響,他表示希望今天“琴童”們的家長可從中“得到啟迪”。自己已有兒子的呂思清同時建議家長們“別過分強調練琴時間”,質量才最重要,他認為家長督促孩子練琴應該“啟發為主,強制為輔”。

示例

2007年3月29日到31日,小提琴家呂思清將在盈之寶劇場舉行“ 《往事如樂》讀奏會”。
呂思清在3月28日下午的媒體見面會上介紹,這次演出結合自傳段落朗誦與小提琴演奏,將設計成與觀眾近距離交流的“沙龍式”音樂會。去年11月從美國波士頓“啟程”的呂思清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20年紀念巡演,在國內的音樂會首站已於3月1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讀奏會也是其中一站。除了月底在小劇場的“沙龍”,呂思清下月還會在美國林肯中心、芝加哥和波士頓登台系列音樂會。此次“讀奏會”,呂思清請來話劇演員劉信義擔任朗誦。呂思清表示,小提琴演奏並不會與朗誦同時進行,因為不希望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小提琴家呂思清將舉辦讀奏會小提琴家呂思清將舉辦讀奏會
4歲學琴,7歲時被鄧小平點名稱讚,8歲時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7歲時獲得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金獎———在此之前,這個位置空缺了12年……擁有這些傳奇經歷的,就是小提琴家呂思清
2007年3月29日至31日,這位大師級的小提琴家將在北青盈之寶劇場舉辦一場“讀奏會”。除了欣賞他高超的演奏技藝外,觀眾們還將隨著從呂思清自傳《往事如樂》精選的精華篇章的朗誦,一起回顧他30年的音樂人生。
多年來,呂思清贏得過各式各樣的榮譽和證書,但最大的一個獎項當屬1987年,17歲的他獲得了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金獎,成為奪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項的東方第一人,從而擁有了“東方第一帕格尼尼”的美譽。
2007年是呂思清奪得“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20周年。於是,他不僅出版了自傳《往事如樂》,回顧自己從一個少年成長為一流小提琴家的傳奇歷程,也開始在世界範圍巡演。在北京的這三場演出,更是採用了“讀奏會”這種別致的方式。
“我所選的曲目,都儘可能與書中的章節聯繫起來。”於是,《流浪者之歌》、《思鄉曲》、《愛的致意》,以及帕格尼尼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膾炙人口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片段等七首樂曲榜上有名。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仍然是《梁祝》。
近年來,呂思清每年都會到世界各地演出,他的足跡已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都好評如潮。他很熱愛自己民族的音樂,這其中他最為鐘愛的就是“中國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他為此曲錄製的四版專輯被業內譽為當今《梁祝》的最佳版本。不僅如此,呂思清還用他激揚的琴聲,在世界各地講述這則“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在一次次的東西方跨越中,“中國第一小提琴”呂思清已作為一種象徵承擔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
“我覺得,這支曲子現在跟我已經合二為一了。”呂思清認為,演奏能打動人心,最重要的還是要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所以即使演奏同一支曲子,也不會有兩次表演是完全一樣的。像《梁祝》,我已經拉過了幾百遍,但沒有兩遍是完全重複的。”
據主辦方稱,此次呂思清“讀奏會”的觀眾有很多都是正在學琴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對於這樣一個偶像,人們難免在猜,音樂真的是他從小的理想嗎?
“4歲拉上琴以後就把它當了理想,別的人生路我沒想過。等稍微大一點,別人問我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我想了想,除了拉琴以外實在也沒有什麼好回答的,只好又說拉琴。”
回憶起小時候,呂思清談興甚濃。“我小時候很喜歡錶演,五六歲時就能背下電影《拿破崙》里的台詞。”他笑著說,其實在8歲時,如果不是美國小提琴大師斯特恩,自己差點就成了電影《琴童》里的小演員。當這位大師聽完了他的演奏並知道他要出演這部電影時,只跟小呂思清的老師說了一句話:“不好,讓他專心練琴。他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演奏家。”而僅僅過了10年,斯特恩的話就應驗了。
當記者問他,是不是正是因為沒有分心,才練就了如今的高超技藝時,呂思清想了想說:“反正對一件事的投入是至關重要的。”當年與呂思清前後赴美留學的其他學友,早已紛紛轉了行當,“是生存還是藝術?”許多人沒能繞過這個哈姆雷特式的問答,中國留美學生的音樂之路上便只剩下這把琴和這個呂思清。“人生面臨很多選擇,選擇了一邊就不要再去想另一邊,而且,選擇後要一直堅持努力的方向,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多數人心目中,音樂家的全部生活,似乎都應該與音樂有關,然而,呂思清這位出生於青島的山東漢子,也非常地喜歡體育。甚至在英國求學時,還一度想當宋世雄一樣的體育解說員。“我很早就在英國看足球雜誌,看足球,回來看咱們轉播的足球,我覺得當時解說員有很多東西說得不是很準確,包括隊員的名字、背景等等,因為當時他們信息溝通不是很發達。我想如果我上去說一定比他們準確得多,所以我想我應該當體育解說員,而且我當時對體育非常感興趣,像世界上田徑項目的所有世界記錄保持者都背得出來。”
