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謝壩建制較早,後幾經變更,1931年屬
正安縣第六區駐地(第六區包括重開鄉、柳發鄉、榮升鄉、
水源鄉、安全鄉、
永寧鄉、懷橘鄉、鷹巢鄉8個鄉),1936年併入第四區,稱謝壩聯保(第四區共6個聯保:土坪、落梘台、牛渡河、市坪、謝壩、古城),1942年撤銷聯保建制,改為鄉鎮稱謝壩鄉,1956年全縣共設9個區,其中第五區駐謝壩,轄謝壩鄉、市坪鄉,1953年又將謝壩鄉調整為謝壩、馬南、中心、上官4個小鄉,1955年第5區改稱謝壩區,1956年合併小鄉時,將謝壩、馬南、中心、上官四個小鄉合併為馬南、中心、上官鄉,1958年撤區並社將謝壩區併入流渡人民公社,1962年改為流渡區謝壩人民公社(流渡區共有流渡、和坪、林觀、市坪、謝壩、河渡6個公社),1963年又將謝壩人民公社調整為上關、中心、馬南人民公社,1965年中心公社更名為謝壩公社,1978年裁上關併入謝壩,1980年恢復上關建制,劃出魚泉、沿河、紅光、京東、陽光5個大隊組成,1981年恢復謝壩區建制,轄謝壩、上關、馬南、市坪、河渡5個公社,區公所駐謝壩,1984年改公社為人民政府,1987年撤銷謝壩鄉。設定謝壩仡佬族苗族鄉,鄉政府駐地西仁街上,1992年10月撤銷謝壩區,將原上關鄉、馬南鄉、謝壩仡佬族苗族鄉合併建立謝壩仡佬苗族鄉,鄉人民政府駐地東禮村閣上組,全鄉共轄3個管理區、16個村123個組,2003年8月在撤區並村中,撤銷3個管理區,將原16個村123個組合併為6個村39個組,6個村是謝壩、東禮、上關、魚泉、馬南、環山。
自然資源
由於區域位置特殊,交通便利,水質特異、森林覆蓋面廣,地形地貌特殊,氣候溫和,未受任何現代化工業發展的污染,是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的沃土,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鄉上下將在為實現謝壩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目標指引下,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創新的工作方法,踏實的工作作風,優良的服務態度,通過5—10年的努力,把謝壩鄉建設成為四縣七鄉鎮的農資集散中心、民族文化旅遊中心和特色經濟發展中心,全力推動謝壩經濟科學發展,率先發展、跨越發展,謝壩全體人民真誠歡迎和邀請外來客商前來觀光旅遊和投資開發!
人口狀況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2285
|
男
| 6382
|
女
| 5903
|
家庭戶戶數
| 338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2275
|
家庭戶男
| 6374
|
家庭戶女
| 5901
|
0-14歲(總)
| 4005
|
0-14歲男
| 2113
|
0-14歲女
| 1892
|
15-64歲(總)
| 7611
|
15-64歲男
| 3915
|
15-64歲女
| 3696
|
65歲及以上(總)
| 669
|
65歲及以上男
| 354
|
65歲及以上女
| 31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2209
|
行政轄區
謝壩鄉下轄村:東禮村、西仁村、林豐村、青水村、大坪村、紅光村、聯合村、魚泉村、陽光村、京東村、環山村、茶坪村、金花村、馬南村、天鵝村、雙河村。
中國小校
正安縣謝壩鄉上觀完全國小
正安縣謝壩鄉完全國小
正安縣謝壩鄉民族中學
正安縣謝壩鄉清水國小
正安縣謝壩鄉跳洞國小
正安縣謝壩鄉金東村國小
正安縣謝壩鄉金花村國小
