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子衡,名陶均,孔伯華養生醫館高級顧問,著名中醫內科專家,溫病專家,中醫肝病專家,國家級中醫專家。年逾九旬,從醫近70年,醫人無數,臨床經驗極為豐富。自幼聰穎過人,精讀中醫經典,師從四大名醫之一的汪逢春,多年侍診左右,盡得汪氏醫派真傳。1940年在汪逢春主辦的國醫講習所深造,受到名家指點。並於1941年手輯汪逢春的《泊廬醫案》,達到醫畫俱佳的地步。1933年入中國畫研究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陶均
- 別名:子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6年
- 逝世日期:2011年6月30日
個人介紹,人物經歷,退休前,退休後,作品,發表文章,榮譽,評價,清新淡泊,布衣郎中,別樣人生,玩攝影,迷繪畫,學中醫,謹治學,報國情,人生態度,闊達心境,清新淡泊,
個人介紹
姓名:謝子衡
性別:男學位:博士
職務:教授 中醫內科專家
從事專業:中醫學
科室: 北京鼓樓醫院中醫科
職稱: 主任醫師
擅長: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垂體瘤等各種垂體疾病,以及其它內分泌疾病腹腔鏡膽囊切除、纖維膽道鏡取石與疑難疾病的診治中醫內科、婦科、主治肝膽消化病疲勞綜合症,更年期的症候群、月經紊亂,肝硬化、肝腹水、B型肝炎、酒精肝、膽囊炎、膽結石等各種疑難肝膽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病、婦科病、各種疼痛病症、疲勞綜合症等各種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症。
人物經歷
退休前
19歲拜四大名醫之一汪逢春先生為師,深學中醫。25歲考取中醫師資格,並曾就讀於國醫講學所,解放後參加中醫進修學校取得由衛生部李德全部長頒發的中醫資格證書。
1935年2月,謝子衡在北京舉行婚禮。建國後,參加黃土崗聯合診所,任主任。
1952年倡導成立黃土崗聯合診所任中醫師並擔任聯合診所主任。
1954年調北京第七醫院。
1956年調北京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任中醫科主任,任中醫科主任,在北醫期間除了教學以外,還進行實踐醫學研究。先後發表了學術性論著《中醫治療急性闌尾炎》、《祖國醫學治療肝硬變的臨床觀察》。
1966年隨平安醫院支援西北外遷至甘肅,分配在酒泉鋼鐵公司職工醫院中醫科工作。
退休後
退休後,受聘於北京阜城門醫院。後又受聘於北京同仁堂本號專家特需門診及紫禁城國醫館、北京鼓樓中醫醫院。謝子衡先生還是位丹青高手,12歲拜宮廷畫師許崇勛為師學習山水畫技法,後入中國畫研究會,師從溥心畲、秦仲文、周肇祥並於吳鏡汀切磋畫技。與啟功、黃均、田世光學習於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他的很多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及天安門管理局收藏,香港著名收藏家石景宜先生特別收藏了他的作品。最終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作品
發表文章
先後發表了學術性論著《中醫治療急性闌尾炎》、《祖國醫學治療肝硬變的臨床觀察》。多次在《中華醫學》雜誌和《健康報》上發表文章,代表做有專著《肝硬變淺談》。輯錄的《泊廬醫案》。
榮譽
《雪霽》的照片還榮獲了“柯達”攝影大賽的一等獎,刊登在《柯達》雜誌上。
與啟功、黃均、田世光學習於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他的很多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及天安門管理局收藏,香港著名收藏家石景宜先生特別收藏了他的作品。
謝子衡輯錄的《泊廬醫案》,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書中介紹了汪逢春數案,為後輩學習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評價
