譌

譌,中文漢字,讀音:é。鮮見於現代文字書寫,其義同“訛”,本義:謠言。康熙(繁體)筆畫:部首言7,部外12,總筆畫19;簡體中文:左邊偏旁部首言簡寫為訁,右邊偏旁簡寫成“為”,組字簡寫成訁為,即部首訁筆畫2,部外筆畫4,總筆畫6。五行:屬土,五筆碼:YETO。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譌
  • 外文名:false,erronious 
  • 拼音:é
  • 注音:ㄜˊ
  • 部首:部首言畫7,部外畫12,總筆畫19
  • 字形:左右結構
  • 釋義:謠言
  • 異體字:訛
漢字字碼,基本字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漢字字碼

倉頡:YRBHF
鄭碼:SPYU
四角:02627
統一碼:U+8B4C
筆順:丶一一一丨フ一ノ丶丶ノノフフフ丶丶丶丶
筆順讀寫:點、橫、橫、橫、豎、橫折、橫、撇、點、點、撇、撇、橫折、橫折、橫折、點、點、點、點
筆順編號:4111251344335554444
簡體中文簡體中文

基本字義

◎ 同“”。
1、差錯、錯誤:~字。~誤(文字、記載錯誤)。~謬。~傳(chuán )。以~傳~。
2、敲詐、欺騙,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詐,~騙。
3、謠言:~言(a.詐偽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五禾切《集韻》《韻會》《正韻》吾禾切,𠀤音吪。《說文》譌言也。引《詩》民之譌言。今《小雅》作訛。
《玉篇》偽也,化也,動也。
妖言也。𠀤詳訛字注。
《山海經》章莪山有鳥,名曰畢方,見則邑有譌火。《注》譌亦妖訛字。
《集韻》吾瓜切,瓦平聲。與嘩同。
《集韻》古委切,音垝。與詭同。

說文解字

譌言也。從言為聲。《詩》曰:“民之譌言。”

說文解字注

(譌) 譌言也。疑當作偽言也。唐風。人之為言。定本作偽言。箋雲。為、人為善言以稱薦之。欲使見進用也。小雅。民之訛言。雲。訛、也。人以偽言相陷入。按為偽譌古同。通用。尚書南譌。周禮注、漢書皆作南偽。從言。為聲。五、禾切。十七部。詩曰。民之譌言。今小雅作訛。說文無訛有。吪、動也。訛者俗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