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禮,謂議論禮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議禮
- 拼音:yì lǐ
- 注音:ˋ ㄌㄧˇ
- 出處:《禮記·中庸》
議禮,謂議論禮制。
大禮議是指發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間的一場皇統問題上的政治爭論,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為其改換父母的問題所引起,是明朝歷史...
議禮,謂議論禮制。...... 《禮記·中庸》:“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鄭玄 注:“禮,謂人所服行也。” 朱熹 集注:“禮,親疏貴賤相接之體也。”...
書稿對“大禮議”與明王朝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改革進行了重點考察。自序和總論部分對選題的意義、主要研究成果和嘉隆萬改革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說明。主要內容有:...
所謂“大禮議”之爭,表面上是“繼統”與“繼嗣”的禮儀形式之爭,而實蘊涵著皇權與閣權的政治之爭,以及學術思想上正統朱(熹)學與新興王(陽明)學之爭。明武...
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昧禮,讀音是mèi lǐ,意思是不懂禮節。......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禮部·考察官議禮不納》:“倘於聖母謁廟之條,大書禮臣昧禮違詔之失,而系臣名於...
歷任丹徒、武康、成安等縣知縣、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憑藉大議禮進入朝局,累遷翰林院學士、詹事府兼學士、禮部侍郎,官拜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
“大禮朝議”鬥爭之時,他援引古禮,揆之事體,主張嘉靖帝(明世宗),應尊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議以興獻王為皇叔考之名稱,義正詞嚴,力排眾議,...
嘉靖三年二月,連上二疏,贊同“議禮”,四月,又與桂萼、張璁、黃宗明聯名上疏爭大禮。次年,何淵要嘉靖帝父母入太廟,被黃綰、黃宗明斥為荒謬。帝不悅,將黃綰調任...
《正典禮》又叫做大禮議,其來曆始於明武宗朱厚照駕崩。...... 《正典禮》又叫做大禮議,其來曆始於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中文名 正典禮 來歷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 ...
洪武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徵至京師議禮;引疾辭,家居教授。屢應聘為江廣考試官。嘗謂學必敦本,莫加於倫常,莫先於變化氣質。一時學士,靡然從之,稱海桑先生。...
左順門案又稱左順門血案、撼門事件,是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因大禮議之爭,這裡曾發生一起文武百官伏闕的事件。左順門,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東與東華門相望...
獻夫緣議禮驟貴。與璁、萼共事,持論頗平恕,故人不甚惡之。方獻夫傳說故事 編輯 方獻夫莫少年巧對國老 傳說方獻夫辭官歸鄉後,在鄉里興建方氏大夫祠,為自己樹...
張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號羅峰,後由明世宗賜名孚敬,字茂恭。浙江溫州府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三都人。明朝中期重臣,“大禮議”事件中重要人物。...
王秀才議立偏房 嚴監生疾終正寢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婦游山 遲衡山朋友議禮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 第三十四回 議禮樂名流訪友 備...
明史講義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
武宗無子而終,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定策立興王世子朱厚熜為新君,即嘉靖帝,由此引發了爭奪名分的慘烈大議禮。嘉靖獲勝後,打擊報復張太后,藉故殺死其弟,張太后...
嘉靖帝14歲即帝位,因想追封親生父母的尊號,但首輔楊廷和等舊臣要求他改換父母而引發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世宗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後又加封為...
康熙丁卯正月二十六日,諸王大臣議禮永康左門,諸王以次環坐,內閣九卿科道議畢,閣臣白其議,向諸王長跪移時,武定李相國之芳年老踣地。華亭高太常層雲時官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