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公柄
- 別名:壯王
- 民族:壯族
- 出生地:遷江
- 出生日期:約1520年
- 職業:軍事家、政治家
- 主要成就:男女平等、延續壯族文化、民主改革
人物介紹,平生簡歷,民主改革,歷史貢獻,定都遷江,男女地位改革,婚俗改革,加強民族團結,後記,
人物介紹
平生簡歷
所造箭頭敷毒,中箭即斃。譚公柄幼年時,深受古田壯人義軍反抗官府英勇事跡影響。壯年時被民眾推舉為酋長,毅然組織北三一帶壯人,建立數千人起義隊伍,號稱“剗馬軍”,豎起義旗。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譚公柄領導剗馬軍配合馬平、五都等地起義軍反抗官府的“圍剿”,出兵搔敵後方,切斷其補給,致使官府“圍剿”失敗。復率所部先後攻入來賓、武宣、平南、藤縣、貴縣、南寧及廣東的清遠、三水等縣、州城。
馬軍所到之處,搗毀官庫,沒收糧、銀濟貧,擒殺暴吏,聲威大震。隆慶年間(1567~1572),譚公柄配合府江楊公滿等人領導的瑤族人民起義,派出剗馬軍攻打來賓千戶黃元舉,殺掉土吏、劣紳、官兵70多人。隆慶六年(1572) ,官府調集6萬土漢官兵鎮壓了楊公滿義軍後,逼降譚公柄。
譚公柄一面派人和官軍談判周旋,一面積聚力量。他號召北三、北五一帶壯人踴躍參戰,組成3000人的起義隊伍,出仙鳳山、龜鱉塘,與河塘韋宗武起義隊伍傍山結寨,憑險據守,多次擊敗官軍“圍剿”,持續6年之久。萬曆五年(1577),官府調集遷(江)來(賓)和柳(州)慶(遠)哨的官兵,對馬軍進行更大規模“圍剿”。官軍脅迫、利誘兼施,致使義軍部分接受招撫。譚公柄被迫率部退守古鐵等山岩。最後,官軍憑藉人多炮烈攻破山岩。譚公柄下落不明,剗馬軍自此消失。明人莊國禎書《右江北三平寇記》刻於桂林龍隱岩,張翀書《平北三大功記》刻於柳州螞[蟲另]岩。
民主改革
譚公柄起義是中國歷史首個反對地主壓迫的鬥爭,提倡劃馬扎邊,改良土地平分制。解除對女子地位禁錮思想,廢除男尊女卑封建文化。鼓勵女子識書、男方入贅等文化。即使在今天的遷江,也發現遷江人在婚俗上沿襲雙邊走文化,體現了男女平等的婚姻文化。
歷史貢獻
定都遷江
如今依然會說壯語的人們都知道,“遷江”一詞在壯語中是“正中心、正中央”的意思。遷江一名的來歷按遷江正史的流傳和譚公柄有密切的關係。譚公柄起義取得初次成功後,為鞏固政權,建立中央指揮根據地,1548年定都遷江。
男女地位改革
譚公柄定都遷江後,對遷江周邊的縣城區域進行了男女思想文化改革。廢除男尊女卑思想,鼓勵女子讀書識字;鼓勵女子參軍,提倡一夫一妻禁納妾制度。譚公柄男女地位改革舉措在整個亞洲是超前的思想文化,同時體現了壯族人民對平等的渴望和期待。
婚俗改革
譚公柄在婚俗實行“雙邊走”改革,在婚姻上的嫁娶平等。無論是娶嫁都是平等對待,廢除“嫁出去女兒、潑出去水”封建文化,即便女子成家也要和男子一樣擔當家庭重任。夫妻雙方都有贍養雙方父母的義務,對雙方父母平等對待照顧。對於孩子姓氏方面由父母決定,可隨父,也可隨母。婚俗雙邊走文化在當今的遷江鎮依然傳承完好。
加強民族團結
廢除民族歧視、民族欺壓的思想。推行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在譚公柄之前,生活在廣西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相互排斥、很少往來。明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欺壓,導致當地壯族對其他族群產生了排斥心理。譚公柄所征服到的地方,大力扶住各族貧苦人民,宣傳民族平等,宣揚民族團結。促進了壯族與瑤、苗、漢等民族的團結。為後代廣西民族團結奠定了基礎。
後記
譚公柄王朝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對後人的思想文化產生了重大意義,尤其是民主改革及男女地位改革方面,是當時亞洲超前的思想文化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實行民主改革及男女地位平等改革方面,壯族地區是接受新文化最快的地區。尤其對於遷江人來說,這種新文化已經是傳統文化。
兩塊碑記另一面載錄了剗馬軍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