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中藥·用中藥:便攜中藥識用圖譜

識中藥·用中藥:便攜中藥識用圖譜

《識中藥·用中藥:便攜中藥識用圖譜》是2014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利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識中藥·用中藥:便攜中藥識用圖譜
  • 作者:許利平
  • 類別:醫學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5月1日
  • 頁數:449 頁
  • 開本:64 開
  • ISBN:9787509172452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適用於中醫藥院校師生、中醫藥行業人員和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本書收載常用中藥200餘味,內容包括藥材基原及藥用部位、產地、飲片特徵、功效主治及單驗方。藥材基原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收載的正品藥材,飲片特徵從形、色、味等性狀角度識別中藥飲片,並配相關中藥的植物與飲片圖片,便於讀者識別中藥的外觀特徵。性味歸經和功效主治以《中國藥典》引錄為依據,方便讀者查閱最基本的中藥知識。每味中藥附有2~3首臨床驗證有效的單驗方,供讀者在套用中藥時加以借鑑。本書主要適用於中醫藥院校師生、中醫藥行業人員和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麻黃002
辛溫解表藥 桂枝004
辛溫解表藥 紫蘇葉006
辛溫解表藥 防風008
辛溫解表藥 荊芥010
辛溫解表藥 羌活012
辛溫解表藥 白芷014
辛溫解表藥 香薷016
辛溫解表藥 細辛018
辛溫解表藥 蒼耳子020
辛溫解表藥 生薑022
辛溫解表藥 藁本024
辛溫解表藥 辛夷026
辛溫解表藥 薄荷028
辛溫解表藥 牛蒡子030
辛涼解表藥 桑葉032
辛涼解表藥 菊花034
辛涼解表藥 葛根036
辛涼解表藥 柴胡038
辛涼解表藥 升麻040
辛涼解表藥 蟬蛻042
辛涼解表藥 蔓荊子044
第二章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石膏048
清熱瀉火藥 知母050
清熱瀉火藥 梔子052
清熱瀉火藥 夏枯草054
清熱瀉火藥 天花粉056
清熱瀉火藥 蘆根058
清熱瀉火藥 淡竹葉060
清熱瀉火藥 決明子062
清熱燥濕藥 黃芩064
清熱燥濕藥 黃連066
清熱燥濕藥 黃柏068
清熱燥濕藥 龍膽070
清熱解毒藥 苦參072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074
清熱解毒藥 連翹076
清熱解毒藥 蒲公英078
清熱解毒藥 魚腥草080
清熱解毒藥 射干082
清熱解毒藥 白頭翁084
清熱解毒藥 大青葉086
清熱解毒藥 板藍根088
清熱解毒藥 青黛090
清熱解毒藥 貫眾092
清熱解毒藥 野菊花094
清熱解毒藥 白花蛇舌草096
清熱解毒藥 穿心蓮098
清熱解毒藥 土茯苓100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102
清熱涼血藥 玄參104
清熱涼血藥 牡丹皮106
清熱涼血藥 赤芍108
清熱涼血藥 紫草110
清熱涼血藥 水牛角112
清虛熱藥 青蒿114
清虛熱藥 地骨皮 116
第三章 瀉下藥
瀉下藥 大黃120
瀉下藥 甘遂122
瀉下藥 巴豆124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獨活128
祛風濕藥 木瓜130
祛風濕藥 威靈仙 132
祛風濕藥 川烏134
祛風濕藥 烏梢蛇 136
祛風濕藥 徐長卿 138
祛風濕藥 秦艽140
祛風濕藥 防己142
祛風濕藥 桑寄生144
祛風濕藥 五加皮 146
第五章 化濕藥
化濕藥 蒼朮150
化濕藥 厚朴152
化濕藥 廣藿香154
化濕藥 砂仁156
化濕藥 豆蔻 158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利水消腫藥 茯苓162
利水消腫藥 澤瀉164
利水消腫藥 薏苡仁 166
利水消腫藥 豬苓168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 170
利尿通淋藥 川木通172
利尿通淋藥 滑石174
利尿通淋藥 石韋176
利濕退黃藥 茵陳178
利濕退黃藥 金錢草 180
利濕退黃藥 虎杖182
第七章 溫里藥
溫里藥 附子186
溫里藥 乾薑188
溫里藥 肉桂190
溫里藥 吳茱萸 192
溫里藥 花椒194
溫里藥 丁香196
溫里藥 小茴香 198
溫里藥 高良姜200
第八章 理氣藥
理氣藥 陳皮204
理氣藥 枳實206
