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體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譚體村
  • 別名:譚禮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
  • 下轄地區:舊村莊、新村莊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084
  • 人口:約1800人
  • 方言:雷州話
  • 火車站:火車南站、火車西站
  • 車牌代碼:粵G
  • 年例:農曆正月廿八
本村概況:,地理位置:,村落由來:,隸屬演變:,行政區劃:,人口狀況:,公共設施:,古代建築:,文化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民俗文化:,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本村概況:

譚體村,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東南部,距太平鎮3.5公里,南鄰卜品村,西連長興村,北接北山村,西北面臨後坡村。

地理位置:

該村的地理位置優越,東臨譚體灣,與東海島民安鎮隔海相望,屬沿海沙土小平原,村內“鴨寮”、“草地”兩處乘涼區域古木參天,高大挺拔,並有兩口水塘,水清如鏡,無污染,環境宜人。

村落由來: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浙江省溫州府永嘉縣巷口村舉人陳京山(字挺高)大公供職海南,官為瓊南通判,因他政績顯著,故受人尊敬。京山大公赴任不久,胡騎南侵騷擾,人民顛沛流離失所。陳京山大公任職期滿,途徑雷陽,卜居於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後頭村。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第五世祖陳昕舉家由後頭村遷至此處繁衍後代而形成村落。因陳氏始祖陳京山大公出身舉人,尊崇儒家禮教,分別以樂禮、譚禮、文禮為名,為本族三分支起村名,該村名為譚禮村。新中國成立後,歷經變更簡化最後改為譚體村。

隸屬演變:

該村明代屬雷州府遂溪縣管轄;清代屬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一都管轄;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後淪為法國租借地,屬廣州灣法國公署管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日本侵略軍武裝占領廣州灣,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屬日本侵略軍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1日國民政府正式接收廣州灣,並把現太平地區稱為通平區,翌年1月廣州灣改為湛江市,該村屬國民政府湛江市通平區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10月,將湛江市通平區(今太平鎮)劃歸遂溪縣管轄,該村屬遂溪縣第八區管轄;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原太平、城月、嶺北3個鄉合為金星公社,同年11月遂溪、廉江、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3縣合併為雷北縣,該村屬雷北縣金星公社管轄;1959年太平地區從金星公社析出組建太平公社,該村屬雷北縣太平公社管轄;1960年11月19日,雷北縣改名為雷州縣,該村屬雷州縣太平公社管轄;1961年3月29日,撤銷雷州縣,恢復原遂溪、廉江、海康3縣,分縣時將原屬遂溪縣的太平公社劃歸湛江市郊區,該村屬湛江市郊區太平區公所太平公社管轄;1963年撤銷太平區公所,該村屬郊區太平公社管轄;1983年恢復區公所,該村屬湛江市郊區太平區公所太平公社管轄;1984年析出坡頭區後,郊區為市轄區,撤銷公社,該村屬湛江市郊區太平區公所管轄;1987年撤銷區公所,組建太平鎮,該村屬郊區太平鎮管轄;1994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湛江市郊區更名為湛江市麻章區,該村屬麻章區太平鎮北山村委會管轄。

行政區劃: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

人口狀況:

該村民皆為陳氏,截至2016年,戶籍人口1760人,其中男性960人,女性800人,最年長者100歲,女性。生活主要依靠海上運輸和養殖業收入的人口的40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外出打工經商的281人,村里留守兒童16人,實際在村人口920人。村民均為漢族,雷州民系,使用雷州方言(本地人稱為黎話)。

公共設施:

該村交通比較方便,Y163鄉道太通線經過本村連線省道S373線;譚體港設有碼頭,長約50米,寬約8米,船隻可直達各地海港、魚港。各項生活設施齊全,1991年通電,1993年通電話,2003年通自來水,2013年通網路。

古代建築:

該村的宗祠有四座:陳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1940年,占地面積760平方米,建築面積480平方米,磚木結構,青石柱,面闊五間,深七間,四合院式建築風格。儒公宗祠,1948年始建,占地面積325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磚木結構,四合院式建築。倬公宗祠等。
該村有3座廟宇:鐘毓廟,始建清代,重建於2013年,供奉雷首神、班公、白馬、老師、巡天、梅仙、昭德王、忠王、鄔王等九樽神像;天后宮:始建清代,供奉媽祖娘娘;興武宮,坐落在村東部出口位置,供村民守祈福保平安。另有文物石狗像1座,高1.2米,呈坐式姿勢,栩栩如生,安放在老村竹園。

文化教育事業:

該村有譚禮國小,2016年該校有6個年級共6個班,在校學生60人,現教職工7人,有譚禮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20人,教職工1人,校園內體育設施齊全,有標準的籃球場地1個,有足球場1個,桌球台3張,圖書館1個,藏書1200冊。另外,村裡有村民活動中心——譚禮文化樓1座,分別在正月份和農曆四月份做雷劇。

醫療衛生:

本村有一家農村衛生站。

民俗文化:

該村的主要祭祀活動時間在每年農曆冬至日,全體村民參加祭祀,稱冬祭。新丁入族譜,賢老者分豬肉和煎堆餅回家,每隔3年為一大祭,儀式莊重,場面熱鬧。
主要祭祀儀式:每年農曆正月廿五開始做“齋醮”;廿七日,抬神像進各座香火老宅“遣災”,五雷將軍走“清將”;廿八日,列旗陣(聖駕、令旗、五色旗、六國旗、八寶燈)、抬神轎,沿著村街村巷走一遍,行走過程中“穿令箭”、“掃巷”、“走轎”、“押災下海”等民俗文化相繼表演。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是媽祖的聖誕紀念日。當天,村裡的頭人要請道士在天后宮里主祭,村民們準備各種祭品虔誠敬奉,如契到媽祖神者,都要割公雞滴血以祭,祈求平安順利,安康富貴。
該村民俗有“中秋浮針”。中秋節當晚午夜時分,月正圓時,村中青少年男女在自己家的庭院裡,設案台,擺月餅,在案台上放置一個乾淨的飯碗。此時,三五成群的少男少女便相邀去古井裡取回“無根水”,放於案台上(不可放在地上)。等到月正中天時,把“無根水”緩慢地倒進淨碗裡,再取來一枚嶄新的縫衣針,用自己手指托著針浮放於淨碗水中,然後手指慢慢地離開針,同時口念祈語,細心地觀察碗裡的浮針的影子形狀變化,通過對比,占卜自己來年的運勢及一生的運程,特別有趣。
  

地方特產:

花生、番薯。

著名人物:

陳家居(1967年—),現任海南省道路運輸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