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克敏

譚克敏

譚克敏(1896-1952年)。字謙,又字時欽,畢業於北大哲學系。1922年發起組織了“民治主義同志會”,後參加中國國民黨並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出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參加北伐戰爭,曾任師政治部主任,黨務特派員。以後,先後出任第八路總指揮部中將(一說少將)主任兼中央軍校政治教官;北路軍政治部主任;國民政府特派甘肅視察員,軍政部主任秘書;甘肅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青海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國民黨青海省黨部執行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國大代表等。1949年以後,不去台灣,積極向共產黨靠攏。1952年,因“平越縱火案”被鎮壓,2000年,得以平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克敏
  • 別名:字仲謙,又字時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貴州平越(今福泉)
  • 出生日期:1896 
  • 逝世日期:1952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參加北伐;出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
    甘肅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
    青海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
    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
  • 代表作品:《時欽自敘年紀》、《貴州民政十講》
概述
譚克敏(1896-1952年)。字仲謙,又字時欽,省府顧問譚雲程次子,縣城東街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入平越高等國小第三期讀書,宣統二年(1910年),入貴陽樂群國小高等二年級,民國元年(1912年)考入貴陽模範中學第三期,畢業後於民國六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次年回國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學習。民國九年(1920年)升入北大哲學系,北大畢業後,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員。
譚克敏在北大就讀期間,思想進步,積極參加北京五四運動。民國十一年(1922年)與王汝(後改名崑崙)、傅汝霖、鐘汝中(後改名天心)、陳兆彬(後改名君朴)、鄒德高(明初)、陳銘德、袁世斌、姜紹謨等人發起組織了“民治主義同志會”,是年底經謝持張秋白(繼)為介紹人填具志願書,並經孫中山先生同意,民治主義同志會集體參加中國國民黨。1923年冬,被北京特別區國民黨執行部推選為出席國民黨一大代表。民國十三年1月,與同為北京特區代表的李大釗一同出席了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多次聆聽孫中山教誨。會後留任廣州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秘書。同李大釗等人一起推薦曾擴情、陸傑、孫元良等人到廣州報考黃埔軍校。本人曾出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以後還是國民黨著名將領孫元良加入國民黨的入黨介紹人。民國十四年(1925年),調任廣東大學出版部主任兼附屬高中政治教員。1926年,任航空處少將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後歷任海軍處辦公廳主任,第二制彈廠國民黨代表。北伐開始後,隨軍參加北伐戰爭,曾任師政治部主任,黨務特派員。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升任第八路總指揮部中將(一說少將)主任兼中央軍校政治教官,旋調北路軍政治部主任。民國十九年(1930年)任國民政府特派甘肅視察員,軍政部主任秘書。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任甘肅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民國22年(1933年)12月1日,任青海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民國25年(1936年)1月24日,任青海省政府秘書長兼國民黨青海省黨部委員。