正安縣謝壩鄉馬蘭完全國小
經濟建設
謝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洋玉、紅薯、烤菸。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農業技術得到普遍推廣,農業生產生活設施不斷完善。一是加強了以坡改梯、恢復水毀、帶狀整地、小水窖等為代表的農田基本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累計完成農田基本建設5000畝,小水窖21口;二是以京東水堰、茶林溝水堰、麻窩水堰、大坪水堰、沿河大堰等為代表的水利工程,使全鄉有效灌溉面積達到80 %,溝堰里程達60公里,特別是投資80萬元的沿河大堰工程使壩區河西3000畝良田成為旱澇保收的水澆地。三是農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1999年西仁村一次性建設了100口沼氣池,保護了生態環境,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解決了河東河西持續30年的山林糾紛,消除了兩岸民眾一觸即發的械鬥隱患。現使用沼氣池的農戶已有525戶,飲用安全衛生水2400戶;四是按照“穩增糧油、發展生豬、強攻烤菸”的指導思想,狠抓科技興農、良種良法、農業“五突破”適用技術的推廣,使糧食得到快速增產。到2004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266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327元,糧食總產量達8274.7噸,比1995年的4419噸增長87 %,人均糧食收入570公斤,比1987年建立少數民族鄉時的260公斤增長119 %。其他農產品油菜籽、馬鈴薯、小麥、雜糧、烤菸、蠶繭、畜牧等也得到較大發展,其中畜牧業大牲畜存欄4435頭、出欄812頭、生豬存欄14315頭、出欄7746頭、羊存欄1285隻、出欄548隻、家禽存欄41274隻、出欄26078隻。烤菸生產在2002年獲得全縣一等獎,歷史最高年份1997年收購級內菸葉達882噸,2004年獲得申湄集團菸葉生產基地稱號。1997獲得全縣蠶桑生產一等獎,收購蠶繭90擔。中藥材種類繁多,有黨參、杜仲、黃柏、厚朴、柴胡、金銀花、天麻、生漆、五倍子等,特別是環山村上半山最適宜金銀花、天麻等中藥材的生長,正安職中在掛幫該村時,已幫助該村制定了中藥材發展規劃。2004年主要中藥材產量有黨參0.8噸、杜仲1.5噸、金銀花0.8噸、天麻0.5噸、生漆0.2噸、五倍子1.3噸。還有當地土特產也很別具特色,如謝壩大蒜、謝壩辣椒醬、謝壩豆腐果、謝壩馬鈴薯等。
林業工作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達36 %,居全縣之首。行走鄉間,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景色迷人,身臨其境,回歸自然。全縣植樹造林6400畝,鞏固封山育林2500畝,實施退耕還林還草9450畝,大大促進了林業的發展,形成了東禮大坪等6000畝連片林海,使當地生態環境得改善,有的經濟林成為民眾的重要經濟來源,綠色銀行呈現出來,2004年生產的主要林產品有白果9噸、棕片0.8噸、核桃1噸、板栗0.6、花椒0.5噸、木材550方。
鄉鎮企業得到全面發展,1989年和1996年在謝壩河環山轉角塘和丁家塘分別建成跳洞電站和丁家塘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60千瓦,年發電量80萬千瓦,在農網改造前承擔了全鄉14個村的供電任務,多餘電量還輸送到毗鄰的鳳崗縣永安鎮水合子村,現全鄉用電戶有3485戶;礦產資源以頁岩、粘土最為豐富,現開辦有石場3家,已經取締的土窖燒制磚瓦曾經是當地的主要建築材料,目前初步探明在環山村南京坳有鉛鋅儲礦;1998年東禮村以謝壩優質馬鈴薯為原料建成澱粉加工廠1間;商品零售、飲食服務、運輸、旅社、打米加工等均有較大發展,個體工商戶已達80多家。
