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聯望

譚聯望

譚聯望,棉花育種家。採用人工病缽病圃定向選擇增強棉花枯、黃萎病抗性和多系混合提高適應性的方法,培育出高產、優質、抗病棉花品種中棉所12號,並深入農村指導,為中國發展棉花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聯望
  • 國籍:中國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地湖北省巴東縣西瀼鄉
  • 出生日期:1930年4月8日 
  • 逝世日期:2011年5月于山東慶雲病故
  • 職業:棉花育種家
  • 畢業院校:恩施高級農業學校
  • 主要成就:1986至1997年全國累計推行約1.6億畝,增產皮棉96萬噸
  • 代表作品:“中棉所12”居國際領先水平,1990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主要論著,技術成就,個人獎項,主編書目,主要貢獻,

個人簡歷

1930年4月8日 出生於湖北省巴東縣西瀼鄉(今官渡口鄉)紅花嶺村。
1947-1949年 在恩施高級農業學校學習。
1949-1950年 任湖北省巴東縣西瀼鄉(今官渡口鄉)中心國小教師。
1950-1951年 在恩施農校學習。
1951-1952年 在湖北農學院農藝專科學習。
1952-1956年 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棉作室工作等。
1960年河南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後回到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從事棉花抗病育種研究。
2011年5月于山東慶雲病故

生平介紹

譚聯望,土家族,1930年4月8日出生於湖北省巴東縣西瀼鄉(今官渡口鄉)紅花嶺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他出生前3個月,父親譚武華患霍亂去世。母親朱茂香不僅要獨力撫養他和比他大兩歲的姐姐,還要照顧他年邁的祖父祖母。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姐姐很小就綴學在家幫母親幹活。儘管家境貧寒,母親仍全力支持他讀書,希望他日後能有所作為。他理解母親的心情,生活上很簡樸,學習上很用功。家境的貧寒,使譚聯望養成了勤儉刻苦、鍥而不捨的品格,而且立志要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盡一份力量。
讀完國中後,出於對農業科學的興趣和家境拮据的考慮,1947年譚聯望考進了實行獎優助學金制的恩施高級農業學校。
1949年10月巴東解放,譚聯望回西瀼鄉中心國小任教員。
1950年8月重返恩施農校學習。
1951年1月經學校保送到武昌湖北農學院農藝專科學習,湖北農學院是現在的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農藝專科是為解決當時農業科研和生產急需而設定的強化班。譚聯望十分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地吸收新的農業科學知識
1952年8月以優異成績畢業,由學校分配到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前身)作物系棉作室工作,從此他開始與棉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主要論著

1 譚聯望.孫吳村農業社旱地棉花早熟增產經驗.農業科技通訊,1956 (2):111~112
2 譚聯望.大搞民眾運動,開展棉花良種提純復壯.棉花科技情報資料,1972(1):1~3
3 譚聯望.棉花優良品種彙編.棉花科技情報資料專輯,1973(2):1~28
4 譚聯望.從枯萎病暴發談選種與引種.中國棉花,1981,8(5):10~12
5 譚聯望.棉花抗病育種篩選菌量試驗.中國棉花,1982,9(1):38~39