在其從軍從政生涯中,與周恩來、葉劍英等共產黨領導人多有接觸,頗受影響,曾多次營救中共地下黨員。到西北後,曾資助過黃齊聲、王若飛等共產黨員。1937年4月,同時任青海省主席的馬麟一起受周恩來委託,營救被俘和傷殘的紅軍西路軍將士,對中國革命做出過一定貢獻。
由於日本侵華,1937年10月,譚克敏舉家回到家鄉平越。在此前的1937年9月,平越縣立初級中學已正式成立,由平越縣長程毅兼任校長。譚克敏回到平越後,平越各界人士公推他任平越縣立初級中學校長。1938年4月,貴州教育廳正式頒發校長任命書。任校長期間,自掏腰包購買教學設備,並將《萬有文庫》等萬餘冊藏書捐贈學校。不久,國民政府委任譚克敏為青海省政府財政廳長,他不願去青海就任,要求留平越繼續任校長,但重慶多次催促速去就任,故於1938年秋離開平越中學去青海任青海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國民黨青海省黨部執行委員。平越中學校長由陶鎮勛繼任(代理)。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西遷過程中,譚克敏等人力主並最終努力促成交大遷平越辦學。同時支持鄉紳辦實業,先後與縣人劉儆予等集資開辦平安商店,同興實業社,鑫盛鐵廠,解決交大教學和生活困難,發展地方經濟。
抗戰期間,為了發掘抗戰力量 ,有效支援前線 ,國民政府高度重視貴州的社會發展和基層改革。尤其南京淪陷後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 ,貴州作為陪都屏障和西南交通樞紐 ,不僅地理位置重要 ,而且還是支援全國抗戰的戰略大後方。1940年12月,譚克敏奉何應欽電召回鄉,就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任民政廳長期間,不受權貴幹擾,任人唯賢,舉薦各縣縣長任職及考核。特別是憑藉出生成長於貴州和熟悉地方政治生態、民情風俗的優勢 ,旋即拉開貴州新縣制改革的序幕。由於此時正處於抗戰的關鍵時期 ,他對新縣制的積極推動和實施 ,為國民政府完善貴州各縣基層社會組織起到重要作用 。在其任期內 ,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 ,理順與基層職能部門的關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民政府抗戰時期人力 、物力的壓力。此外,譚克敏還積極參與貴州大學和貴州銀行的籌建,其在貴州的努力和表現,深得省主席吳鼎昌的賞識。
譚克敏十分痛恨國民黨內派系鬥爭,痛恨國民黨貪污腐敗,得罪了CC派和蔣介石。民國34年10月23日被免去民政廳長,此時正值楊森主黔,保留了譚的省政府委員。楊森私下對譚說,蔣介石接見他時,曾說譚克敏當民政廳長沒有多大建樹,遂撤了譚的廳長職務。民國37年3月,當選為國大代表。
1949年,他撕毀省長谷正倫送來的去台灣的機票,不去台灣,積極向共產黨靠攏。貴陽解放的第三天即到軍管會報到,積極協助楊勇蘇振華陳又新做統戰工作,親自去鎮遠做黔東靖綏司令餘輝庭等人的工作,要其棄暗投明,宣布起義。1950年初返回貴陽經馬場坪,遂回平越過年與家人團聚、小住,也不忘向家鄉土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1950年4月4日,人民政府在中山埸召開萬人大會,每家只留一人看家。大會剛開始,城南門坎上戴家烤酒房起火,城中無水可救,也沒有人去救,天干風大,半天時間將平越城從南門坎上經中街、大小十字燒到北門街劉家祠堂,燒毀房屋840餘間,1000多人無家可歸。“火燒房子”本來是一件平常的自然起火事件,由於當時土匪四起,城內敵特幫會活動頻繁,國民黨起義的1028團在牛場叛變,人心惶惶,通城大火格外引人重視。鎮反中抓獲了國民黨城廂鎮長、洪幫大爺李華芳,李華芳編造譚克敏與張正光等人勾結土匪和28團叛亂,並放火燒縣城。中統特務周性初被捕後編造以譚克敏、張正光為首成立反革命組織,召開反動會議,進行叛變活動。縣人民政府即以“縱火案”逮捕了譚克敏、張正光等200餘人。1952年,譚克敏、張正光等20餘人被鎮壓。除譚克敏、張正光外,被鎮壓的有中統特務周性初,幫會頭子李華芳等地主惡霸。,也有其它如黃俊昌、阮略、李永明等一批在平越的文化人,造成了解放後平越文化斷代、青黃不接的狀況。此外,還有的被判死緩、無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原中共福泉縣黨校校長黃恆德頂著壓力採訪調查,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將“縱火案的真相”寫下了近百萬字的調查材料,並上報省黨史辦。通過省領導秦天真、省黨史辦、省委組織部、貴州高院、黔南中院及福泉縣政府、法院的共同努力,2000年,宣判“平越縱火案”全屬子虛烏有,譚克敏等人沉冤五十年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2000年12月31日,《貴州都市報》發表了《五十年沉冤終昭雪》長篇報導。2001年2月23日,《貴州政協報》全文轉載了此文。這起長達半個世紀的冤案終於得以平反糾正。
與譚克敏共事多年的91歲高齡李兆傑曾撰《譚克敏先生對國家功不可沒》一文,公允地評價譚克敏: “綜其一生對國家對桑梓,建樹良多,功不可沒。概而言之,一為對北伐有建樹;二為穩定西北有功勞;三為對貴州抗戰有貢獻。” “稱之國民黨元老,譚克敏是當之無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