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立,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筆名“魯風”,散文、雜文作家,著名編輯。1991年獲山東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博士學位,2004年從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後流動出站,成為我國報界第一位新聞學博士後。曾在國家主流新聞媒體工作15年,2004年被全國新聞出版署評為高級編輯,2006年被北外作為人才引進,之後轉評為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慶立
- 外文名:Xie Qingli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作家
- 主要成就:我國報界第一位新聞學博士後
- 代表作品:《開滿鮮花的河流》、《攪動晚清社會秩序的力量》、《中國早期報紙副刊編輯形態的演變》等
- 職務: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 筆名:“魯風”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研究方向,個人專著,研究項目,
個人簡介
謝慶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筆名“魯風”,散文、雜文作家,著名編輯。曾在山東大學、復旦大學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新聞學專業。2006年被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人才引進。1991—2005年先後在省級黨報、中央主流媒體當記者和編輯,並以新聞采編方面的成就,成為新聞界有社會影響的高級編輯。2002年,被選拔進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後流動站。2004年6月,完成博士後工作報告,成為我國報業界首位新聞學博士後。
個人經歷
2006年被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人才引進。1991—2005年先後在省級黨報、中央主流媒體當記者和編輯,並以新聞采編方面的成就,成為新聞界有社會影響的高級編輯。2002年,被選拔進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後流動站。2004年6月,完成博士後工作報告,成為我國報業界首位新聞學博士後。《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7月14日)《中國教育報》(2004年7月7日)等媒體以“我國報界首位新聞學博士後出站”為題,稱他在博士後期間的研究成果——《中國早期報紙副刊編輯形態的演變》,“填補了一項國內研究領域的空白”。謝慶立主要從事中國新聞史研究,在近現代報紙副刊研究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研究成果引起學界廣泛的關注。他從源頭上進行考察、分析梳理了報紙副刊發展的來龍去脈,回答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並以開闊的理論視野、紮實的學術功底展現出自己的學術個性。近年來完成業務專著兩部、整理並主編作家作品集一套,創作並結集文學作品一部。在《新聞戰線》《青年記者》《文物天地》《中國新聞出版報》《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人民日報》《通俗文學評論》等報刊上發表文學評論和新聞研究論文30多篇。所整理並主編的《王度廬武俠言情小說集》12種286萬字(王度廬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武俠小說十大家之一,將他的作品系統化、經典化地編輯出版,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其中的《臥虎藏龍》被改編成電影。近年來創作的散文、雜文、隨筆200多篇,60多萬字,其中一些作品被《作家文摘》《雜文選刊》《文摘報》等多家報刊轉載。
研究方向
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史/中國對外新聞傳播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研究;國際新聞采編業務研究等。
個人專著
《攪動晚清社會秩序的力量》《中國早期報紙副刊編輯形態的演變》《中國近現代通俗社會言情小說史》《開滿鮮花的河流》等。其中《攪動晚清帝國秩序的力量》一書,首次把19世紀早期外報對外中國報導作為研究專題,以新史料、新視野,拓展了研究領域,填補新聞史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
有學術影響的論文:近年在《新聞記者》《新聞大學》《新聞戰線》《中國文化研究》《新聞愛好者》等CSSCI學術期刊、核心學術期刊發表新聞史研究系列成果《在華外報與“中國國民性”話語生產探源》《為“天朝”建構“新世界”》《誰是“野蠻人”》《19世紀中國報業與新型知識分子》《看不見的“推手”》《西洋鏡”里的末世圖景》《西方殖民欲望滲透的晚清中國軍事形象》等,一些成果被《新華文摘》《新聞與傳播》等雜誌轉載和摘發。
研究項目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世紀在華外報與中國形象研究;
2.主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鴉片戰爭前英美在華外報與中西文化交流。
部分論文:
1.在華外報與“中國國民性”話語生產探源,《新聞記者》,2017年第7期。
2.看不見的“推手”:《中國叢報》與1834年“律勞卑事件”報導研究,《新聞記者》,2018年第5期。
3.為“天朝”建構“新世界”,《新聞記者》,2016年第4期。
4.誰是“野蠻人”:19世紀早期在華英文外報議題研究,《新聞大學》,2017年第6期。
5.“西洋鏡”里的末世圖景:1832年《中國叢報》的中國報導,《新聞戰線》,2017年第8期(上)。
6.怎樣培養會講中國故事的人,《人民周刊》,2016年第9期。
7.把“模擬融合媒體”引入課堂——以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為例,《新聞戰線》,2016年第5期。
8.政治話語與個人情感的雙重變奏,《同濟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9.19世紀中國報業與新型知識分子,《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春季刊。
10.吸納“地氣”,彰顯“風骨”:都市報競爭力問題的思考,《新聞記者》,2013年第2期。
11.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軍事形象,《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5期。
12.在編讀互動中尋求創新,《新聞戰線》,2008年第2期。
13.“亞羅號事件”的衝擊波,(合著)《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4期。
14.把握時代主流,“趣味”“學理”並重,《青年記者》,2010年第12期。
15.副刊研究:尋求理論創新的基點,《新聞戰線》,2008年第11期。
16.中國早期副刊編輯思想的發展,《青年記者》,2008年第5期。
17.攪活一池春水:論五四時期副刊文化主體與副刊文本建構,《青年記者》,2008年第2期。
18.理想是一種“逃離”,《人民周刊》,2015年第11期。
19.“個性化”的評論更多地體現“共性”內涵,《新聞戰線》,2004年第6期。
20.電視客群的主動性新探,(合著)《山東視聽》,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