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跡
駐防背景
1937年8月,日本密謀進軍
上海。9日晚,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在
虹橋機場與中國守軍發生衝突身亡。日本隨即往上海增兵入侵。
日本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畫,而
蔣介石則開始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提出《抗戰自衛書》宣布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中國軍隊開始主動應戰。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28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了精銳之師,兵力75萬以上,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末期,1937年10月,蔣介石決定撤出
閘北(今靜安)大部隊,改為防守上海西部郊區,僅留下八十八師單獨駐守。
蔣介石寄希望於即將在下個月召開的
九國公約會議,博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希望國際社會可以制裁日本侵略者。而八十八師師長
孫元良則提出,不應犧牲全師主力,僅留一個加強營駐守即可完成蔣介石的政治目的,決定派五二四團第一營駐防
四行倉庫,五二四團副團長
謝晉元為最高長官。
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閘北中南部,
蘇州河北岸、
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正門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它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
其由
大陸銀行和
北四行的聯合倉庫,即緊靠
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
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因為四行更加知名,所以一般被叫做四行倉庫。
駐防過程
副團長
謝晉元是
四行倉庫保衛戰真正的英雄,他1905年出生,廣東梅州蕉嶺縣人,畢業於
黃埔軍校第四期。他臨危受命,死守四行倉庫,早已做好了必死的決心。
在和妻子告別時,謝晉元就表示:“把你們留在這窮鄉僻壤,實在是萬不得已。侍奉年老父母和撫養年幼子女的重擔,本應該由我來挑,但作為軍人,為國效命就不能顧家,所以現在不得不交給你了。”
這也是謝晉元和妻子的最後一次會面。
為了守衛四行倉庫,謝晉元下令用沙包將門窗封死,二樓以上門窗封一半,留下射擊口,電線全部切斷,也不能生火煮飯,以免暴露目標。
參加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孤軍,一共414人,而為了虛張聲勢,謝晉元在被租界的英軍詢問時,表示自己一共有800人。
從倉庫送出的傷員,也統一回答一共有800守軍,這也是“八百壯士”稱謂的由來。而他們要對抗的,則是日軍王牌軍第三師團。
由於四行倉庫靠近英法租界,且附近有大型煤氣包,日軍既害怕誤傷英法租界軍隊,也害怕引發不可收拾的大爆炸,不敢進行轟炸和大範圍炮擊。
這也給了孤軍足以守衛倉庫的優勢和決心。
閘北的戰鬥更是鼓舞了全上海人民的士氣,不少居民隔著一條街,在樓上為孤軍加油,提醒他們日本兵的行蹤。
日軍占領了四行倉庫一側的交通銀行大廈,並在四行倉庫背面部署加農炮射擊,但加農炮對四行倉庫厚厚的牆壁無法造成致命傷害。但狡猾的他們還是切斷了四行倉庫的供水。
上海市民自發為孤軍送來了大量糧食物資,趁著夜色被拉到了倉庫里,也有一些記者爬過沙袋,進入了倉庫。
可以說,四行倉庫便是上海最後的堡壘,是抗日戰爭真正的最前線。
這場戰鬥中,最標誌性的事件,無疑是女童子軍
楊惠敏送旗一事。
當時四行倉庫守軍,並沒有攜帶旗幟,整個上海也都掛上了日本國旗。謝晉元為了提升軍威,提出想要一面旗掛在四行倉庫屋頂。
上海商會迅速送來一面大旗,剛剛十歲出頭的女童軍楊惠敏自告奮勇將旗送入四行倉庫。
關於楊惠敏送旗一事,一直存在兩種說法,在醫生
陳存仁所著的《
抗戰時代生活史》寫道:“突然一名女童子軍楊惠敏,很勇敢地用油布包了一面大旗幟,在槍林彈雨之下,跳入蘇州河,泅水到達對岸。”
但陳醫生是否是親歷者其實存疑,游泳送旗的故事,雖然浪漫十足,但有道聽途說的可能。
而另一位英國工程人員則回憶過,自己親自送楊惠敏爬過一段直徑75厘米的管道過河送旗。這段故事,後來刊登在《
時代周刊》上,並配上了楊慧敏的照片。
1937年10月29日,四行倉庫保衛戰已引起各方關注,英美等國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希望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實則是想保護倉庫附近的租界不受牽連。
蔣介石經過思考後,認為作戰的最初目標已經達到,下令撤離倉庫。日軍本以為倉庫守衛有上千人,繼續交戰恐也難以拿下,於是也同意了撤軍,並沒有施加過多阻攔(這也和1975版電影孤軍在日軍炮火下過橋,犧牲慘重不太相符)。
謝晉元雖並不願意,希望繼續作戰,但依然選擇了服從撤軍命令。部隊通過垃圾橋,進入英租界的收容所。
駐防結果
進入收容所後,部隊被英軍卸下武器,生活在極差的環境中,開始了四年集中營一般的孤軍生活。雖然沒有被日本人打敗,卻也就此遠離了抗日的正面戰場。
在這期間,謝晉元撰寫了《
謝晉元日記鈔》詳細記錄下自己的生活。
1938年,隨著孤軍的事跡被各方媒體報導,英租界也成為了上海愛國市民的精神寄託,有很多人經常前往英租界,為孤軍贈送物資,在上海淪陷一周年時,孤軍營更是頂住了各方壓力,在營地升旗以示紀念。
1941年4月,
汪偽政權想要誘降謝晉元,並許諾其陸軍總司令的頭銜,被謝晉元嚴厲拒絕。之後,
汪精衛收買了四個叛兵;1941年4月24日晨5時,謝晉元和以往一樣,率領官兵早操,上等兵郝鼎誠等四人遲到,謝晉元異常憤怒,進行斥責。他們四人突然取出匕首及鐵鎬等兇器,蜂擁而上,猛刺謝晉元胸部及頭部。謝多處受傷,流血不止,至6時許悲壯長逝,時年三十七歲。四個兇手當場被擒。25日,謝晉元追悼儀式在上海舉行,有30萬人前往弔唁。國民政府追授謝晉元為
陸軍少將。
後世評價
謝晉元率部在彈丸之地與窮凶極惡的日軍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10餘次瘋狂進攻,斃傷日軍200餘人,用生命和鮮血奏響了一曲抗擊侵略的壯麗凱歌。(新華社評)
在日軍鐵蹄下,已陷於孤島的數百萬同胞,從八百壯士身上,找回了民族的尊嚴與氣節,找回了振奮的信心與力量。"拿八百壯士做榜樣。中國不會亡,不會亡,不會亡!"這首歌,從淪陷的上海吼出,唱遍大江南北。錚錚鐵骨的八百壯士,對於身處黑暗困於孤島的上海人,就像一盞長明燈,看著它,便堅定了抗日的必勝信念。(解放日報評)
“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他們前赴後繼、奮勇殺敵,以自己的熱血,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以自己的犧牲,換取了民族的未來。正所謂“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人民網評)
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傑出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龔雲評)
後世紀念
1938年由應雲衛導演,袁牧之主演的戰時版《
八百壯士》。
1975年由丁善璽導演,柯俊雄、林青霞主演的中國台灣版《
八百壯士》。
抗戰勝利後,為紀念這位抗日英雄,上海北火車站到四行倉庫的一條馬路改名為
晉元路,與孤軍營一牆之隔的膠州公園改名為晉元公園,並在園內修建
謝晉元墓。1983年,謝晉元墓遷至上海市萬國公墓名人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