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名著典藏: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

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英國第一位偉大的小說家,英國小說得以定型的奠基人,是十八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大師。《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是菲爾丁最偉大的代表作,就作品反映現實的廣度和深度來說,這部作品可以稱為英國十八世紀社會的散文史詩。作品講述了私生子湯姆·瓊斯尋求真愛的故事。奧爾華綏是一個善良大度而且富有的鄉紳,收養了棄嬰湯姆·瓊斯,他妹妹的兒子布利非也生活在家中,是奧氏財產的合法繼承人,布利非將湯姆視為爭奪舅舅遺產的眼中釘,千方百計詆毀湯姆的榮譽,終於,湯姆被不明真相的奧爾華綏趕出了家門,開始了一連串悲喜交加的奇遇。小說的社會背景十分廣闊,前六卷寫鄉村,中間六卷寫由鄉村到倫敦旅途中的情景,最後六卷寫倫敦。作者塑造了從地主、貴族一直到士兵、流氓等各階層的五十多個人物,通過各類不同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揭示了廣闊的社會現實,概括了當時英國社會生活的全貌,同時,通過各類人物的命運及相互關係的描寫,深刻地展現了人性,表達了善必將戰勝惡的人道主義理想。 《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英國著名詩人柯勒律治認為這部作品的情節是一切文學當中最完美的情節之一,它的結構是英國小說的典範。本書收入美國著名插畫家勞倫斯·史密斯(Lawrence Beall Smith)為小說創作的全套彩色和黑白插圖近三十幅,極具收藏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譯文名著典藏: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
  • 外文名: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 作者:亨利·菲爾丁 (Henry Fielding)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946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譯者:蕭乾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158.00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英國第一位偉大的小說家,英國小說得以定型的奠基人,是十八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大師。

圖書目錄

《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上)》目錄:
前言
獻辭
第一卷在這部歷史的開頭,先把讀者所必須知道和宜於知道的、有關棄兒出生的種種情景,儘量介紹一下
第一章本書的開場白——或者說,為這桌酒席開的選單
第二章簡單介紹一下鄉紳奧爾華綏,較為詳細地介紹他的妹妹白麗潔·奧爾華綏小姐
第三章奧爾華綏先生一回家就碰上一樁怪事;德波拉·威爾根斯大娘合乎體統的舉止,以及她對私生子正當的譴責
第四章一段描寫使讀者幾乎跌斷脖子;他如何脫離險境;白麗潔·奧爾華綏小姐如何屈尊遷就
第五章幾件尋常事,以及對它們一些頗不尋常的看法
第六章用個比喻介紹德波拉大娘到教區去的情況;關於珍妮·瓊斯的一段簡短敘述,順便談談年輕婦女鑽研學問時可能遇到的艱難和挫折
第七章這一章寫的全是嚴肅的事,讀者自始至終一次也笑不出來,除非或許笑作者本人
第八章白麗潔小姐和德波拉大娘之間的一段談話;比起上一章來,趣味多而教訓少
第九章一些令讀者驚訝的事情
第十章奧爾華綏先生慷慨好客;簡單描寫一下他所招待的兩兄弟——一個醫生和一個大尉的性格
第十一章有關談情說愛的許多規矩和若干實例;幾段關於美貌以及其他一些更應審慎對待的婚姻誘因的描寫
第十二章本章的內容也許是讀者料得到的事
第十三章第一卷到此結束;本章里有一樁忘恩負義的事,希望讀者看得出它是違反常情的
