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胃承氣湯(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護胃承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具有滋液生津,清熱養陰的功效。主治溫病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乾,舌苔乾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護胃承氣湯
  •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 功用:滋液生津,清熱養陰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承氣新加護胃名,脈沉有力熱難清;元參麥地丹知母,加入西軍里始通。

組成

生大黃三錢(9g),元參三錢(9g),細生地三錢(9g),丹皮二錢(6g),知母二錢(6g),麥冬(連心)三錢(9g)。

用法用量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結糞,止後服,不便,再服。

功用

滋液生津,清熱養陰。

主治

溫病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乾,舌苔乾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

方義

此方用於陽明熱結用攻下劑後,熱結盛實而正氣未虛的“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乾,舌苔乾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等證候。方中用生大黃苦寒清熱泄結,通下去實,麥冬甘涼滋陰清熱,增液潤燥共為主藥,吳氏稱此為“苦甘法”;元參、細生地甘涼滋陰,潤燥護胃為輔藥;知母甘寒清胃熱,潤燥熱,丹皮苦甘寒清陰分伏熱共為佐使。共奏清熱潤燥、緩下熱結之功。此方取法大黃瀉下熱結,依賴增液湯加丹、知滋陰潤燥,增液護胃為後盾,而創立“護胃承氣湯”方。故吳氏指出:“溫病下後,邪氣已淨,必然脈靜身涼。邪氣不淨,有延至數日邪氣復聚於胃,須再通其里者,甚至屢下而後淨者,誠有如吳又可所云,但正氣日虛一日,陰津日耗一日,須加意防護其陰,不可稍有鹵莽,是在任其責者臨時斟酌盡善耳。吳又可於邪氣復聚之證,但主以小承氣湯,本論於此處分別立法。”

重要文獻摘要

《溫病條辨》:“護胃承氣湯方,苦甘法,生大黃三錢,元參三錢,細生地三錢,丹皮二錢,知母二錢,麥冬三錢,連心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結糞,止後服,不便,再服。”
《中醫類似方劑鑑別運用大全》:“滋陰攻下類方證治鑑別,此類衍化方常以增液湯加硝、黃之屬組方,同治熱結津枯證,方如增液承氣湯、護胃承氣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