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嚴子陵祠堂記》是宋代詩人謝薖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讀嚴子陵祠堂記
- 作者:謝薖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讀嚴子陵祠堂記》是宋代詩人謝薖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讀嚴子陵祠堂記》是宋代詩人謝薖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羊裘不見釣台傾,山到台邊分外青。天上故人新黼黻,身前萬事一笭箵。章侯筆法逼秦相,范子文章原易經。圖畫名臣久磨滅,此碑千古粲繁星。1作者簡介謝薖(一○七四~一一一...
《嚴先生祠堂記》寫於范仲淹貶居睦州之時。史載他每次外貶,同僚都要為他餞行,第一次稱他“此行極光”,第二次稱他“此行愈光”,第三次稱他“此行尤光”。可見他的被貶,實際上恰好是他心憂天下的寫照。睦州人傑地靈,既有新安江這樣的奇美山水,又有嚴子陵這樣的高義之士,身為知州的范仲淹由嚴子陵而...
嚴子陵這種不慕富貴,不圖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後世的稱譽。范仲淹撰《嚴先生祠堂記》,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贊語,使嚴光以高風亮節聞名天下。概述內圖片來源:人物生平 嚴光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
嚴子陵雖然來到了洛陽,但他依然性情高潔,孤介。劉秀想聘他做諫議大夫,他不辭而行,隱居於富春山下,垂釣於嚴陵瀨。公元41年,嚴子陵再一次拒絕了劉秀的徵召,回到故里陳山隱居,直至老死。范仲淹曾在《嚴先生祠堂記》一文中讚揚嚴子陵的高風亮節:“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評論 錫周:接...
第八章 嚴先生祠堂 第十九節 范仲淹重建嚴先生祠堂 第二十節 嚴先生祠堂祠田案 第二十節 《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第二十一節 今日之嚴先生祠堂 第九章 嚴子陵釣台其他名勝 第二十二節 嚴陵瀨 第二十三節 天下第十九泉 第二十四節 其他名勝 第二十五節 退庵金先生的罔仆之義屏銘磅碑 第二十六節 各地嚴光遺蹟 ...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廬做太守時,因敬仰東漢隱士嚴子陵,特地在桐廬宜春江給他建造了祠堂,並寫了篇《嚴先生祠堂記》,文中有一首讚頌嚴子陵的詩:“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成後,范仲淹把它給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讀後說:“‘雲山’‘江水’等詞,從內容上說,很宏偉;從用語...
嚴光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北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云:“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桐廬縣有嚴子陵釣台,餘姚有嚴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橋、客星庵、高風亭、“高風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遺蹟、紀念物。具體故事 嚴子陵原姓莊,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
嚴子陵草廬 嚴光是東漢初年著名的隱士,字子陵,他少年時曾與光武帝劉秀一同到京師遊學。劉秀即位後,他卻躲起來不肯相見,他的初隱地就是溧水的東廬山,後來光武帝讓人畫了他的圖像派兵四處去尋訪,這樣才把他找到,並當面封官許願,但嚴光始終不為所動,最後終老於老家富春江。嚴光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
嚴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受歷代名人的讚許,如皇上的誥赦,從漢武帝(公元前136年),至明嘉靖(公元1540年),譜中現存記載的有十餘幅。漢武帝劉秀所題的“與嚴子陵書”:漢武帝建元四年八月十日《漢侍中助公敕》,北宋范仲淹撰寫的“嚴先生祠堂記”:宋朱熹為嚴氏譜牒“引”等等,足以證明嚴氏輝煌的社會地位...
4、《唐徵君彭公祠堂記》彭方撰 昔范文正公記嚴子陵之祠,謂﹕其心出乎日月之上,故能泥塗軒冕,不事王侯,使貪夫廉,懦夫立,大有功於名教。豈非清節之士。所重者道義而寵榮聲。利不以動其心,乃為君子之所尚歟。唐宜春彭徵君構雲博學隱居,尤善講易,而不求聞達。天寶中刺史李璟以其名聞於朝,...
