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中

謝光中

謝光中,(1941年1月5日——2016年8月19日)1999年為中國科學院候補院士、2001年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雲南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第一批首席研究員,雲南大學理論物理博士生導師,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天文學家。1966年畢業於雲南大學。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引力與相對論天體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天體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16年8月19日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雲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特聘教授謝光中,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8月19日8時30分在昆明逝世,享年7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光中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省永興縣人
  • 出生日期:1941年1月5日生
  • 逝世日期:2016年8月19日 
  • 畢業院校:雲南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學術成果,研究方向,獲獎情況,承擔項目,科研成就,代表作,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1966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
1977-1979年在中國科技大學完成了研究生課程,並完成了《兩類中子星的轉變》及《宇宙學中的真空不穩定性》等重要論文,論文得到了義大利著名教授魯菲尼(Ruffini)的好評,
1983-1984年應Ruffini教授的邀請在羅馬大學紅外天文研究室做博士後。
1979-1984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引力與相對論天體物理學會,理事
1984-1989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副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1989-1990 羅馬大學;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訪問教授
1988-1991 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992-1993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國家攀登計畫
1992-1995 中國天文學會高能天體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博士導師。
1993-1994 德國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4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8年被首批入選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
2001年被聘為雲南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導師。

學術成果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文集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148篇,有30篇是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 APJ等雜誌上,論文引用情況如下:SCI引用760餘篇次,其中他人引用360餘篇次。六次獲中科院及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他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中心含大質量黑洞是BL天體的共性。利用噴流理論,證明了BL天體也遵守哈勃律,從而解決了國際權威伯比奇1987年提出的重大難題。在國際上首創上了 B11AC天體, FRI/FR K( G)射電星系的統一模型,這一理論已被美國天文學家的觀測所證實,.處國際領先水平。在觀測上發現28個大質量黑洞(106~109M.)的候選體並被 Burbidge載人國際著名的類星體總表,在國際上居首位;此外,還新發現18個活動星系核(20個蝎虎 B1天體,8個類星體),先後被德國、義大利、日本聘任為客座教授,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博士導師,199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年專家。
2001年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1999年為中國科學院候補院士

研究方向

星系及宇宙學、相對論天體物理、高能天體物理。
已培養出博士後1人、博士9人、碩士7人。現有在讀博士6人、碩士2人。已培養出的博士中已有7人分別擔任各大學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科委主任等職。此外,學生中一名獲傑出青年基金、一人獲百人計畫、一人獲德國洪堡獎學金。
2000年作為雲南理論物理學科的首席科學家,以省院合作為基礎,聯合雲南大學張力教授、彭守禮教授、梅冬成教授申請到理論物理博士點一個(點設在雲大物理系),這是西南地區唯一的理論物理博士點,為雲南省的學位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獲獎情況

六次獲中科院及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具體情況如下:
(1)2002年獲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第一獲獎人)。
(2) l 999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第一獲獎人);
(3)l992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一項(第一獲獎人);
(4)l989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一項(第一獲獎人);
(5)l989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主要成員);
(6)l979年獲雲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三等獎一項(第一獲獎人)。

承擔項目

⑴ 1997-200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點一項;
⑵ 1993-1997年承擔國家八五天文攀登計畫天文項目專家組專家;
⑶ 1998-2001,承擔國家九五天文攀登計畫專家組專家;
⑷ 1999-2001,承擔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活動星系核的觀測與研究”的項目負責人,首席研究員。

