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伯棠

譚伯棠(1900—1950),又名蔭垣,海南省臨高縣附城鎮(今臨城鎮)洋勛村(已廢)人。伯棠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從小跟隨父親在縣立第一高國小讀書,畢業後考上瓊崖中學。1918年,回響孫中山號召,參加護法鬥爭,擔任瓊崖國民義勇軍第四支隊司令王貽堃的秘書。曾參與驅逐盤踞臨高和府城的桂系軍閥蔡炳寰部的戰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伯棠
  • 出生地海南省臨高縣附城鎮
  • 出生日期:1900
  • 逝世日期:1950
人物生平,重要事件,

人物生平

1924年1月,伯棠到了廣州。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審計處上尉科員。同年12月,調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少校秘書,在師長葉劍英領導下,參加北伐戰爭。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與葉劍英失掉聯繫,在江西先後擔任國民黨新淦縣、永修縣和峽江縣縣長。但由於他同情革命,遭到國民黨右派的排斥,僅一年多的時間,三次調動工作。在峽江縣只當了一個月縣長就被解職。
1930年6月,他回到廣東,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行營政訓處中校股長;1931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政訓處中校二級股長;1933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上校咨議。不久,陳濟棠派他往日本政法大學深造。
抗日戰爭爆發後,伯棠回國,曾任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薦任科長;三青團廣東團部籌備處薦任組長;第四戰區經濟委員會薦任課長;廣東省合作社物品供銷處經理,財政部廣東稅務管理局薦任督察;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國電影製片廠上校秘書等職。
抗戰勝利後,譚伯棠回瓊。1946年2月,代理定安縣長。因遭到當地國民黨的排斥和誣告。1947年2月,被迫離職。這時,他看到國民黨內部的腐敗,人民革命勢力的壯大,便決心離開國民黨,參加民主革命運動。
1948年,伯棠到香港,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6月26日,他和林薈材(原國民黨廣東省保六團團長,解放後在廣東省參事室工作)、張仁川(原海南大學教授)、韓玲(張仁川的愛人),在香港民盟南方總支委員會雲應霖的引導下,找到了中共華南分局統戰部的負責人饒彰風、羅理實。饒、羅經過研究,決定派他們回瓊搞秘密策反工作。雲應霖宣布他們四人為民盟“高級盟員”,譚伯棠為民盟海南特派員兼民政組長,林薈材為軍事組長,張仁川、韓玲為文教組正副組長,統由譚伯棠領導,回海南利用合法身份作掩護,開展秘密策反工作。

重要事件

同年8月,譚伯棠回到海南,國民黨海南特區行政長官陳濟棠任命他為民政處主任秘書。他設法與海南共產黨組織接上關係,剛好不久,瓊崖區黨委書記馮白駒接到中共華南分局的電示,說已派譚伯棠等返瓊工作,請設法聯繫。馮白駒派府海特委書記祝菊芬與他聯繫。9月,譚伯棠與祝菊芬接上了關係。在黨的領導下,他們在海口、文昌、加積、臨高、定安、榆林等地,先後發展了沈廷芳、周濟民、林方煥、黃守伯、陳書瑜、李英才、林劍波、雲大鵬、張英等一批盟員。潛入海南特區警備司令部任少將高參的民盟軍事組長林薈材,把自己參加制定的海南防守和清剿作戰計畫報給譚伯棠,由伯棠轉報中共瓊崖區委員會和香港民盟南方總支部,使上級黨組織了解國民黨的防守部署,為解放海南提供了重要的情報。
1950年4月3日,海南民盟文教組長張仁川及副組長韓玲先後被捕。祝菊芬在羊山地區約見譚伯棠。祝菊芬同意譚伯棠回臨高對沈廷芳、黎元成2個營做策反工作。伯棠回到臨高后,他的行動被國民黨臨高縣黨部書記長薛道瑄發覺告密;加上他回到海口後,看到信箱內有他的代號“王明瑞”(這是他與共產黨及民盟南方總支部聯絡的代號)的信件,便隨手收取,被監視的特務發現。4月11日,伯棠被捕,22日被害於五公祠附近。
解放後,根據葉劍英同志指示,經過多方反覆調查,終於確認譚伯棠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