社會事業
全鄉文教、科技、衛生、廣播電視、郵電通信發展迅速,現有中學1所、完小7所,在校學生2800人,教職工146人,其中中級職稱24人,2004年實現了兩基目標,絕大多數教學樓都得到了重建,總投入達400萬元;鄉衛生院1所,病床3間,私人診所2間,村村有衛生室,衛生人員20餘人;有涉農科技人員21人,其中中級職稱4人,已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鄉土人才培訓,培訓人員達1500人,建有畜牧養殖協會、種植協會等各種協會,科技推廣套用普及,以水稻旱育稀植、脫毒馬鈴署高產技術等最為明顯;集鎮附近於1997年7月開通了有線閉路電視,2004年4月接通了縣城的有線閉路網路,有線電視用戶達到450戶。地面衛星電視接收站遍及全鄉,有320多個;郵政電信網路覆蓋全鄉,有郵政支局1個,1997年開通了程控電話,2000年開通行動電話,2003年開通聯通電話,2005年開通小靈通電話,固定電話用戶已達430戶。
開發農業亦有一定發展,先後利用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建成紅光茶場,有面積1000畝,已出產紅光綠茶等產品,有紅光藥場,雙河板栗基地,西仁林豐東禮乾鮮果基地,上升台種草養畜場等。2004年全鄉茶葉產量150噸。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999年創辦1000畝辣椒基地,2003年創辦二坡反季節蔬菜基地等。
公路建設突飛猛進。特別是近年來,搶抓機遇,主動對接西部大開發,積極爭取少數民族發展基金、通村公路工程、整村扶貧工程、村級公路工程等項目,修建了謝壩-大坪、金花,謝壩-永安、滴水井-京東、上關-重石茶元、上關-茶場的公路,還有組級公路如金塘坪、龍坑子、二坡、毛坪、牛滾盪、豐香坡、下坪、雙河等,使原來僅有1條1959年修建的湄汶公路發展到覆蓋全鄉6個村39個組,公路里程達80多公里,通行能力不斷提高,公路網路呈現雛形,今年對過境該鄉的湄汶公路進行油路改造,使謝壩交通狀況得到大為改觀,區位優勢得到增強,瓶井制約有效緩解。
謝壩歷史源遠流長,古蹟景點無數,曾經是土匪猖獗,舊軍閥敗寇流落之地,他們長期壓迫百姓,搶劫民財,收刮民膏,置田地,建毫宅,修祠堂。解放後,將其財產田土收歸人民所有,其房產有的改為學校,倉庫,有的改為村公所區鄉人民政府辦公之地,如青水完小、東禮村辦公樓、就是在原有祠堂將其拆除重建而成。據粗約統計,現留存的有馬子窩、中壩、王家寨、八村、大田壩、魚克村等處。除八村現為糧庫得以管護外,其餘各處曾經得到地方人士義務管護,但因無長期管護機構,已日漸凋零破落,殘存的已難經風雨。這些祠堂都已存在上100年,作為古蹟或歷史記載,有其保護的價值。除祠堂古蹟外,自然景觀也是星羅棋布,有二坡上千畝草場、東禮林豐環山6000畝連片林海。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樹點綴全鄉,突出的有八村白果群、楊家寨白果群,全鄉上百年的就有16株。神奇美麗的謝壩河穿越全境,緊連全鄉6個村,該河從環山村金花陽花園出境,下游稱洪渡河,流經鳳崗、務川、沿河等縣,在沿河縣一個叫洪渡的地方匯入烏江。河水常年冰涼清澈,沿線無數泉子相連,從上關源頭的魚泉子、娃水洞,至下有陽花溪、黑頓溝、六股塘、八村、狗洞、麻王洞、馬子窩、吳家灣、巴壁井、水巴岩、新橋、跳洞等150多處,因水溫常年不超過15℃,出產娃娃魚(又名大鯢)、岡鰍而享譽盛名,是貴州省內出產此種魚類僅有的幾條河流之一,當地政府每年都要發布封河令,在沿河兩岸封山育林,植樹造林,計畫還在上游各洪水溝修築攔石壩、攔沙壩等加以保護。