技術成就

作物品種各性狀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相關性,如何打破高產、優質、抗性之間的負相關,使其協調一致,同步提高,這是中外育種家為之奮鬥的共同目標。譚聯望根據棉花抗病性多受單基因或少數基因控制,進行遺傳改良較易,而高產優質性狀是多基因控制,遺傳改良較難這一客觀事實,採取分階段擊破的戰略來解決這一問題,即先進行優系間雜交攻豐產性和高品質,取得高產優質協調後再累加抗病性。他對120多個組合和品系進行產量和品質鑑定,從中選出烏干達4號×邢台6871的選系776429 (F4)等豐產性和優質結合好但抗病性差的13個優系,再經過4年枯萎病缽和枯黃萎病圃反覆篩選,選出的381系列優系平均枯萎病指數從篩選前的74.0下降到3.2,死苗率從56.1%下降到0;黃萎病指數從31.7下降到7.2。同時從776429系中選出16 個各具特色的優系,在不同生態區的病地和無病地上進行抗病性鑑定和交替選擇,以增強當選品系的適應性和抗病性,最後決選出綜合性好、適應性強、農藝性狀類同、抗病性有差異的4個主系381、381-2、383-1、158-4和豐產性優異的4個輔系7057、7073、7076、7078。再以主輔系3∶1的比例混合,育成高產、優質、抗病三結合的中棉所12號,實現了預定的育種目標。該品種先後通過豫、魯、冀、晉、陝、浙、鄂、新8省區審(認)定及國家審定,1986至1997年全國累計推廣約1.6億畝,增產皮棉96萬噸,增加產值71億元,是至今中國累計推廣面積最大、適應性最廣、使用年限最長的自育棉花品種,僅1991年即在黃河、長江、新疆三大主產棉區10省282個縣種植2552萬畝,占當年全國棉田面積的26%,其中豫、魯、冀、陝、浙5省均占棉田面積的50%以上。該品種是一個綜合性好的種質資源,各省用作親本,育出96個新品種(系)。

個人獎項

“中棉所12”居國際領先水平,1990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主編書目

譚聯望主編《棉花優良品種彙編》,參加《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棉花選種與良種繁育》、《棉花病害基礎研究與防治》、《中國棉花遺傳育種學》等書編寫,發表“中棉所12選育及其性狀研究”等論文20餘篇。曾獲中國農科院、河南省、安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貢獻

譚聯望出身農家,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情,曾先後到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山西、四川、安徽、湖北、江蘇9省50多個縣,深入棉花生產第一線開展調查研究,並經常給縣級單位及以下的農業技術人員和棉農講大課,傳授農業技術。他常說:“一個科技成果出來後,不是發表幾篇論文、獲得獎勵就沒事了,更重要的是推廣套用,儘快轉化為生產力”。
有一次,他到山東省茌平縣進行良種繁育考查,因正值大雨之後,當地陪同的領導建議就在地邊看看,縣棉辦主任也說這些棉田都是中棉所12號原種田,不可能有雜株。但他一慣工作嚴謹,二話沒說就脫掉鞋襪進入棉田仔細觀察,發現地里有3棵應去掉的雜株。當叫來棉田戶主後才知道確實移植了3棵魯棉6號。
譚聯望對自己所培育的中棉所12號十分熟悉,能在眾多品種中很快辨認出來。還有一次山東省德州地區農科所和商河縣農業局、棉辦請他去講課,會後參觀棉花品種試驗田,局長說共有4個品種,請他辨認。他從鈴形上反覆對比,一眼就認出了中棉所12號,接著其他三個品種也都說對了,受到陪同人員的交口稱讚。
中棉所12號具有苗期生長慢、後期生長勢強、產量潛力大的特點。他每次講課都強調栽培管理要根據品種的特點進行,對於中棉所12號要前促中控,著重抓好前期保苗和中後期的化學調控,並結合當地生產實際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對發揮中棉所12的增產潛力起到良好作用。
中棉所12號培育成功的訊息經《人民日報》、《科技日報》、《農民日報》等9大報刊報導和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及中棉所12號的科教片在全國放影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慕名前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參觀和引種的人絡繹不絕。無論是星期天還是中午或下班後來訪,譚聯望都熱情接待。最初幾年每年有1000多封來信諮詢和求助,大多數都由他親自復函,可以種中棉所12號的地方還按對方請求郵去種子。
1987年湖北江陵縣開車到棉花研究所農場調運中棉所12號原種,當時正好降大雪,司機在裝車時不慎使右手腕骨折,他親自找車護送到醫院,治療之後已是晚上8點多,他就請司機在家吃飯,他的老伴立即用新布趕做了一個棉袖套給司機戴上,以免凍傷。第二天司機乘火車回家,留下一車棉種無人開車,他又親自與農場聯繫派司機冒雪送往江陵,等農場司機安全返回他才算放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