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警鐘山碑亭
- 位置:新昌縣大佛寺風景名勝區警鐘山
警鐘山,原名掛榜岩。1937年“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大舉南侵,轟炸浙江城鄉。1938年,為防日軍空襲,於掛榜岩頂設立防空警報台,懸銅鐘一口,敲鐘報警。警報一響,傾城百姓即攜帶“警報袋”(一種自製的布袋),紛紛出城躲避,呼稱“逃警報”。掛榜岩由此而被名為警鐘山。警鐘山是1941年4月19日、5月19日日機兩次狂轟濫炸新昌縣城而釀成“新昌剩只角”慘案的重要見證者。
在新昌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縣委黨史研究室積極建議下,新昌縣人民政府於2003年4月10日作出決定:規定4月19日為“警鐘日”,進行試鳴防空警報等活動;在警鐘山上建立警鐘山碑,使之成為開展愛鄉愛國教育、國防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活動載體,成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2003年4月19日,“警鐘日”開始啟動,防空警報在縣城上空響起。同年10月1日前夕警鐘山碑亭竣工。上懸“警鐘亭”匾額,南北亭柱上分別鐫上楹聯:“憶昔山河碎國難深多少冤魂難瞑目,喜今赤縣興警鐘亢萬千志士促飛鵬”;“家國讎民族恨警鐘長鳴同敵愾,千秋業萬世基雄心不懈振中華”。 亭內懸銅鐘一口,口徑50公分,仿舊制。亭中央立石碑,高2.1米,寬2.5米,碑陽刻“警鐘山碑”,碑陰鐫《警鐘山碑記》。
警鐘山碑亭,2006年被命名為紹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