在距集鎮南面7公里,有一個叫馬南遷的景點,相傳古時是謝壩南出的重要通道,那時因不通公路,人們以馬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騎馬至此,要經過一段岩洞,因洞內不高,馬夫牽馬不能過,騎馬之人須下馬方能過去,故曰“馬南遷(難牽)”。岩洞口之上生長古樹一棵,年代久遠,造型獨特,分叉99枝,粗壯勻稱,各枝相擁而上,遠眺形似一朵蘑菇,行人至此,無不駐足觀看,連稱神奇。還有馬南公路旁的涼風洞,其洞內之風冬暖夏涼。
謝壩曾經有連線兩岸人民來往的風雨橋,一座位於現在的謝壩橋,於上世紀60年代因修建現在的公路石拱橋而拆除,另一座位於新橋,也因馬南公路的修建以及洪水的衝擊毀壞不存。
謝壩地型似一首小船,兩邊是高山,中間是平壩。民居依山而建,民族以族姓而聚居,地名以姓氏而冠,如王家寨、王家灣、楊家寨、劉家院子、熊家灣、蒙家灣等,其寨中居民故姓王、楊、劉、熊、蒙等為主體。但壩區居住最多的為謝姓人,也是自然村寨,如馬子窩、大田壩、中壩、觀音塘、風洞岩等,傳說謝壩一名因壩區居住的謝姓多而得來,全鄉謝姓人口有3401人,接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個寨子都有一棟代表本族的祠堂,寨中房屋建造要求嚴格,所有正房靠山相同,志向一致,都是背靠大山,志向朝前方。每棟房屋都為四列三間,中間是堂屋,兩邊是住房,除堂屋外,兩邊住房不得設計有朝前開的大門,住房設有臥室和客廳,客廳內在離地面1尺許鋪一層木板,整棟房屋都用木材建成,木柱、木樓、木板、木牆、木門、木窗、木椅、木凳、木家具等,無不以木而制,因木而成。這種房屋特點冬暖夏涼。大富人家在正房的兩邊還建有廂房,廂房分兩層,樓上用作廚房、客房,樓下用作畜舍,正房與廂房成直角,每棟房屋一般居住著兩家同胞兄弟。謝壩的飲食別具特色,少數民族風味濃厚,一種主料可衍生加工成系列品種,如甜酒可製成油炒甜酒、油渣炒甜酒、雞蛋炒甜酒、瘦肉炒甜酒、甜酒湯元、甜酒糍粑等,再比如茶葉,有油茶、茶稀飯、茶麵條等。工藝特別,回味無窮,有待開發。
集鎮建設快速發展,集鎮功能日臻完善,1997年實施了2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1998年實施了鄉直機關和街道住戶人飲工程,基本實現了三通一平,街上安裝了路燈,建立了環境衛生管理站,每天一次清掃垃圾,街道隨時保持清潔衛生,正在實施的東禮農貿市場和移民搬遷工程預計年內投入使用,農村孤寡老人於2005年6月已住進了敬老院。計生服務綜合樓、村建辦公樓、財政綜合樓、安居工程、畜牧農技大樓、衛生院綜合樓等主要房屋建築聳立在街道兩旁,使2公里的街道建築橉次節毗,煥然一新,緊連街道的集休閒娛樂防洪為一體的謝壩河及其治理工程更增添了無限風景。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回響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謝壩人民在取得輝煌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息,仍保持飽滿的熱情,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對謝壩的今後正在勾列出一幅美麗的藍圖。