理氣藥 木香208
理氣藥 香附210
理氣藥 青皮212
溫里藥 川楝子214
理氣藥 沉香216
理氣藥 薤白218
第九章 消食藥
消食藥 山楂222
消食藥 麥芽224
消食藥 萊菔子226
消食藥 雞內金228
第十章 驅蟲藥
驅蟲藥 使君子232
驅蟲藥 苦楝皮234
驅蟲藥 檳榔236
第十一章 止血活血藥
止血藥 小薊240
止血藥 地榆242
止血藥 大薊244
止血藥 側柏葉246
止血藥 槐花248
止血藥 白茅根250
止血藥 三七252
止血藥 茜草254
止血藥 蒲黃256
止血藥 白及258
止血藥 艾葉260
活血止痛藥 川芎262
活血止痛藥 鬱金264
活血止痛藥 延胡索266
活血止痛藥 薑黃268
活血調經藥 益母草270
活血調經藥 紅花272
活血調經藥 桃仁274
活血調經藥 丹參276
活血調經藥 牛膝278
活血調經藥 雞血藤280
破血消症藥 水蛭282
破血消症藥 莪術284
化痰止咳平喘藥 半夏288
化痰止咳平喘藥 天南星290
化痰止咳平喘藥 浙貝母292
化痰止咳平喘藥 川貝母294
化痰止咳平喘藥 瓜蔞296
化痰止咳平喘藥 桔梗298
化痰止咳平喘藥 竹茹300
化痰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302
化痰止咳平喘藥 紫蘇子304
化痰止咳平喘藥 百部306
化痰止咳平喘藥 桑白皮308
化痰止咳平喘藥 葶藶子310
化痰止咳平喘藥 款冬花312
化痰止咳平喘藥 紫菀314
化痰止咳平喘藥 馬兜鈴316
化痰止咳平喘藥 白果318
化痰止咳平喘藥 枇杷葉320
第十三章 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硃砂324
重鎮安神藥 龍骨326
養心安神藥 酸棗仁328
養心安神藥 柏子仁330
養心安神藥 遠志332
第十四章 平肝息風藥
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336
平抑肝陽藥 牡蠣338
平抑肝陽藥 赭石340
平抑肝陽藥 蒺藜342
平抑肝陽藥 羅布麻葉344
息風止痙藥 羚羊角346
息風止痙藥 牛黃348
息風止痙藥 鉤藤350
息風止痙藥 天麻352
息風止痙藥 僵蠶354
息風止痙藥 地龍356
息風止痙藥 全蠍358
第十五章 開竅藥
開竅藥 麝香362
開竅藥 石菖蒲364
第十六章 補虛藥
補氣藥 人參368
補氣藥 黨參370
補氣藥 黃芪372
補氣藥 白朮374
補氣藥 甘草376
補氣藥 西洋參378
補氣藥 山藥380
補氣藥 大棗382
補陽藥 鹿茸384
補陽藥 淫羊藿386
補陽藥 杜仲388
補陽藥 續斷390
補陽藥 菟絲子392
補陽藥 巴戟天394
補陽藥 補骨脂396
補血藥 當歸398
補血藥 熟地黃400
補血藥 何首烏402
補血藥 白芍404
補血藥 阿膠406
補陰藥 北沙參408
補陰藥 麥冬410
補陰藥 龜甲412
補陰藥 鱉甲414
補陰藥 天冬416
補陰藥 玉竹418
補陰藥 石斛420
補陰藥 百合422
補陰藥 枸杞子424
第十七章 收澀藥
收澀藥 麻黃根428
收澀藥 浮小麥430
收澀藥 五味子432
收澀藥 烏梅434
收澀藥 訶子436
收澀藥 肉豆蔻438
收澀藥 山茱萸440
收澀藥 桑螵蛸442
收澀藥 蓮子444
收澀藥 芡實446
收澀藥 海螵蛸448

序言

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為人類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重視,中醫藥在人們日常的疾病防治、養生保健、美容及抗衰老等方面套用廣泛。自神農嘗百草開始,從對中藥治療作用的認識逐步過渡到對中藥品種真偽的重視。從唐代《新修本草》開始對中藥藥圖加以描述,到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精通醫術,又遍歷河山,著成《本草綱目》。近至中藥泰斗凌一揆及首都國醫大師金世元,皆為精通醫術又熟諳中藥的中醫藥大家。識別常用中藥,鑑別正品中藥材,對保障中藥的療效是至關重要的。本書在中醫名家金世元先生指導下,收錄北京、四川、江西等中醫藥院校的師生收集的200餘種中藥植物及飲片,集成此書,圖文並茂,誠摯地希望對讀者學習及識別中藥材有所裨益。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首都醫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學院等院校諸多師生的大力支持。在此,筆者謹對付出辛勞的成都中醫藥大學龍飛老師,江西中醫學院的張金蓮老師,首都醫科大學的劉長利、羅容、張夏楠及宋穎艷老師,以及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藥品經營部崔慶利主任藥師,尤其對品種鑑別給予了諸多指導的嚴鑄雲教授,致以誠摯的謝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