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寧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他的創作以中短篇小說為主,語言樸實而富有韻味,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氣氛。本書共收入26篇中短篇小說,包括《幽暗的林蔭小徑》、《米佳的愛情》、《安東諾夫卡蘋果》、《鄉村》、《輕輕的呼吸》及其他選集未收入的《圓耳朵》、《夜航途中》、《理性女神》、《晚間的時候》等佳作。
基本介紹
- 書名:譯文金獎書系:蒲寧中短篇小說選
- 譯者:馮玉律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759958, 7532759954
- 作者: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447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譯文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譯文金獎書系:蒲寧中短篇小說選》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俄羅斯)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 譯者:馮玉律 馮春
圖書目錄
隘口
在莊園裡
在異鄉
聖山
祭文
安東諾夫卡蘋果
松樹
新路
寂靜
耶利哥的玫瑰
革尼撒勒湖
噩夢
王中王
快活的一家子
從舊金山來的先生
輕輕的呼吸
圓耳朵
夜航途中
理性女神
眾王之王的城市
中暑
幽暗的林蔭小徑
晚間的時候
淨罪的禮拜一
鄉村
米佳的愛情
在莊園裡
在異鄉
聖山
祭文
安東諾夫卡蘋果
松樹
新路
寂靜
耶利哥的玫瑰
革尼撒勒湖
噩夢
王中王
快活的一家子
從舊金山來的先生
輕輕的呼吸
圓耳朵
夜航途中
理性女神
眾王之王的城市
中暑
幽暗的林蔭小徑
晚間的時候
淨罪的禮拜一
鄉村
米佳的愛情
序言
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1870—1953)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也是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公認的語言大師。由於複雜的世界觀和僑居國外的經歷,這位作家在自己的祖國曾經被冷落了幾十年,直到去世之後才得以“回歸”,而在今天又成為廣大讀者和俄羅斯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熱點。
還在上世紀初,高爾基便指出:蒲寧是“貴族出身的最後一位作家”。當然,就蒲寧的自身經歷而言,他既無殷實的家產,又無祖先的庇蔭,不過是一個讀了幾年書便輟學謀生的年輕人;在他告別雙親,離開奧廖爾省老家的破落莊園時,“除了脖子上掛的十字架,一無所有”;他走南闖北,當過報社校對員、圖書館管理員、地方自治局統計員,還擺過書攤,全靠發奮自學,才成了作家,在一九〇三和一九。九年兩度獲得普希金文學獎,並在一九〇九年當選為俄國科學院名譽院士。但是,就內心世界而言,蒲寧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最後的貴族”:他始終不忘昔日顯赫的家世,特別引以為豪的是家族中曾經出過兩位文化名人——被卡拉姆辛譽為“俄羅斯的薩福”的女詩人安娜·蒲寧娜(1774—1829)和被普希金奉為老師的俄國浪漫派大詩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1783—1852)。
然而,在實際上,當時蒲寧目睹的故園卻是一片凋敝的景象:他的父親閒散放蕩,沉溺於酗酒和賭博,把家產揮霍殆盡,面對日益貧困的家境一籌莫展。再看看周圍,落到破產境地的貴族莊園又何止蒲寧一家。在俄國農奴制改革之後的幾十年里,迅猛發展的資本主義勢力無情地衝擊著俄國農村,動搖了舊的經濟基礎,不僅使廣大農民陷於赤貧境地,而且使那些一向過著優裕生活的貴族地主也手足無措:一個個“櫻桃園”被拍賣、砍伐;許許多多公爵、男爵淪落到社會的“底層”。白雲蒼狗,萬物無常——飽嘗世態炎涼的蒲寧從年輕時起便傾向於對人生道路的探索。
