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譙寺(譙陵寺)

東譙寺

譙陵寺一般指本詞條

東譙寺也稱譙陵寺、譙令寺,位於亳州市譙城區觀堂鎮。解放後古廟已成學校,現存遺址台高5米,面積近5000平方米。台周圍有攔馬溝,是曹操養馬、放馬之所。現為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簡介,曹操築精舍,新挖出的古井,拉韁溝,曹林,

簡介

曹操在受到權貴排擠,於中平4年(187)辭官回家,在此修建讀書精舍,這一年曹丕在此出生。曹操在此研究《孫子兵法》,對其以後成為軍事家起到很大作用。後人在曹操書舍故址建廟,取名 “譙陵寺”,東譙寺是依據方位而稱。東譙寺原古柏蒼翠,古剎碑碣無數。

曹操築精舍

譙城區觀堂鎮田莊村西北的田野里,一座高大的土丘惹人注目,這就是譙陵寺遺址。譙陵寺,又名譙令寺,東譙寺。當年魏武帝曹操曾在上面築過精舍居住,頒發了《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魏文帝曹丕,生於譙東精舍,母卞氏,時操三十三歲。後人在曹操精舍故址建廟,取名 “譙陵寺”。
對於曹操歸鄉里居精舍的確切時間,一般認為應在做濟南相,遷東郡太守之後,即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曹操三十一歲時,並於精舍寫下著名篇章《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在這裡對入仕以來的行為進行了檢討,自我反省,自我總結。對未來的政治決策進行了籌繪。
《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而現在譙陵寺距譙城東四十里。我市學者李燦對此解釋說,《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的五十里是漢時量制,而四十里今日量制,漢制小於今制。
學者李燦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他來這裡考察時,譙陵寺還高十餘米,占地數千平方米,上面建有寺廟,殿宇輝煌,數十株千年古柏,遠處眺望,巍巍峨峨,鬱鬱蔥蔥,雲霧籠罩,古樹參天,非常壯觀。可惜文革一劫,殿宇全毀,古樹慘遭斧伐,台地也被削平近半。
2009年末到2010年,河南安陽所謂的曹操墓在社會上掀起不小的風浪,作為曹操的家鄉,我市各方面也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一些專家學者相繼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見,其中就有學者提出曹操可能埋葬在位於譙城區觀堂鎮田莊村附近的譙陵寺下面。

新挖出的古井

現在的譙陵寺已經失去它的昔日風采,現存遺址台高約5米,面積近5000平方米。上面是現代的磚混平房圍繞起來的大院子。
我們來到的時候,大院子的鐵門上了鎖,趁等待看門人來開門的間隙,我們圍繞遺址上面的院子走了一圈。在院牆外的遺址上,現在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古磚瓦碎片。在院子外東南側,一口新近剛剛砌好的井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這口井井口直徑大約有1.5米,上面是用紅磚砌起,兩米多深,沒有見水,底部可以看見老磚,在井的周圍散落著很多挖出來的老磚。據今年已經63歲的譙陵寺村村委會主任張士平介紹,這是當地村民自發想重修廟宇,就把這口老井找了出來,以前廟裡的和尚和附近的民眾為了保留一些廟裡的東西,曾經把廟裡的一口鐘、一個磬和一個茶壺丟到了井裡。據說人們在裡面還挖出來標有日文的啤酒瓶,說是當年日軍在這裡時扔進裡面的。
張士平說,附近的村民一直傳說這口井裡曾經有一條非常大的蛇。從井往南大約有三四十米遠有一口塘,據說裡面有一條蛇,頭在塘裡面,尾巴能在井裡面露出來。

拉韁溝

在譙陵寺遺址後面不遠有一條不起眼的小溝,如果不是張士平介紹說這就是拉韁溝,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把這看似排水渠道的溝和曹操聯繫起來。張士平介紹說,小溝從余集東面開始,斜過來,一直到武家河,全長有七八里。傳說是曹操的馬的韁繩拉出來的溝,所以叫拉韁溝,也有說是曹操圈養訓練馬匹的攔馬溝。

曹林

安陽所謂曹操墓熱炒期間,我市學者提到在譙陵寺附近有個曹林。一直以來有人認為這裡也有可能是曹操宗族的墓地,但沒有進行過發掘。來的時候,我們詢問有關曹林的位置,作為當地人的鎮辦公室副主任搖頭說沒有聽說過。當我們給張士平提出的時候,張士平說,有這個地方,就在譙陵寺的西北方向。
果然,在譙陵寺的西北方向約有三里路的地方,有幾個地方略微高出周圍的田地,上面也已經成為耕地。張士平說他小時候這裡還是幾個很大的土丘,人們說是曹林。林就是村民對老墳地的稱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