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灣深溝隱頭蟲(新種)是發現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甘溪鄉的早泥盆世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家灣深溝隱頭蟲(新種)
- 外文名:Gravlealymene xiejiawanensis Li sp. nov.
- 形成時代:早泥盆世
- 產地: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甘溪鄉
特徵描述,保存單位,
特徵描述
頭鞍向前收縮作切錐形,長度略短於頭鞍基部寬度。頭鞍側溝4對,頭鞍側葉亦4對。頭鞍側溝和頭鞍側葉由前往後漸強壯。前一對頭鞍側葉微弱,較小,作次方形凸起,與頭鞍前葉之間短而淺的橫溝分界;第二對頭鞍側葉較前一對略大,作次長方形至橢圓形,其前的頭鞍側溝(即第二對鞍溝)較前一對清楚並寬而長,並與前一對平行排列;第三對側葉較大,與頭鞍中部接觸面較寬,略作次圓球狀凸起,在其前部的第三對側溝較前二對側溝長而深,幾乎平伸;最末對(即第四對)側葉最大,作橢圓形後斜大瘤,其內部收縮,與背溝接觸面寬而大,在前部的第四對側溝最長而深,向里、外兩側變寬。在頭鞍中部,頭鞍側葉的內側有6對縱向排列的瘤,其中前4對的間隔(縱向)較近;有的標本外表層去掉之後瘤疣不夠顯著。背溝寬而深。頸環較寬而圓潤,兩端變窄;頸溝寬,較背溝淺。前邊緣狹而凸起,與頭鞍之間有一寬而深的前邊緣溝,其寬度略大於前邊緣的寬度(註:圖版66,圖2因其攝影時主光線的方向與其它標本不同,顯得前邊緣溝不寬)。固定頰狹,從背溝處隆起,寬度約有頭鞍寬度的1/4.5~1/5。眼葉的長度為頭鞍長度的1/3.5,位於中間兩對側葉之間的引長位置上。後側翼平凸,作次矩形,後邊緣溝甚寬,幾乎接近於後側翼的寬度。後邊緣狹而凸起,在頰角處略為變寬。面線前支從眼葉前端微向里收縮並印前緣;後支長,切於頰角至背溝的距離約和頭鞍基部寬度相等。胸部由12節組成。中軸凸起,前端寬度為胸部寬度的1/3,從第7~8個軸環節開始胸軸向後收縮;軸環橫溝較深,寬度均勻,兩側向前彎曲。肋部平凸,每肋節之間的肋溝較軸環橫溝寬得多,而間肋溝則細而淺,與肋溝平行。背溝深,寬度略窄於頭鞍兩側背溝的寬度。尾部次菱形。中軸向後收縮,末端平圓,高出於肋部之上,分8節;軸環橫溝較深,當表皮層剝去後軸環和肋節都狹,而軸環橫溝和肋溝顯得更寬而深(見圖版67,圖10尾部的左右兩肋部的差異)。肋葉分5節,由前往後變小,肋節的寬度大於軸環節的寬度,各肋節由里往外稍變寬並末端鈍圓。
保存單位
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