嚴子陵釣台 嚴子陵釣台,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風景點。 在富春江鎮西2500米富春山。因東漢嚴子陵隱居於此得名。嚴子陵釣台由東台、西台、嚴先生祠、石坊、碑園、釣魚島、謝翱墓組成。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在江蘇蘇州木瀆鎮山塘街王家橋畔,門對香溪,背倚靈岩,“雖處山林,而斯園...
那時候,我開始嘗試寫作,每周用毛筆抄寫《古文筆法百篇》書中的一篇文章,如《嚴子陵祠堂記》《種樹郭橐駝傳》之類,貼在宿舍牆壁上熟讀。於是,就身邊這個感慨沉重的題材,寫了一篇《蓼源園記》——幾年前在此就讀,幾年後重歸此地任教,自然對這地方有了感情。它也真令人生出愛意,如此平展展地,在這山區已...
又過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嚴子陵釣台又設祭大哭。昨天,我與友人甲、乙、丙相約好第二天聚會。中午,雨還沒停,我們在江邊雇了條船;然後上岸,瞻仰嚴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邊僧房內休息。但見壞牆枯井,好像進入墳墓當中。回到船中,與船夫一道置辦了祭祀用具。過了一會,雨停下,我們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
嚴子陵。上文說的“嚴先生”,即東漢時的嚴光,他字子陵,今浙江餘姚人。嚴子陵與劉秀早年是同學。劉秀擊敗王莽軍隊稱帝後,邀請他到京城洛陽任諫議大夫(皇帝的顧問),可去後不久,發覺朝中多猜忌,於是隱居浙江桐廬附近的富春江邊,常釣魚賞景。今建有嚴子陵釣魚台,並有嚴子陵傳碑文。《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
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 游諸葛武侯書台 明妃曲 感昔二首(選一)讀史(馬周浪跡新豐市)讀史(蕭相守關成漢業)水調歌頭(江左占形勝)范成大 虞姬墓 雷萬春墓 藺相如墓 叢台 題夫差廟 楊萬里 讀嚴子陵傳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 張孝祥 水調歌頭(雪洗虜塵靜)水調歌頭(湖海倦遊客)辛棄疾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念...
嚴子陵釣台,位於杭州市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相傳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友嚴光(字子陵)避官隱居、耕讀垂釣之處,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富春江—新安江黃金旅遊線上一個著名景點。 [21] 蒙城莊子祠 蒙城莊子祠是在宋代莊子祠舊址上新建的,總占地面積52畝。全祠由祠堂建築群與萬樹園兩部分組成,主要建築有大三門...
餘姚四賢,或“餘姚四賢仕”,“餘姚四大鄉賢”,“餘姚四大賢”,指四位出生於浙江省餘姚市(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的著名賢士。他們對中國哲學史、思想界產生了巨大持久的影響,並影響了日本的儒學和史學。基本介紹 山高水長 - 嚴子陵 東漢著名隱士,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漢光武帝請他幫助治理天下,辭不就。隱居...
清道光六年(1826年)春,嚴用光出生在大際鄉小佐村一個以“讀書為主、兼務耕農”的鄉紳家庭。嚴家的祖先應追溯到漢代名士嚴子陵,現存當地的清未版《嚴氏家譜》里記載,北宋名臣范仲淹出任睦州知府時,因崇尚嚴子陵的高風亮節,建造了子陵釣台和子陵亭,並寫下了《嚴先生祠堂記》,從此,嚴子陵名聞遐邇。到...
十月,為避魏耕案牽連,遠走海隅,與王世顯同去永嘉(溫州),曹溶於江上為朱餞行。舟經七里瀧嚴子陵釣台及蘭溪、金華、縉雲、麗水等地,有詩記之。岳父馮鎮鼎卒于歸安學舍,年七十四。康熙二年(1663)三十五歲 歸安知縣吳之榮告發南潯莊廷鑨私編《明史》指斥清朝。因莊已死,戮其屍;其弟及子孫十五歲以上者...