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列夫·托爾斯泰對他的強烈影響。蒲寧後來回憶說:“在青年時代,我由於陶醉在對純潔、健康和善良的生活的憧憬之中……更主要的是由於對托爾斯泰這位藝術家的熱愛,我成了一名托爾斯泰主義的信徒……”一八九三年,年輕的作家在波爾塔瓦結識了幾名托爾斯泰的弟子。不久,他又在莫斯科登門拜訪托爾斯泰本人。蒲寧的父親在一八五二年俄土戰爭中曾同托爾斯泰並肩作戰,一起保衛塞瓦斯托波爾城。當托爾斯泰獲悉老戰友的兒子在寫作時,便對他說:“寫吧,要是您喜歡寫,那就寫吧。不過要記住,這不能作為人生的目的。”“別對生活期望過多,對您來說,現在是再好不過的時候了……”老人還告誡他:想過一種淳樸的勞動生活固然很好,但不必勉強自己,不要把這種生活當作門面……蒲寧覺得,人們往往無意識地受著生物本能的支配,在塵世的瑣事中忙忙碌碌,而對以死亡為結局的人生的意義卻考慮甚少,只有像托爾斯泰那樣的哲人才會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他要像托爾斯泰那樣勤于思索,並且貫徹在創作之中。
還在上世紀初,高爾基便指出:蒲寧是“貴族出身的最後一位作家”。當然,就蒲寧的自身經歷而言,他既無殷實的家產,又無祖先的庇蔭,不過是一個讀了幾年書便輟學謀生的年輕人;在他告別雙親,離開奧廖爾省老家的破落莊園時,“除了脖子上掛的十字架,一無所有”;他走南闖北,當過報社校對員、圖書館管理員、地方自治局統計員,還擺過書攤,全靠發奮自學,才成了作家,在一九〇三和一九。九年兩度獲得普希金文學獎,並在一九〇九年當選為俄國科學院名譽院士。但是,就內心世界而言,蒲寧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最後的貴族”:他始終不忘昔日顯赫的家世,特別引以為豪的是家族中曾經出過兩位文化名人——被卡拉姆辛譽為“俄羅斯的薩福”的女詩人安娜·蒲寧娜(1774—1829)和被普希金奉為老師的俄國浪漫派大詩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1783—1852)。
然而,在實際上,當時蒲寧目睹的故園卻是一片凋敝的景象:他的父親閒散放蕩,沉溺於酗酒和賭博,把家產揮霍殆盡,面對日益貧困的家境一籌莫展。再看看周圍,落到破產境地的貴族莊園又何止蒲寧一家。在俄國農奴制改革之後的幾十年里,迅猛發展的資本主義勢力無情地衝擊著俄國農村,動搖了舊的經濟基礎,不僅使廣大農民陷於赤貧境地,而且使那些一向過著優裕生活的貴族地主也手足無措:一個個“櫻桃園”被拍賣、砍伐;許許多多公爵、男爵淪落到社會的“底層”。白雲蒼狗,萬物無常——飽嘗世態炎涼的蒲寧從年輕時起便傾向於對人生道路的探索。
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列夫·托爾斯泰對他的強烈影響。蒲寧後來回憶說:“在青年時代,我由於陶醉在對純潔、健康和善良的生活的憧憬之中……更主要的是由於對托爾斯泰這位藝術家的熱愛,我成了一名托爾斯泰主義的信徒……”一八九三年,年輕的作家在波爾塔瓦結識了幾名托爾斯泰的弟子。不久,他又在莫斯科登門拜訪托爾斯泰本人。蒲寧的父親在一八五二年俄土戰爭中曾同托爾斯泰並肩作戰,一起保衛塞瓦斯托波爾城。當托爾斯泰獲悉老戰友的兒子在寫作時,便對他說:“寫吧,要是您喜歡寫,那就寫吧。不過要記住,這不能作為人生的目的。”“別對生活期望過多,對您來說,現在是再好不過的時候了……”老人還告誡他:想過一種淳樸的勞動生活固然很好,但不必勉強自己,不要把這種生活當作門面……蒲寧覺得,人們往往無意識地受著生物本能的支配,在塵世的瑣事中忙忙碌碌,而對以死亡為結局的人生的意義卻考慮甚少,只有像托爾斯泰那樣的哲人才會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他要像托爾斯泰那樣勤于思索,並且貫徹在創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