第二卷一對夫妻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的幸福情景;布利非大尉與白麗潔·奧爾華綏小姐婚後頭兩年的其他種種經過
第一章表明這是怎樣一部歷史,它像什麼,不像什麼
第二章從宗教觀點勸誡人們對私生子不可過分寵愛;德波拉大娘的一個非同小可的發見
第三章與亞里士多德的原則完全背道而馳的一種家庭體制
第四章 家庭史上一場空前的大血戰或者說,一場大決鬥
第五章許多足以鍛鍊讀者判斷和思考能力的事物
第六章對塾師巴特里奇淫亂行為的審判;他妻子所作的證言;略論我國法律之高明;以及熟知底細的人所最樂聞的其他重大事實
第七章一幅簡短的素描,說明深謀遠慮的夫婦從相互憎恨中可以得到怎樣的家庭幸福一順便替那些姑息朋友缺點的人申辯幾句
第八章一個重獲妻子歡心的秘方,不管隋況多么絕望,也能藥到病除
第九章從寡婦的悲痛足以證明上述秘方萬無一失;還有一些與死有關的其他適當的點綴,諸如醫生等等;並附一篇標準的墓志銘
第三卷湯米·瓊斯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奧爾華綏先生家中所發生的重要事情;讀者可由本卷得到一些有關兒童教育的啟發
第一章幾乎沒有或者完全沒有什麼內容
第二章這部偉大歷史的主人公登場時候兆頭很
……
第四卷一年裡的事
第五卷比半年略長些的時間內發生的事
第六卷三個星期左右的事
第七卷三天裡的事
第八卷兩天左右的事
第九卷十二個鐘頭里的事
第十卷歷史又進展了約十二小時
第十一卷包括大約三天的事情
第十二卷與上一卷同一時期的事
第十三卷十二天裡的事
第十四卷兩天裡的事
第十五卷歷史又前時兩天光景
第十六卷歷時五天的經過
第十七卷三天裡的事
第十八卷六天裡的事
末章這部歷史至此完結
……
《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下)》

序言

隨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推進,英國小說從十七世紀末葉起,就開始逐漸擺脫了代表專制君主和封建地主理想的中世紀騎士傳奇的傳統,朝著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方向發展。
這種根據廣大人民生活創做出來的小說,很快就深入到社會的中下層,現實主義成為十八世紀英國小說的主流。
亨利·菲爾丁(1707—1754)就是這個光輝傳統的一位偉大奠基人。《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是他的代表作。
菲爾丁出身於英國西南部薩默塞特郡一個破落貴族家庭,早年過的是富裕生活,後來家道中落,一七二八年曾赴荷蘭雷頓大學學習,只念了一年多即因經濟拮据而輟學。從那以後,他就面臨當個僱傭馬車夫還是當個僱傭文人的選擇。
菲爾丁的寫作生涯是從戲劇開始的。事實上,在他去荷蘭之前,他的五幕喜劇《戴著各種假面具的愛情》就在倫敦上演了,一連演了二十八場。失學後,他正式踏上倫敦劇壇,七年裡共寫了二十五個劇本。他廣泛地吸取了英國傳統的民間戲劇(如露天傀儡戲)的手法,把劇中詼諧或怪誕地成分與現實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問題雜糅在一起。
從一開始,菲爾丁就宣布他寫戲的意圖是向罪惡宣戰。《咖啡店政客》(1730)和《堂·吉訶德在英國》(1736)寫的都是政界黑幕,《巴斯昆》(1736)寫賄選,《威爾斯歌劇》(1731)則借地主和地主婆來影射當時的王室。他在戲中也抨擊主教和法官,刻畫資產階級的偽善,並揭露英國上流社會的醜惡。
由於劇院老闆害怕開罪權勢,拒絕上學菲爾丁的戲,他就自行組織劇團,繼續上演。最初,政府在官方出版的《每日紀事報》上對他給予警告。菲爾丁並沒有屈服。
一七三七年六月,當時的首相沃爾波爾在議會通過了反民主的“戲劇審查法”,要求一切劇本在上演前十四天送審,違者罰款並吊銷劇院執照。後來為了進一步鎮壓擁護菲爾丁劇團的市民,又實行了“擾亂治安法”。這樣,菲爾丁的戲劇生涯就被迫結束了。
一七三九年,菲爾丁主編《戰士》雜誌,並在上面發表了大量雜文、書簡和特寫。這是他從事小說寫作的準備和醞釀階段。
為了謀生,他還學習法律,並於一七四〇年取得律師資格,後來又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區任法官。這個職業曾使他有機會走訪窮鄉僻壤,接觸各種人和事,加深了他對社會生活的認識。
除了《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菲爾丁還寫過三部小說。《約瑟夫·安德魯斯的經歷》(1742)通過一對青年男女和一個牧師的艱難曲折的經歷描繪了英國鄉村社會的風貌,揭露了地主貴族的荒淫無恥、貪婪兇惡,並寫出平凡人的善良勇敢、聰明機智。
