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愷棠(1910—1976),字“悌之”,江西省龍南縣人。1910年農曆10月20日出生於江西省龍南縣城東門河背謝屋場。1933年黃埔軍校第八期步兵科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74軍51師少將師長。1976年病逝於台灣省,葬於台中市示範公墓,享年6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愷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龍南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76年
- 職業:少將師長
- 畢業院校:南京中央軍校
個人經歷,主要影響,
個人經歷
謝愷棠出生於龍南縣一個亦農亦商的普通人家,自幼聰明好學,6歲入私塾讀完三字經四書五經,後入縣立國小,192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贛南中學。
1928年受當時北伐戰爭革命思想影響,投筆從戎赴上海加入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師,以忠勤英勇為長官賞識,僅三年即升為上尉連長。
1930年秋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黃埔軍校第八期),受訓三年。1933年畢業,由於才華出眾,成績優秀,被派到洛陽分校任教官四年。
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謝愷棠秉承“軍人事業在戰場”的理念,毅然請調剛組建成軍,在江浙抗日前線的國軍74軍,從此與74軍生死與共,長達12年之久。先在國軍第74軍第51師(師長王耀武)任營長。
1939年任第74軍第51師(師長李天霞)153團三營營長。
1942年任第74軍第51師(師長李天霞)153團副團長。
1943年任第74軍第51師(師長周志道)152團團長。
1946年任整編第74師51旅(旅長陳傳鈞)152團團長。
1947年任整編74師51旅(旅長王夢庚)副旅長兼152團團長。
1948年任第74軍第51師(師長王夢庚)副師長。
1949年任第74軍第51師少將師長。
主要影響
抗日戰爭八年,謝愷棠隨有抗日鐵軍之稱的74軍51師參加了華中正面戰場所有的重要會戰,哪裡有大仗、哪裡有硬仗、哪裡吃緊,哪裡就有他們74軍51師的身影。如:豫東會戰、南潯線會戰、高安會戰、南昌西山之戰、上高會戰、長沙一、二、三次會戰、浙贛線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等,小仗不計其數。每次作戰,謝愷棠都精心謀劃,靠前指揮,身先士卒,曾多次負傷不下火線。每仗都出色完成了上級的作戰任務,為抗戰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謝愷棠深受孔孟之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他為人忠厚,律己嚴謹,帶兵帶官均以“誠信”二字為依據,從不居功、不諉過,明恥教戰,著重官兵人格的培育與感召。對部屬之照顧,付之以愛心,使下級徹底服從命令。他經濟清白,升遷有序。故統率大軍官兵精神融洽,凝聚力強,戰鬥意志高昂,能發揮最高的戰鬥力量。謝愷棠獻身國家,戎馬三十餘年,盡忠盡職,始終如一,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功勳,曾獲陸光獎章兩座、光華獎章一座、忠勤獎章一座、抗日勝利獎章一座,並多次得到王耀武、羅卓英、何應欽、張靈甫等上司的重賞,稱他為智勇兼備,軍人之楷模。
1949年5月國民黨戰敗,74軍所部五個師剩餘的殘兵全部並編為他所在51師內,先撤往馬祖列島,然後奉令率部退居台灣。後調國防部任少將高參,1965年奉令退役。從此脫下了軍服,做一個善良國民,努力生產,以教子女,增進國家經濟。退居台灣後的他行事十分低調,很少提起抗戰時期的輝煌歷史,頗有“好漢不提當年勇”的風範。晚年,他一直想回家鄉江西省龍南縣看看,卻一直未能成行。1976年7月因病在台灣去世。
謝愷棠的父親謝世發1915年赴粵參加革命後渺無訊息,母親在其年僅12歲時病逝。其胞弟謝樹華曾任國軍新編第8師24團團長,1938年在抗日武漢會戰中壯烈犧牲。
謝愷棠生有子女8人,孫子、孫女、外孫子女20人,子孫滿堂,現散居在大陸江西與台灣、美國等地,均已長大成人,事業有成。
附:謝愷棠為湘西會戰51師抗日陣亡將士的親筆題字(該碑文在湖南漵浦縣湘西會戰紀念陵園碑牆上)。
《為國而生,為國而死》 《烈士們,安眠吧!你們盡到了責任,
奠定了和平,我們感謝!我們當跟蹤
你們的血跡,再奮鬥,再創造!》
《烈士們,安眠吧!你們盡到了責任,奠定了和平,我們感謝!我們當跟蹤你們的血跡,再奮鬥,再創造!》 |
《為國而生,為國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