清新淡泊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92歲的中醫專家謝子衡一直把唐寅的這首詩當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銘懸掛於書齋。這種“清心淡泊”,“避禍避辱”的思想成為謝子衡一生的追求,也是他長壽的秘方所在。斗轉星移,逝者如斯,近一個世紀的坎坷人生被謝子衡一言以蔽之:“發奮忘食,樂亦忘憂。”
布衣郎中
如今的謝子衡還保持每天半天的門診,一天十幾人的門診量,很難想像,一個九十歲的老人還保持著這樣的工作強度,但謝子衡卻以“看病成癮”解釋自己每天執著的工作,以“布衣郎中”自居。“他停不下來。”兒子謝浡告訴記者,從醫七十多年來,無論個人的身體狀況,父親幾乎沒有停止過為患者診病,患者的安危成了父親心底不變的記掛。
別樣人生
玩攝影
1916年謝子衡出生在北京前門輦兒胡同,因為是家裡的獨生子,家境殷實的謝子衡更是受到父母和三個姐姐的疼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而謝子衡的玩兒還真是玩兒出了層次,而且一玩兒就玩兒了一輩子。謝子衡從小就與攝影、文學、書法、繪畫等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練字、畫畫、讀書、拍照,他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了自己的愛好中,而在所有愛好的藝術門類中,他最鐘情於的就是攝影。
一次,張印泉讓他看一幅作品,照片中一個孤單的身影徘徊在風雪中,一片寂靜。“有沒有一首詩能形容此幅畫的意境?” 謝子衡靜靜地看著,脫口而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張印泉笑著對謝子衡說,“正是,正是,這正是攝影的境界。靜觀後,能在一張作品中體現出國畫的味道,表現出中國畫中寫意的神韻,呈現出的景致看後讓人頓感詩意盎然。”
正是張印泉的這番話,讓謝子衡真正體會到了攝影的真諦,謝子衡不僅鐘情於書畫山水作品,也在攝影方面造詣極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自成一派,領悟攝影藝術的真諦。
謝子衡的攝影作品無數次出現在畫展、學術交流活動中,給肅然莊嚴的場合帶去一份色彩、一份生機。在國內無數次展覽中,製作的幻燈片首尾呼應出他比較得意的山水風景作品,會場上絮絮而淡的議論聲總是剎那間在中國壯美山河、恢宏氣勢的震懾下嘎然而止。在人民大會堂收藏的作品展示中,也總有無數駐足過後的唏噓讚嘆……在經歷了玻璃底片,沖洗底片,膠捲後,如今的謝子衡還經常喜歡擺弄數位相機,奧林巴斯,佳能早已取代了當年的蔡私,謝子衡笑言:“我也要與時俱進嘛。”
迷繪畫
12歲時從工筆山水名家許榮勛先生學畫,當年其作品就被《順天日報》刊登,到17歲入中國畫研究會,與黃均,啟功,馬晉,王雪濤,白雪石,劉凌滄等先生為同窗好友,比起攝影,謝子衡的畫畫天賦早早就顯露出來。雖然他沒有把畫畫當成專業,但謝子衡畫畫方面的才能卻在他的作品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刻苦學習,精心作畫,不到20歲就在當時的中國畫研究會嶄露頭角。每逢周三他就和當時自己的同學在中山公園會聚在一起研究畫事,入畫會不久,他又拜秦仲文先生為師,專攻山水畫。由於他刻苦學習,精心作畫,每年都能得到老師的獎勵。儘管當時他年齡最小,當時的《藝林月刊》常常發表他的作品,並與田世光,孫雲生,肖董華等同受聘於北京古物陳列所繪畫館所畫。這讓謝子衡充滿了對畫畫的無限熱情,也逐漸奠定了他在畫壇的地位。
謝子衡的畫功受吳鏡汀的影響很大,他認為氣韻對於繪畫者非常重要,“畫匠”和畫家有著天壤之別。就是憑藉對畫畫的自身造詣和刻苦練習,謝子衡穩坐北京知名畫家之列,當年在京城龍寶齋等知名書齋里,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謝子衡的筆單,四尺就三百塊。
學中醫