《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1743)是一部政治寓言體小說,借一七二五年在倫敦被送上絞刑架的一個偽善者魏爾德的一生,對英國政治及社會生活進行了廣泛而有力的抨擊。
《阿米麗亞》(1751)是菲爾丁最後一部小說。這裡,他通過軍官布茲及其妻子阿米麗亞的悲慘遭遇,揭露了英國司法界的黑幕,並反映了當時廣大社會階層對政府及軍隊的深切不滿。
在藝術上,它較其他三部小說都要遜色,但在揭露並批判現實生活的黑暗方面,卻更為大膽而深刻。
菲爾丁青少年時期,身體本來很健壯,然而由於生活顛沛流離,貧困勞累,一人中年就病魔纏身;四十五歲上已拄起拐杖,次年便四肢癱瘓了。
一七五四年三月,他辭去法官的職務,去葡京里斯本療養。途中,他還寫了絕筆之作《里斯本日記》,他於八月抵達葡京,十月八日就客死在那裡了。
一八八。年,旅葡英僑集資在他墓地上立了一塊碑石,上面用拉丁文寫著:沒有人像他那樣善於揭示人類內心的隱秘,他活著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他自己。
一、喜劇史詩
在《約瑟夫·安德魯斯的經歷》的序言裡,菲爾丁曾宣布要創造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散文的喜劇史詩,其特點是“情節比較廣泛綿密,它包含的細節五花八門,介紹的人物形形色色”。
在內容上,他特彆強調下層社會的人物及風習的介紹,並且大力提倡“嚴格局限於描寫自然,把自然模仿得恰到好處”。《約瑟夫·安德魯斯的經歷》是菲爾丁這種創作意圖的初步嘗試。七年後,在一七四九年二月出版的《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里,他就更加全面地實現了這個藝術理想。
這是一部叛逆性的作品,它超越了傳統的道德準繩,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秩序。在菲爾丁的時代,文學作品裡描繪下層人物已經是不合時宜的事了,而在英國的社會階梯上,私生子更是下層社會中最卑賤的。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法律還明文規定私生子既不能繼承產業,也無權立遺囑,甚至不能採用其生父的姓。教規里規定私生子一概不得擔任聖職。
這些法律及宗教上的歧視待遇是終身的,即使孩子的父母補行婚禮,也不得改變。菲爾丁不但以這樣一個人所不齒的私生才作為他這部作品的主人公,並且還把他塑造成一個遠比那些上流人士高貴得多的正面人物。他讓這個出身卑賤的窮孩子身上閃爍出誠實、正直、勇敢和急公好義的光芒,而相形之下,那個十分符合當時資產階級紳士標準的布利非卻是個十足可鄙的小人。
作品的叛逆精神還表現在蘇菲亞這個人物身上。當時,以財產門第為準繩,婚姻由父母一手包辦原是極其平常的事;然而蘇菲亞卻堅持自己的女權,以大無畏的精神來反抗封建家庭的壓迫。她對魏斯頓心目中的正人君子布利非深惡痛絕,而為了那個私生子,卻不惜棄家出逃,四處流浪,幾度受囚禁,遭受種種艱險,對他的愛情始終不渝。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還表現在這場愛情鬥爭的結局上。
理查遜的小說《克拉瑞薩·哈爾蘿》(1749)的女主人公也是逆著家庭的意旨選擇了自己的丈夫,然而她的下場有多么悲慘!蘇菲亞的叛逆是以勝利和幸福告終的。
英國著名史學家愛德華·吉朋(1737—1794)在他的傑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對菲爾丁這部小說備加讚許。一七八九年,他又在自傳中這樣預言道:“以描寫人性著稱的《湯姆·瓊斯》,其壽命將超過埃斯珂里宮殿和奧地利的國徽皇鷹。”他這話早已應驗了。
十六世紀修建的那座巍峨的西班牙宮殿於一八七二年毀於一場大火,而稱霸一時的奧地利帝國也於一九一八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永遠消失了。今天,《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卻依然作為不朽名著在世界各地流傳著。
十九世紀小說家、《名利場》的作者薩克雷曾稱讚此書是“人類獨創力最為驚人的產物”。本世紀也不斷有人推崇它。四十年代,曾任英國筆會主席的著名批評家維·索·普里切特在他的《活的小說》一書中,認為《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是英國小說的鼻祖。當代英國小說家金斯利·艾米斯在《我喜歡這裡》一書中,通過一個站在里斯本郊外憑弔菲爾丁墓地的人物的口說:“你雖然僅僅活了四十幾歲就與世長辭了,這也許還是值得的,因為兩百年後,在過去的小說家中間,你是唯一對我們仍具有吸引力的。”