現在,呂思清笑稱自己的主要運動就是練琴了,每天三四個小時的練琴很耗費體力和腦力,但他仍然愛看足球和網球。明年就是2008北京奧運會了,呂思清說,這對他可是個大日子。奧運會期間,他不會安排任何演出,“到時候我就待在北京看比賽。”而當記者邀請他在奧運會期間為本報開設賽事評論專欄時,“沒問題!”呂思清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一口答應了下來,高興得像個孩子。
小提琴家呂思清舉辦“讀奏會” 用琴聲回顧人生
“每次當我面對人生抉擇的時候,常常想起那時的父親。和自己熱愛的音樂無緣,他失望過嗎?當他作決定之前動搖過嗎?……”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在自傳《往事如樂》中這樣寫到。3月29日至4月1日,他將帶著這份對父親的思念在北青盈之寶劇場舉辦一場“讀奏會”,用文字和琴聲紀念父親、回顧人生。
呂思清這兩天都在忙著新書發行的事情,見到記者也自然談起這本自傳。月底舉辦的“讀奏會”便是以新書的名字命名,呂思清說這些都是獻給父親的,“父親是影響我最深的一個人,很遺憾他前幾年去世了,沒有看到我事業上的進步和現在的生活狀態,也沒有等到他的孫子降生”。
呂思清說話的時候,他脖子和下顎之間的一塊紅斑時隱時現,這是小提琴和皮膚長期接觸磨出的印記,足以看出他付出的艱苦努力,不過呂思清覺得自己和父親還差得很遠,“我父親對音樂的熱愛已經超過很多專業人士了,他那時義務給別人抄譜子,無償的寄給需要的人。每天早晨4點起來刻鋼板直到上班,中午、晚上回家接著刻,他抄出的譜子像列印的一樣,我們三兄弟都沒有我父親那么有毅力”。
除了獻給父親,音樂會還有另一個主題,紀念呂思清奪得“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20周年,而選擇在一個高品質的小劇場裡舉辦一個形式獨特的音樂會,是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呂思清介紹,“讀奏會”由“讀”和“奏”兩部分組成,著名演員劉信義現場朗誦書中的部分章節,呂思清則演奏和章節內容有聯繫的曲目和個人經典作品,包括《梁祝》片段、《流浪者之歌》 、 《思鄉曲》 、 《愛的致意》等。呂思清表示,為了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大部分朗讀和曲目的演奏都是分開進行的。
之所以選擇在小劇場舉辦音樂會,呂思清有自己的考慮,“我希望這個音樂會是別致、精彩、有內涵的,以前大多數音樂會都是用音樂與觀眾交流的,而小劇場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親密的氛圍,我和觀眾的距離更近了”。
都說往事如煙,但對於小提琴家呂思清來說,卻是往事如“樂”。從18歲獲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項——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到今天,20年的音樂歷程以及生活點滴匯聚成了一本自傳《往事如樂》。伴隨著新書的上市,一台朗誦與樂曲穿插的名為“往事如樂”的“讀奏會”即將於3月29日至31日在北青盈之寶劇場上演,雖然在很多人看來,自傳和“讀奏會”都是對自己獲獎20年的一種回顧與紀念,但對於呂思清來說,這一切都是獻給遠在天國的父親的珍貴禮物。
父親對音樂的熱愛甚至超出了很多專業人士
呂思清的音樂道路上,父親對他的影響最深。“但是很遺憾,他前些年去世了,沒有看到我事業最輝煌的時候,也沒有看到我現在的生活以及我兒子的降生。我想把父親培養我的過程和我們之間的故事寫出來,對於現在的琴童以及他們的家長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談及父親,呂思清的眼中滑過淡淡的哀傷。“很少有家長能夠做到像我父親那樣以身作則,很多時候,家長讓孩子練琴或是聽CD時,他們並不同孩子一起,這樣孩子會很不服氣,但是我父親不是那樣,他永遠是陪我一起。
我父親雖然不是搞音樂的,但他對音樂的熱愛甚至超出了很多專業人士。‘文革’時,他曾經義務為何占豪、陳鋼等人抄寫譜子,當時還是刻鋼板,但他很有毅力,這種精神一直影響著我。他抄的譜子甚至可以直接拿到出版社印刷,就連五線譜線他都是一根一根畫出來的。我在三兄弟中最小,和兩個哥哥歲數又相差比較遠,我自認為我父親最喜歡我。”
琴童的家長不要過分強調練琴的時間
在父親的影響下,呂氏三兄弟都學了小提琴,但只有呂思清一個人從事了專業。“父親在培養我們三兄弟上也是不斷在摸索,我的兩個哥哥自然就成了實驗品,到我這兒可以說方法就比較成熟了。不過父親對我的要求也很嚴格,記得有一次我提出要吃冰棍,但是他始終沒有給我買,並不是買不起,而是他想從小就讓我明白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很輕易地得到。”
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出的“快樂練琴法”是呂思清和父親共同的結晶,在“讀奏會”上,他也會把這種方式推廣給琴童以及他們的家長。“雖然我小時候練琴較之其他孩子已經很自覺了,但現在回憶起那段經歷還是覺得很辛苦。我希望現在的家長不要過分強調練琴的時間,而要讓孩子在練琴的時候能夠最大限度地得到快樂,家長應該更多地引導他們自己去想像。要把自己的情感與作曲家的情感融合,才能達到音樂的完美。所以平時無論是看繪畫,還是看建築或是雕塑,以及聽音樂劇、歌劇對於學音樂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
去年底,呂思清在波士頓開始了紀念自己獲獎20年的演出,下個月,演出還將在紐約林肯中心上演,而在北京的這三場演出也將是紀念演出重要的一部分。據悉,“讀奏會”上,呂思清將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同時也是青島老鄉的劉信義完成朗誦部分的呈現。
2007年3月29日至31日,小提琴家呂思清將以朗誦與樂曲穿插的獨特演出形式,在剛剛開業不久的北青盈之寶劇場推出一台“讀奏會”。經過呂思清本人數日的精心遴選,主辦方公布了演出曲目,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馬思聰的《思鄉曲》、埃爾加的《愛的致意》、帕格尼尼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以及膾炙人口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片段等七首樂曲被演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