在經過桐廬縣嚴子陵釣台時李漁寫下一首詞《多麗·過子陵釣台》,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一生。李漁回到蘭溪故里,寫下了《二十年不返故鄉重歸志感》。當時的蘭溪縣令趙滾十分敬重李漁的德與才,聞訊後,送去“才名震世”牌匾,並懸掛於夏李村李氏宗祠。康熙十六年(1677年),為了便於兒子回原籍應試,六十七歲的李漁遷...
(1)祠名——“桐君祠”。(2)山寺名——“桐君山寺”。如北宋·蘇轍有《望桐君山寺》七言絕句一首,詩中有“嚴公釣瀨不容看,獨喜桐君有故山”句。上面詩句中的“嚴公”系指後漢時嚴光(字子陵)而言,嚴光幼時與漢光帝劉秀為同學,光武即位後嚴光即隱居於富春江畔的桐廬境內業農,並時常垂釣。後人因...
⑷先生德:先生,指嚴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廬時,於釣台建“嚴先生祠堂”,並為之作記,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長。”⑸通宵過釣台:嚴光不為名利所動,隱居不出,後人每每自愧不如,故過釣台者,常於夜間往來。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趙基嚴台詩》記“漢嚴子陵釣台,在富春江之涯。有過台而詠者曰...
"嚴子陵釣台,屹立於桐江之濱,往來題詠者極多。前賢所作,人皆膾炙久矣,不可盡載。頃見一絕,不知名氏,云:"范蠡忘名載西子,介推逃跡累山樊。先生政爾無多事,聊把漁竿坐水村。"又見閩人陳致一貫道題一絕云:"足加帝腹似痴頑,詎肯折腰求好官?明主莫將臣子待,故人只作友朋看。"又皆自出新意也。
此外,林千之見於宋濂的《平陽林氏祠學記》,被蓋竹林氏祠堂供奉,故林千之應為平陽蓋竹一派人物,非林坳支派。故林千之與林景熙的父子關係證據不足。兄弟 林景熙兄弟三人(一說四人),景熙居第二。長兄林景怡,字德和,號曉山,從事教育工作,為當地鄉校主持人,人品高潔,有詩作傳世。幼弟字德淵,亡其名。另有...
嚴氏宗祠是村南最大的古建築,共四進,通面寬20米,深近63米,高大敞亮,每進均有天井,天井兩側均建廂房相連。祠堂大門為八字形,門額掛一匾,系乾隆年代之物。“山高水長”四字是取自范仲淹發現嚴子陵後裔後,寫的一篇記中的文字。嚴氏宗祠右邊聳立的一座清乾隆52年建的旌節石牌坊,橫石樑刻有“為故民嚴...
虞山謁舜祠 虞帝陵 後 稷 武功春日謁后稷祠 禹 禹廟 �冢 夏禹 塗山 禹陵 謁大禹廟 伯 夷、叔 齊 登首陽山謁夷齊廟 首陽山 夷齊 題夷齊採薇 謁夷齊廟 呂 尚 太公廟 渭濱 �溪懷古 �溪石 �溪石 《太公釣渭圖》《題渭川釣圖》周文王 �里文王廟 周 公 怨歌行 周公廟 謁周公廟 季 札...
”余竊愧未之逮也(71),遂為之記。作品注釋 (1)釣台:相傳是東漢嚴子陵釣魚的地方,一名嚴陵瀨(lài),在今浙江桐廬西富春山。台東西各一,下瞰大江,古木叢林,深奇郁秀,宋代范仲淹於此立祠。(2)嚴先生:指嚴光,字子陵,東漢初會稽餘姚(今屬浙江)人,早年曾與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劉秀做皇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