二、結構和布局
在《約瑟夫·安德魯斯的經歷》里,菲爾丁曾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西歐盛行的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堅持了這個傳統的主要特點:廣泛地描寫生活,特別是下層生活。然而他同時也因襲了這個傳統的缺點——結構鬆散,情節與情節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繫。《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在結構和布局上則向前大大跨進了一步。
單從約瑟夫和湯姆的出身這個“扣子”的處理也可以看出,相隔六七年,菲爾丁在藝術上有了怎樣長足的進步。在《約瑟夫·安德魯斯的經歷》里,作者從沒使人懷疑過約瑟夫和范妮這對青年男女的身世有什麼隱秘或不正常的地方,然而臨到他們的婚姻遭到干預時,作品裡忽然冒出個小販,來解開這個從來也沒系過的“扣子”。那段情節既勉強又拙劣,因為那只是一系列巧合的拼湊,與人物性格和整個故事的發展沒有內在的聯繫。
相比之下,在《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里,有關主人公身世的這個謎則是籠罩在全書上面的一片疑雲,始終聚而不散。當這個謎解開時,書中許多朦朧模糊的地方也一下子都豁然明朗了。而且這個謎本身就是對偽善者一個深刻的諷刺:原來這個私生子不是什麼貧苦人家“爛女人”遺棄的,恰恰是那個滿口貞潔的女偽君子和一個上帝不離口的年輕教士薩繆爾養的!這部小說是以布局精巧聞名的。批評家大衛·哥爾德諾夫曾指出:“菲爾丁在《湯姆·瓊斯》這部作品中是想把流浪漢小說的生氣勃勃(這是他的自然傾向)同他那時代的新古典主義的寫作法則結合起來。”
從空間來說,全書十八卷可分作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一至六卷):鄉村(英國西部薩默塞特郡的兩座莊園)。
第二部分(七至十二卷):由薩默塞特郡通往京城的大道上。
第三部分(十三至十八卷):城市,即倫敦。
在頭六卷中,我們看到湯姆(正面人物)和布利非(反面人物)的出生,兩個人性格和品質的對照,女主人公蘇菲亞出場,她和湯姆相愛以及他們遇到的波折。中間六卷,先是湯姆被逐出莊園,接著,蘇菲亞也抗婚出走。兩人分別在路上的種種遭遇就成為這六卷的主要內容。在最後六卷中,湯姆和蘇菲亞都到了萬惡淵藪的倫敦。在這裡,湯姆上當受騙,以致被關進監牢,幾乎被綁架,而蘇菲亞也歷盡艱辛。在第十八卷中,歹人被揭露,這對真誠相愛著的青年男女終成眷屬。
全書大致有這樣四條主線平行展開:
(一)湯姆這個棄兒的身世之謎。
(二)湯姆與蘇菲亞二人從相愛到結合之間所經歷的種種波折。
(三)湯姆這個心地善良而常常又行為不檢的棄兒與布利非這個滿口仁義道德而居心險惡、長於權術的偽君子之間的對照。
(四)湯姆與女人(從鄉村姑娘毛麗到貴婦人貝拉斯頓)廝混的經歷。
關於《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布局的評價,兩百多年來一直有著爭論。湖畔詩人柯爾律治說:“在藝術結構上,菲爾丁真是一位大師。我敢說,《俄狄浦斯》、《煉丹師》和《湯姆·瓊斯》是有史以來在布局上最完美無疵的三大作品。放下理查遜的小說來讀菲爾丁的,那就像在五月涼風習習的日子裡,走出一間燒著火爐的病室,來到空曠的草坪。”薩克雷甚至認為此書“每一情節都有前因後果,不帶偶然性,它們對故事進程都起了推動作用,聯結成為一個整體。
文學史上從來不曾有過這樣卓絕的(如果我們可以使用這個字眼的話)作品。”
三、人物畫廊
這部作品規模之宏大,圖景之波瀾壯闊,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之豐富多彩,確實可以說是一部概括了十八世紀英國社會生活的散文史詩。這裡,從地主、貴族、江湖郎中以至士兵、流氓,活躍著不下五十個人物,形成一個琳琅滿目的畫廊。我們看到盛裝的貴族在化裝舞會上搔首弄姿,赤貧的婦女臨盆分娩時,房裡連火爐都生不起,甚至連遮門窗的布簾也沒有。還看到地主騎著駿馬,帶著肥犬在田野里馳騁行獵,也聽到婢女、小廝們在廚房的陰濕角落裡低聲嘆息。
