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5年10月,貴州日報社為25歲的謝念舉辦了個人“新聞作品研討會”。1992年獲貴州好新聞一等獎;1993年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1995年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1996年獲貴州日報首屆人才獎、獲全國省級黨報新聞獎三等獎;1997年獲全國黨報內參一等獎;1998年獲中國新聞獎銅獎;2002年獲第九屆全國五四新聞獎一等獎;2004年被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授予其榮譽稱號。
2011年4月6日(黔府任[2011]14號)檔案決定謝念任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任職時間從2009年12月起計算。
謝念同志事跡材料
謝念同志新聞從業近15年,業績突出,成為在省內新聞界很有影響,在國內新聞界也有一定影響的記者。不少同志用“找尋良知的日子”來形容他的從業經歷。2006年3月,他的3卷本、近120萬字的新聞作品集《西部.人啊人》出版,中國和貴州報界權威徐祝慶、劉學洙二位先生讚譽其為“中國西部社會轉型期畫卷”、“社會責任與新聞良知的記錄”。
1995年10月,貴州日報社為年方25歲的謝念舉辦了個人“新聞作品研討會”。這在該報歷史上屬首次。此後,謝念又榮獲了該報首屆人才獎。作為背景,從開始乾記者的1991年起,連續4年,貴州新聞獎一等獎,謝念的作品均榜上有名。它們分別是——通訊《跨入市場》、訊息《水鋼各類技術人才後浪接前浪》、深度報導《徹悟後的艱難起步》、訊息《我省水電事業50載風雨兼程星光一片》。1992年,一向被認為“難出新聞”的謝念所在的六盤水記者站被評為報社“先進記者站”。
據統計,在貴州日報工作6年多,謝念跑了全省70多個縣,平均每年公路行程上萬公里,僅見報一版頭條稿即多達70條,月均一條,且多為分析性、抓住貴州發展問題切入的深度報導,其它版頭條亦達上百條;《凱棉的收穫與遺憾》、《“‘甘特’緣何申請破產”系列報導》(6篇)、《“安酒”興衰警示錄》、《換個角度看調控》、《“烏江行”系列報導》(40篇)等思辯色彩濃厚的報導均在不同範圍產生強烈反響。
一段時間,報社許多重點報導,都有謝念參與。
1996年與1997年,謝念的《屯堡文化閃耀黔中》、《誰來保衛國酒茅台》、《一張卡片在手三提五統全清》等報導又相繼榮獲中國新聞獎銅獎、全國黨報內參獎一等獎、全國省區黨報新聞獎及貴州新聞獎一、二、三等獎。1997年1月,謝念到安順記者站任副站長後,該站報導工作長期落後的狀況也一舉扭轉。
對自己的“第一個新聞6年”,謝念用“負重六載為
黔中”形容。了解他的同志都知道,這正是他試圖從巨觀意義層面“找尋良知”的一種實際行動——作為一名西部青年記者,不可能無視腳下那片深愛的土地依然在貧困中艱難前行的事實,除了用手中的筆,竭盡全力去思索和探求,別無選擇。
1997年9月,謝念同志被中國青年報主動上門招至其貴州記者站負責。2001年4月,他擔任報導組長的《西部,人啊人》、《西部,路啊路》、《西部,水啊水》、《西部,城啊城》系列報導,榮獲了中國青年報首次設立的記者大獎的“最佳深度報導獎”。
此前,這組報導已被收入中青報《本報特別報導 鏡像成燈》一書,並受到包括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在內的眾多媒體廣泛關注。法制日報要求該報記者予以學習,遵義市市委常委會將其作為西部大開發學習材料。
這組報導是在謝念身體相當痛苦的狀態下寫出來的——採訪剛由第一站昆明到第二站貴陽,他就不慎摔壞了左腳,於是,只能在同伴幫助下,拄著雙拐,艱難地由貴陽而西安,再到蘭州、烏魯木齊,最後總算堅持完成任務回到北京報社。
業界普遍認為,這組報導相較於眾多媒體的西部報導,至少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不就事論事、就人論人,而是從精神、制度層面,儘可能向人們回答一些西部和西部人的真實狀況與想法;二是記者沒有居高臨下,指指點點,而是帶著與西部、西部人同呼吸的人文關懷和理解到西部去。
如果說從貴州日報到中國青年報,謝念業務上有什麼繼承與轉變的話,那么,上述第一點可稱為“繼承”,第二點則可稱為在“省報與全國性大報”、“黨報與青年報”的“轉變”之外另一明顯的“轉變”。
前兩個“轉變”,得益於多年搞巨觀報導的根基,謝念幾乎都是在進報社不久就已基本完成,最初七八個月即大幅超額完成定額任務,寫出了被收入《本報今日出擊》一書的《打拐第一案引出驚人傳銷鏈》(一版頭條)及受到較多好評、為全國許多報刊轉載的稿件。1998年6月,謝念在同批記者中被首先抽調參加重點報導(團14大報導),獲“社長總編輯表揚”。
一個好的開頭,使得謝念成為參加中國青年報全國重點報導及跨省採訪最多的駐站記者之一。在中青報8年多,他寫出了諸多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重大報導,被報社有關領導稱道為“本報西部記者領軍人物”。2000年,謝念完成的任務總量居中青報全國駐站記者前三位,近一半被評為好稿。