19歲的謝子衡受“順者為效”的束縛,尊父命拜四大名醫之一的汪逢春為師學習中醫。起初他有些逆反,但真正深入進中醫經典中,卻發現其中有無限的樂趣。學徒三年就被汪逢春帶在身邊抄單子,臨症學習,在老師“熟讀王之和,不如臨症多。”的教導下,謝子衡潛心於用藥研究。
深得汪氏診病之精髓,使謝子衡不僅學習到了汪逢春治病診療上的中醫知識,更從醫德醫道上,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遇到醫治療效不明顯時,汪逢春都會積極想方設法扭轉病勢,一旦無望,也不發怨言,不找藉口推卸責任。他常教育學生,“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噓,等於自我報復,結果必將一敗塗地。”
謝子衡考取醫師資格證後,汪逢春卻仍不許他掛牌開業,和其他弟子一樣,把它留在自己身邊繼續現察,囑咐他遇有疑難多向別人請教,診治病人千萬不可粗心大意。讓謝子衡感觸深刻的還不止於此,在中醫學習的同時,大家經常一起討論病例。在西河沿行醫時,每月逢初一、十五則停診討論病例。而遇到疑難大症,有時也邀著名西醫劉士豪、方石珊、汪國楨一起討論研究,學生們恭聽記錄。平時會診汪逢春常請林巧稚、田鳳鸞,皮科會診請趙炳南,他常說不能“抱殘守缺,孤陋寡聞。”
在汪逢春身邊,謝子衡學到了新事物的同時還開闊了眼界,到西鶴年堂看標本、實習製藥過程;到窯台去看鋸鹿茸,到天壇復泰參茸莊去看制茸。汪逢春常對學生說,“自古醫藥不分,醫生必明藥物製法,這樣才能心中有數。什麼叫酒炒當歸、吳萸制黃連,前胡為何用麻黃水炙等,明乎此,臨證時才能得心應手。”謝子衡從學徒一直到汪逢春過世,一直都在身邊,心中牢記老師對他的囑託,“多積德,多讀書,多吃虧,亦多為貴;寡言語,寡嗜好,欲寡未能。”
謹治學
謝子衡也以治療肝膽消化病為所長。如其弟子們所言:“蓋吾師於諸雜病,經驗宏富,方案多有奇效。”,他認為脾胃乃氣血化生之源,五臟之精氣皆賴脾胃運化、轉輸,皆需脾胃化生後天水谷精微的補充,若脾胃化源乏竭則災害至矣。
謝子衡繼承汪逢春先生於時令病、胃腸病審其虛實寒熱,辨證細膩,立法嚴謹,組方靈活,用藥輕靈的宗旨。常用淡附片、淡吳萸、淡乾薑、紫油肉桂以溫中,黨參、薏米,炙甘草、連皮苓、紅棗、秫米、陳廩米,建蓮肉等以補益脾氣、脾陰,焦蒼朮、川厚朴以燥濕健脾,木香、枳殼、新會皮、香櫞皮,玫瑰花、鮮藿佩芳香化濁以疏肝理氣和胃,砂仁,蔻仁以醒脾開胃,生熟谷麥芽、棗兒檳榔、范志曲、雞內金等化滯和中,還常常喜用成藥如加味保和丸、枳術丸、越鞠丸、香砂養胃丸等入湯劑同煎,以加強療效。
謝子衡對中醫造詣頗深,對肝硬化病從中西醫兩個方面探討,他認為肝臟與其他組織器官不同,有著比較強的代償功能,而且在組織上有較大的再生能力,由於這些特點使肝臟病變在前期無明顯症狀,等到肝實質受損時即已進入了晚期,肝硬化就是由慢性肝炎轉變成的。中醫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理論。
謝子衡認為,治療肝硬化必須健脾入手,他採用了健脾益氣,“補肝化堅”的方法治療肝硬化,用藥使肝臟變軟。不僅如此,他對肝硬化腹水也有很好療效。
報國情
謝子衡一直保持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時刻關注祖國的發展。在那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懷有一顆愛國愛民之心的謝子衡經常義捐義賣自己的畫作,賑濟災民窮人。解放以後,積極參加書畫界的各項社會活動,他曾被聘為“長城圖”百米長卷的顧問。他走遍祖國大好河山,多次上祁連、登華山,走長白,謝子衡那具有風骨,雄秀相融的畫作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著名花鳥寫意畫家王雪濤先生從國外訪問歸來,找到謝子衡說,南張(大千)北溥(心畲)都在國外,他建議名畫家聯名寫信勸張,二老回國,謝子衡也覺得此舉有意義,就聯名寫信給張溥二人。但令人沒有預料到的是,這樣的愛國行動竟成為了他們的罪名,王雪濤和都被劃為“右派分子”。突然間受到了政治上的打擊,使謝子衡憤而棄筆,不再問畫。
十年浩劫中,他又被派往大西北的甘肅嘉峪關,在酒泉職工醫院中醫科工作,直到粉碎“四人幫”後才獲得平反回到北京。那段日子對謝子衡來說是一斷最難忘的時光,“人一下子變得開闊和豁達了許多。”