厄普頓鎮上那家小客棧的老闆娘就這樣抱怨說:“捐稅壓得我們真受不了。您(中尉)瞧,光窗戶稅就得交四十多個先令——凡是能堵上的窗戶,我們全堵上啦,屋裡黑漆漆的幾乎沒一點亮光。我對那個收稅的官兒說:喂,你們也該對我們開開恩啦,我們對得起政府。我敢說這句話,因為我們交的稅錢足夠堆成山了。可是我時常想:政府對我們遠不如對那些一個銅板也不交的人那么領情。唉,世道就是這樣啊!”這是對“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統治階級的有力控訴。
菲爾丁曾多次談到他的一個美學觀點,即美與醜、善與惡要在對照中才能表現出來。在第五卷的序章中,他說:“在這裡,我們必須為知識開闢一條新的途徑,縱使有人發現過它,就我們的記憶所及,從古到今卻還沒有哪位作家進行過探討。這條途徑不外乎是對比。它作用於宇宙萬物,我們對天然美或人工美的觀念,也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它來形成的,因為任何事物的美與卓絕之處,除了它的反面還有什麼能把它顯示出來?就如白晝及夏日之美,正由於黑夜及冬天之可怖而相得益彰。”在湯姆和布利非這兩個人物的刻畫上。菲爾丁就有意識地貫徹了這一觀點。他筆下的湯姆最大的特點是富有同情心,勇於幫助人。
對別人的災難,他從不袖手旁觀。他不辭勞苦地為密勒太太一家奔走,也絕不忍坐視黑喬治的妻小饑寒交迫。他這種無私的品質充分地表現在他對蘇菲亞的愛情上。在布利非身上,我們看到資產階級的偽善和滅絕人性的冷酷打算。這個惡棍有時幹壞事只不過是為了滿足一下他那狹窄心腸里的復仇情緒。他後來追求蘇菲亞一半也是為了報復她對湯姆的屬意。這個偽君子的陰謀被揭穿後,作者為他安排了一個富於典型意義的“前程”。他從奧爾華綏和湯姆贈給他的年金里,每年存起兩百鎊,以便在近期的議會選舉中購買一個鄰近小選區的議員席位,他並且已經與該選區的一個律師談好這筆生意。他即將成為衛理公會的信徒,以便娶到該選區的一位衛理公會教派的富孀。不言而喻,這個尾聲寓有菲爾丁對當時的政治及宗教的批判。
在創造人物形象上,菲爾丁的另一個觀點是:正面人物也可以有缺點,甚至是嚴重的污點。奧爾華綏這個人物是以菲爾丁的兩位恩人為原型的。
奧爾華綏出場時,菲爾丁不惜筆墨,為他大吹大擂,甚至把他譽為太陽之下最光輝燦爛的人物。然而奧爾華綏也並不是個完美元缺的人物。他聽信讒言,隨隨便便就把湯姆逐出門外;他對布利非盲目寵愛,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
至於男主人公湯姆在小說中的行為,就更可爭論了。這裡也表現著菲爾丁在美學思想上的一個見解。他十分厭惡騎士傳奇里那種十全十美、沒有血肉的“英雄”。他認為人是理性與感情的混合體,多么完美的人也會因一時衝動而失足的。
他這種主張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反對了清教徒的禁慾主義,另一方面也是對當時的偽善風氣的一種反抗。通過湯姆這個人物的處理,菲爾丁好像對現實生活中的布利非們說:儘管湯姆有些荒唐,也遠比你們這些口蜜腹劍的偽君子要高貴得多呢。
這部小說中唯一完美無缺的人物是蘇菲亞。她不但善良,而且具有卓越的識別力。奧爾華綏和魏斯頓這兩個老鄉紳都上過布利非的當,只有蘇菲亞始終沒受他的騙。同時,儘管湯姆有那樣難以饒恕的污點,她也仍能看清他那真摯敦厚的本質。
此外,在菲爾丁的人物畫廊里,地主魏斯頓也是個寫得淋漓盡致的形象。法國評論家泰納(1828—1893)甚至認為自從莎士比亞創造了福斯泰夫以來,英國文學史上再也沒有比魏斯頓更鮮明更突出的人物了。這個粗俗暴戾、專橫無知、滿嘴野話、通身酒糟氣味的地主,確實留給我們難以磨滅的印象。
四、關於序章
《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的另一特色是每卷之前都冠以一篇序章。它們都是獨立的雜文或論文,有的討論書中的人物或情節,但大部分都與小說本身沒什麼關係。
這裡,菲爾丁闡述了他對社會生活以及當時英國文學界的一些觀察感想。在序章中,故事暫時中斷了,就像舞台忽然拉下幕來,作者本人出場,時而詼諧,時而鄭重其事地發上一通議論。迄今為止,這種寫法在小說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反對這種寫法的,認為這樣就拖延了故事的進程,破壞了讀者的欣賞情緒。然而稱讚序章的,直到今天還大有人在。有的評論家認為這種寫法能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一種親切的關係。閱讀此書時,讀者身邊好像站著一位博古通今的嚮導。
他總是生氣勃勃,講話饒有風趣;也有的認為這些序章為作品增添了哲理意味,在廣度之外,又增添了深度。伯特蘭·布朗森說,這些序章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菲爾丁的了解。安東尼·哈索爾寫道,故事與議論這樣交叉,可以使作品內容更為豐富。
