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8年,對謝爾塔拉墓地進行挖掘。
2013年8~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組成呼倫貝爾聯合考古隊對1998年發掘區周邊地區進行了鑽探,鑽探面積達2.4萬平方米,在發掘區南部發現並清理出3座墓葬,並採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了航拍、墓葬整取,為下一階段的實驗室考古做準備。
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持續對謝爾塔拉墓地進行保護、加固、除霉等保護工作。
遺址特點
綜述
謝爾塔拉墓地分布範圍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其西南距海拉爾市區約15千米,南距海拉爾河2千米。遺址西北部是一道地勢較高的山岡,東部和東南部地勢較為平坦,南部是草灘地。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文化遺蹟破壞較為嚴重,部分人骨以及隨葬品也裸露於地表。謝爾塔拉墓地墓穴分布較為均勻,均無打破關係,由此反映出墓地的營建具有一定的規劃性,且延續時間較長,是呼倫貝爾草原考古已知規模較大的一處草原遊牧人的墓地。謝爾塔拉墓地經人種學家鑑定,墓主屬於北亞蒙古人種,屬於9~10世紀的室韋墓葬,對蒙古族源研究有重要價值。
墓葬形制
已發掘的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壁較直,底部平整,除了M5底部墊有兩層生土外,其餘墓葬底部均為生土。墓穴長度為144~190厘米,寬度為74~106厘米。M5和M6墓室規模較大,M9墓室規模最小,其餘墓葬的墓室規模大體接近。已發掘的10座墓均有木質葬具,從保存較好的8座墓葬的葬具看,除M6為一棺一槨外,其餘7座墓葬均為單棺。木棺的形制分為三種。有蓋有底和無蓋無底的木棺各一例,有蓋無底的的木棺有6例。在蓋板上鋪樺樹皮的有三座墓,M1棺蓋板的西北端有樺樹皮遺蹟。
M10棺蓋板的東南半部有樺樹皮,保存完整。M7蓋板上布滿了一層樺樹皮。中部有一縱排小圓孔,可能是兩側的樺樹皮縫製的痕跡。通過對墓葬形制的比較,可以將謝爾塔拉墓葬分成高、中、低三個檔次。M6內有一棺一槨,且木棺有蓋有底,隨葬品最豐富,所出長矛、大弓、箭、箭囊等均屬於實用器。該墓是已經發掘的墓葬中等級最高的一座。M1、M4、M5、M7、M8、M10內均有單棺,木棺有蓋無底,因此屬於中等級別的墓葬。M9內葬具較簡單,木棺無蓋無底,棺壁也不完整,是已發掘墓葬中唯一一例俯身屈肢葬,隨葬品最少,應該是已發掘的墓葬中規格最低的一座。
謝爾塔拉墓地以單人葬為主,成年男女雙人合葬墓僅有一座。除M2、M3外的其他八座墓葬人骨保存較好,墓主人為俯身屈肢葬外,其餘均為側身屈肢葬。M9墓主人上身呈俯趴狀,面部朝下,雙腿交叉彎曲。M5是發掘的唯一一座成年男女合葬墓,男性墓主人位於東北部,雙臂以及雙腿均彎曲,雙手和雙膝被箭囊壓住。女性墓主人位於墓穴的西南半部,雙臂和雙腿也呈彎曲狀。從所出人骨形態特徵和顱面特徵來看,謝爾塔拉墓地人具有蒙古人種的一般特徵,其人骨接近蒙古人種北亞類型。
文物遺存
謝爾塔拉墓地出土金、銀、銅、鐵、陶、木、樺樹皮器等各類文物,其中不僅有大木弓、鐵鏃、樺樹皮馬鞍、玻璃球等百餘件文物,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10具屍骨。
文物價值
謝爾塔拉文化代表了7~10世紀活動在呼倫貝爾草原的室韋人遺存。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謝爾塔拉人群在顱面類型上與現代蒙古人最接近,基本屬於蒙古人種北亞類型。謝爾塔拉文化的發現,為研究室韋的歷史以及探索蒙古族的起源提供了科學的考古實證資料,對於構建呼倫貝爾草原古代遊牧民族考古學文化體系,推動中國東北邊疆地區考古與歷史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謝爾塔拉墓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
海拉爾區謝爾塔拉東部。
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謝爾塔拉墓地,路程約25.2千米,用時約29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