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守險

《議守險》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議守險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議守險,德與險兼用
問:《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記》曰:“在德不在險。”然則用之則乖“在德”之訓,棄之則違“守國”之誡,二義相反,其旨何從?
又問:以山河為寶者,萬夫不能當也,以道德為藩者,四夷為之守也,何則?苗恃洞庭,負險而亡,漢都天府,用險而昌,又何故也?今欲鑒昌亡,審用舍,復何如哉?
臣聞《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又秦得百二,以吞天下,齊得十二,而霸諸侯。葢恃險之論,興於此矣。《史記》曰:“在德不在險。”《傳》曰:“九州之險,是不一姓。”葢棄險之議,生於此矣。臣以為險之為用,用舍有時,恃既失之,棄亦未為得也。何者?夫險之為利大矣,為害亦大矣。故天地閉否,守之則為利;天地交泰,用之則為害。葢天地有常險,而聖人無常用也。然則以道德為藩,以仁義為屏,以忠信為甲冑,以禮法為乾櫓者,教之險,政之守也。以城池為固,以金革為備,以江山為襟帶,以邱陵為咽喉者,地之險,人之守也。王者之興也,必兼而用之。昔漢高帝除害興利,以安天下,自謂德不及於周,而賢於秦,故去洛之易,即秦之險,建都創業,垂四百年,是能兼而用之也。桀、紂、三苗之徒,負大河,憑太行,保洞庭,而不修德政,坐取覆亡者,是專恃其險也。莒子恃其僻陋,不修城郭,浹辰之間,喪其三都者,是怠棄其險也。由斯而觀之,山河之阻,溝墉之固,可用而不可恃也,可誡而不可棄也。智以險昌,愚以險亡,昌亡之間,唯陛下能鑒之。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