在這些序章中,他談得最多的,還是小說藝術這個問題。他不厭其煩地強調作品的真實性,而為了做到真實,作者必須了解社會,了解人。
在《向詩神召喚》(第十三卷序章)里,他向詩神所提出的四項要求,實際上就是菲爾丁心目中從事創作所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它們是:
(一)天資:“穿過自然的所有那些曲折迂迴的迷宮,看到俗眼凡胎從未見到的全部隱秘。”
(二)人道,也即是悲天憫人之心:從而產生“高貴無私的友誼,忘我的愛情,開闊的胸襟,深切的謝忱,體貼入微的同情和直率的見解……這股力量能使人們那潤濕的眼睛裡噙滿淚水,用熱血漲紅了人們那神采煥發的雙頰,使悲哀、歡樂和仁慈像潮水般在人心中起伏不已”。
(三)學識:“歷代積累下來的……全部哲學、詩歌和歷史的庫藏……”
(四)經驗:“熟悉各色各樣的人,從清晨接見下屬的大臣到拘留債戶的衙吏,從午後茶會上的公爵夫人到酒店櫃檯後面的老闆娘。”也即是說,一個寫小說的,必須熟悉各階層的人。
在第七卷序章里,他甚至認為一個作家倘若沒進入“自然”(也即是人生)這座偉大舞台的幕後,不洞察人生,他只配去編編字典或拼音課本。
五、結束語
菲爾丁在此書的《獻辭》中,談到他寫《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有兩個意圖——其實,是同一意圖的積極和消極的兩個方面:
(一)“展示道德所具有的樸實的美,以促使人們嚮往它。”
(二)為了表現“那些不義的攫取本身往往一文不值,而所採取的手段不僅卑鄙齷齪,並且極不可靠,總是岌岌難保”。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一位美國批評家甚至把菲爾丁在《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中所表現的這一倫理觀點與我國孔子聯繫起來,說:“湯姆心地善良,近乎中國孔子所講的仁道。菲爾丁在書中多次發表關於善行的談話,都像是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湯姆很像箇中國小說中的英雄人物,整個小說如果把背景改換一下,很可能成為一部中國小說。”這部旨在揚善貶惡的小說問世時,給它扣的罪名恰好相反。由於《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對傳統思想的叛逆及描寫上的大膽,出版後當即受到當時英國一些保守報刊的圍攻,被指控為對宗教及道德的顛覆。
它出版於一七四九年二三月間,此時倫敦接連遭受兩次地震,人心惶惶。次年春,倫敦紅衣大主教托瑪斯·謝爾洛克在散發了四萬份的《告教友書》里,竟把倫敦所遭受的地震統統歸咎於“邪書”的流行,因而觸怒了天庭。最後並且威脅民眾說,倘不立即停止閱讀“邪書”,
第三次的災難還會到來。隨後,《老英國》雜誌上也敲起邊鼓,慫恿國會明令禁止,並且提出反證說,巴黎禁止了《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法譯本的發行,因而法國就沒發生地震。然而這種恫嚇並沒嚇倒廣大的英國讀者。
僅在一七四九這一年裡,《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就重印了四次。由於供不應求,出版商米勒氏甚至不得不在報端登廣告,要求購者自行裝訂。足見紅衣大主教是枉費了一番心機。
著名詩人、歷史小說家司各特(1771—1832)在《小說家生平》一書中,稱菲爾丁為英國小說之父。薩克雷在他的長篇小說《潘登尼斯》的序言裡甚至慨嘆說:“自從《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的作者入了土,還沒有任何一個小說家被允許如實地去描繪一個人物,我們總得為他穿上某種外裝,讓他做出某種微笑來。在藝術上,社會不再容許自然的成分了。”拉法格在他的《回憶馬克思》里,提到“他(馬克思)比較喜歡十八世紀小說,特別愛看菲爾丁的《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
在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史上,這部作品將永遠是一座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蕭乾
一九九二年十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