中國申辦第十一屆亞運會成功後,謝子衡非常高興,他決定辦個畫展資助這次盛會,他把這個想法向亞運會文展部作了匯報,立即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很快就付諸實施,同時他還捐贈了1幅近4尺長的山水畫,以表達他的拳拳愛國之心。他還特別作了一首詩“醫畫同成就,愛國一片真,念念從零始,啟迪後輩人。”
人生態度
闊達心境
我國著名中醫名家謝子衡,今年九十多歲,但依然滿面紅光、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談吐自如。很多人請謝老先生談一下養生秘訣。而每次他都說沒什麼秘訣。2009年10月份,中央電視台特為他做了一次專訪。他開始還是那句話:“我沒什麼秘訣。”而後一句話是:我的人生觀就如同“大雁過河”。意思是,生活中遇事就像大雁過河一樣,過河的時候,河裡有大雁的影子,大雁飛過去了,河裡的影子就沒了。換句話說:事來而人始見,事去而心遂空。這也充分表現了一代名醫的大智。
另外,還有個寓意,“大雁過河”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悟得深,看得遠。這也讓人讓人聯想到,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清心淡泊,隨遇而安”。如今,人們對古人修身養性的事,知道得並不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掛符,走到哪裡都可以見到。不少人以此書掛於廳堂,但很多人只是將古訓名言成為一種裝飾。古往今來,中國人對於“淡”,可謂是情有獨鐘,別有厚愛。“淡泊以明志”,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見天真”,則又是藝術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們的美食之談;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則又是謙謙君子們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燦爛之極歸於平淡”,東坡居士在給其侄兒的信中,曾將此闡釋得十分透徹:“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色彩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其實,人生中的“淡”亦是與之相通的。在痛飲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後,自然就體悟到了“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稀處,識心體之本然”。
清新淡泊
走進謝子衡老先生的書齋,迎面是唐寅的一首詩:“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這是謝老先生的座右銘,也正是這種“清心淡泊”的處世理念,成為謝子衡“業精於勤,樂亦忘憂”的人生追求,也是他長壽的根本所在。
傳統養生學常講:健身貴在度,養生貴在悟。換言之,健身需把握“適度”,養生應修煉“感悟”。老子講,自可“無為”,自可“悟空”。“無為”是定力,“悟空”為淨心。沒有神智定力,就不能主導淨心。“悟”的表現則為虛實兼顧。虛是心要空虛,排雜念、靜心氣、勿焦躁,實為心要專注、拚鬥志、求真誠、循漸進。以達養生的最高境界。
佛家有“六根清淨”之說,“耳不聽惡,心不想惡,眼不觀惡,鼻不聞惡,舌不嘗惡,意不念惡。”能做到這六條,首先就要排除感官誘惑。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裡,要做到“清新淡泊”實不容易。所以,加強淨心意念修養,建立高尚精神境界,深刻認知“大雁過河”的哲理,避開欲望和貪婪,是生命獲得自然延伸,長壽百年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