依照全縣“三大攻堅戰”和全市“三化一強”的總體規劃和部署,擬定了“重點抓烤菸、強勢攻畜牧、合力搞建設、推進整村扶貧工程,加大四在農家創建力度,鞏固兩基成果”的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首先在農業發展上,重點抓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建設,按照“山上養牛羊、壩上養生豬、水中養魚”的發展思路加強畜牧業建設,著力創辦東禮、紅光、西仁養殖小區建設和扶持養殖大戶,實施“四個一”農業產業化工程;其次,在公路交通建設上,以打通公路,改變謝壩區位優勢為出發點,抓好出境公路建設,提高通行能力;第三,以保護文物,開發景點,打好民族鄉品牌為載體,發展第三產業,向民族宗教部門申報項目,爭取資金,加強祠堂修繕保護,搞好仡佬族苗族民居民俗旅遊文化開發。加強謝壩河上游生態治理,保護謝壩河,申報建立謝壩河娃娃魚(大鯢)自然 保護區,支持娃娃魚人工飼養項目,加快跳洞、丁家塘水上遊樂垂釣開發;第四,按照路市分離保暢通,沿河兩岸建新街的未來城鎮建設構想,在鳴鳳橋、謝壩橋之間再建一座橋,結合省城鄉勘測設計院對該鄉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將行政辦公區搬遷到河西,實現路市分離(河東為城鎮過境路、河西為集市辦公),沿河兩岸建新街,拉動河西新街建設,河東河西三橋相連,擴大集鎮面積兩倍以上,增強城鎮輻射功能,力爭把謝壩建成正安東南邊陲四縣結合部的一個新型重鎮,為撤小鄉建大鎮奠定基礎,到那時一座依山傍水、綠樹成蔭、四通八達、美麗繁榮的少數民族新興城鎮,必將展現在黔東北大婁山南麓邊緣的謝壩河畔。
旅遊資源
涼風洞:地處謝永公路(謝壩至永安2千米處)邊,冬暖夏涼,洞內千奇百怪,分水洞和旱洞兩個洞,洞長略8千米,夏季洞內氣溫10—20℃,冬季氣溫20—28℃,是避暑越冬的好去處,同時可供觀光、休閒,具有可開發價值。
娃水洞:地處謝壩至正安公路旁,距謝壩鄉政府4公里,“娃水洞”自古以來是謝壩人傑地靈的象徵,謝壩人因有“娃水洞”而引以自豪。洞內常有大鯢(娃娃魚)出沒,常年泉水不渾濁,出水量恆定,洞內地形複雜,洞內無考證,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老虎洞:地處謝壩鄉魚泉村駱子坎組,洞內冬暖夏涼,鐘乳石千姿百態,無人為破壞,離正謝公路200米旁,距謝壩鄉政府4.5公里,洞深無考證,洞口高約2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旅遊觀光勝地,開發價值極高。
吳家灣溶洞:位於距謝壩鄉政府兩公里處。洞長一公里,洞內分上下兩層,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等景致奇觀,洞口處下有暗河,出紅色魚兒、有時出娃娃魚。
謝壩河:屬洪渡河的上游,發源於境內滴水井沿河壩,集東西兩面山地大小42條溪流之水穿越鄉境,在與鳳崗縣交界的廂溝處轉東出境後稱洪渡河。境內長16.8公里,集雨面積200.23平方公里。河岸兩旁多處有泉水湧出,構成豐富的河水水源,泉水“四季水溫均在18—20度之間,冬不降溫,夏季清涼,形成大鯢等魚類生存繁衍的基本要素。源頭海拔1170米,出境海拔840米,天然落差330米,河床比降19.6‰,水力理論蘊藏量3343千瓦,可開發量1600千瓦。上中遊河段地勢平坦,居住人口密集,兩岸耕地集中,為全鄉的產糧大壩,亦是仡佬族集居地。
馬南遷溶洞:在距集鎮南面7公里,有一個叫馬南遷的景點,相傳古時是謝壩南出的重要通道,那時因不通公路人們以馬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騎馬至此,要經過一段岩洞,因洞內不高,馬夫牽馬不能過,騎馬之人須下馬方能過去,故曰“馬南遷(難牽)”。岩洞口之上生長古樹一棵,年代久遠,造型獨特,分叉99枝,粗壯勻稱,各枝相擁而上,遠眺形似一朵蘑菇,行人至此,無不駐足觀看,連稱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