8年多“中青生活”,謝念業務上的總體特點可概括為:圍繞報社提出的“觀念、人才、文明”三大問題,緊盯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成系列地做深做透、做出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系列:
一、以“2000年打拐第一案”系列報導為主的“打拐”系列。包括《回家,我要回家》系列等,共30餘篇,以新聞的時效性和觀察的深度見長。
二、以“下崗饅頭”系列報導為主的“下崗青工再創業”系列。 包括《“下崗饅頭”香噴噴》(一版頭條)、《“下崗饅頭”申報“下崗”商標》、《(評論)有感於“下崗饅頭”被假冒》、《“下崗饅頭”走向全國》等,約10餘篇。其中,“下崗饅頭”系列在全國範圍引起反響,成為中宣部下崗再創業宣傳報導交流會交流的典型報導,中央電視台據此拍的新聞上了新聞聯播頭條。
三、“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系列。包括《遠山的呼喚——5名大連青年志願者赴貴州扶貧支教記事》(一版頭條)、《深圳招募青年志願者赴黔扶貧支教近3000人角逐20個名額》(一版頭條)、《大山深處蒲公英》(一版頭條)等,近20篇。成為迄今對“青年志願者支教扶貧計畫”這一共青團工作新品牌的最全面的反映,中宣部專發一期“輿情通報”,評價《大山深處蒲公英》為“一首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四、“西部”系列。
主要包括《西部,人啊人》系列報導、2000年全國“兩會”“西部狂想”系列報導、《西部採訪札記》系列報導,以及其它一些散篇,如,以“辯證看西部”為立意的《為喀斯特翻案》(一版頭條),透視西部發展的《近3000萬畝桉樹,災難還是奇蹟》、《存亡未卜虎跳峽》,折射西部投資環境的《憂鬱的銀杏林》、審視東西部經濟合作的《周厚鍵:不做概念,要做產業》等等,約40餘篇。
在上述總體特點下,謝念業務上的另一特點是繼續發揮了貴州日報期間經濟報導的特長,並竭力對以前相對較少涉及的社會報導、教育報導、文化報導、生態報導、評論、共青團報導等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全面探索。
比如,《“老乾媽”爭奪戰》(2篇)等經濟報導,《沉重的葬禮》等社會報導,《摘“豌豆尖”現象凸現教育畸形競爭》等教育報導,《誰是文化真正的主人》等評論、文化報導,《打虎英雄放下獵槍之後》等生態報導,從各種不同角度透析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碰撞,均激起不同程度的全國性反響和好評。
特別是,2005年8月配“本報評論員”文章發表的《春燕銜泥喚春歸》一文,以鮮活的筆觸反映了從江縣女村醫李春燕的動人故事,受到社會輿論及省委、中宣部、團中央有關領導高度關注。李春燕後來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並被中宣部、農業部、衛生部確定為重大宣傳報導典型。
謝念同志常說,“拄著拐杖走西部”只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一名普通的中國記者、西部記者“找尋良知”的力所能及的付出,而這種找尋,象靈魂一樣貫穿於他的幾乎每一篇報導中,早已超出了單純的“負重六載為黔中”的範疇。
2000年4月,謝念的新聞論文《真正的良知 真正的力量——新聞中記者的道義評判立場》被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推薦參評當年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獎。
這篇論文是謝念近年新聞實踐的一個思考,要點有四:其一,新聞中記者的“道義評判立場”,決定新聞的力量,而這種“立場”,是由記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決定的;其二,“新聞權力”並不等於“新聞的力量”,更不等於“良知的力量”,從根本上說,新聞的力量、良知的力量來自事實力量的本身;其三,立足於“建設性”的“問題性報導”的力量大於側重於揭露性的“批評報導”的力量;其四,輿論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建立在記者的無知、偏見上的“道義評判立場”與真理具有相反的力量。
事實上,謝念的許多報導,正是在如此的思考指導下做出的。這些報導沒有作簡單的道德譴責及是非判斷,而是通過事實描述,對現象背後的客觀社會原因作解剖、分析,提供給讀者思考。他始終認為,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這樣做,也許會失卻一些“批判精神”的犀利,但無疑將能更逼近真實、逼近思想的深刻,更能促進問題的健康解決、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也更符合新聞的社會本性。
2006年3月至9月,謝念同志承擔了省外宣大型畫冊《多彩貴州游》的方案策劃及內容統籌工作。6月至8月間,又擔當了2006多彩貴州旅遊形象大使選拔大賽複賽至決賽階段的新聞統籌工作,並執筆撰寫大賽總結報告。兩項工作都得到較高評價,為塑造貴州新形象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