科研成就

1994-1995,BL天體中存在相對論正負電子對噴流的證據,主持
1978-1982,兩類中子星之間的轉變(得到中子星的質量上,主持
1987-1989, BL天體的準周期光變和吸積盤的S-型理,主持
1990-1993,BL天體的多波段觀測及快速光變的探測,主持
⑴ 在被李政道教授列為現代物理的四朵烏雲之一的活動星系核(AGN)觀測研究方面,謝提出一個新模型。這個模型的創新點是:AGN中心除了有一個大質量黑洞外,黑洞吸積盤外層還有一塵埃環。理論預言與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十分吻合。論文被美國天文學會主席Trimble的年評中大段介紹並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和好評,並被國家科技部評為1998中國基礎研究的十大重要進展。
⑵ 發現GeV Gamma活動星系核中都有巨型黑洞存在,用Kerr黑洞的理論所估計的黑洞質量與國際同行用動力學的辦法所測得的結果完全吻合,得到國際同行專家的廣泛套用和好評,並受到了美國Trimble教授連續三年(1999、2000、2001)年評的大段介紹和好評。
⑶ 在國際上首次用交食的周期光變發現類星體PKS 1510-089中心有巨型雙黑洞,這一發現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和好評。美國Trimble 教授在其2003年的年評(2003, PASP, 115,514)中大段介紹和引用了謝等人的這一發現。此外,德國馬普Komossa也在國際引力波源會議的特邀評論文章中大段引用了謝的這一發現的有關兩篇論文。令人高興的是,最近,謝等人又利用Chandra X-射線問性發現了類星體PKS 1510-089有一個X-射線噴流,這也是PKS 1510-089中心具有巨型黑洞存在的重要證據。更令人歡欣鼓舞的是,謝等人還利用我國的2.16望遠鏡發現PKS 1510-089 的Hβ發射線有雙角狀輪廓,進一步證實這個類星體中心有雙黑洞存在。這一重大發現被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評為《2003年度十大天文進展》之一,獲獎金2萬元。
⑷ 發現AGN Mrk 421的TeV Gamma輻射的變化與光學波段的光變曲線十分一致,光變時標都僅為30分鐘,表明其中心有一大質量黑洞,從而解決了TeV Gamma來自哪兒這一重大難題。論文受到Trimble教授1999年評大段介紹和好評,得到國際同行專家的高度重視和好評。
⑸ 用黑洞的質量、吸積率、和Kerr黑洞的轉動參量等三個參量找到了類星體從BL Lac天體到射電星系的演化規律,建立了類似恆星赫-羅圖的星系演化圖。
⑹ 1993年謝推翻了國際著名的UPS模型,提出一個新的統一模型。這個模型的創新點是BL Lac天體的母體不僅要包括FRI,而且還必須包括FRII(G)射電星系,理論預言與英國著名天文學家Owen的觀測一致(Owen, 1996,AJ)。
⑺ 通過國際合作,用X衛星及射電甚大陣觀測篩選及國產2.16米望遠鏡光譜觀測發現11個珍貴的新蝎虎BL天體,占當時發現總數的百分之五,使我國的發現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⑻ 在國際上首次用噴流理論,證明了蝎虎BL天體也遵循哈勃律,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解決了國際權威威伯比奇1987年提出的重大難題,被國際公認為國際三大著名的噴流模型之一。

代表作

⑴ Photometric of Three Gamma-ray-loud and Implications for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2002, MNRAS, 334, 559(被美國著名天文學家Trimble 2003年年評大段引用和好評,2003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Komossa在國際引力波源會議的特邀評論文章大段引用,被評為2003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⑵ Opticcal Monitoring Sample of The GeV Gamma-ray-loud Blazars.1999, ApJ, 522, 846(被Trimble 2000年年評大段引用,他人引用已超過8篇以上)。
⑶ The Relation Between Gamma-ray and Near-Infrared Radiation in Gamma-ray-loud Blazars. 1997, ApJ, 477, 114(被Trimble 1998年年評大段引用,他人引用超過6篇以上,被評為1998年中國基礎研究的十大進展)。

主要論著

Blazar天體的紅外偏振和變化研究,《天文學報》2006年 第2期
γ噪Blazar天體短時標光變的寄主星系影響,《雲南天文台台刊》2002年 第2期
γ噪Blazar天體的γ射線和近紅外光輻射研究,《物理學報》2001年 第2期
BL Lac天體Mark421中心黑洞質量的研究,《物理學報》2000年 第2期
γ射線噪Blazar天體中塵埃的作用,《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 第3期
BL Lac天體處於高態與低態時的短時標光變的差異及機制研究,《天體物理學報》1999年 第3期
BLAZARS天體研究新進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 第2期
類星體3C345的光變周期特性研究,《天文學報》1998年 第3期
BL Lac天體某些性質研究的新進展, 《雲南天文台台刊》1998年 第3期
Zeeman效應中光偏振的實驗研究,《大學物理》1998年 第2期
用分光儀精確測定薄透鏡的焦距,《物理通報》1998年 第3期
新發現的6個X選類星體和1個Seyfert星系, 《天體物理學報》1997年 第4期
對相對論束模型的一種分類及相應的統計檢驗方法,《天體物理學報》1997年 第1期
5個新發現的X選BL Lac天體,《天體物理學報》1997年 第3期
淺析東鄉畜牧興縣的發展思路與對策,《撫州科技》1996年 第2期
視超光速運動與加速模型,《天體物理學報》1996年 第4期
新發現7個X選BLLac天體和1個類星體,《天體物理學報》1996年 第3期
BL Lac天體和FR—I射電星系的統一模型(I),《天文學進展》1996年 第1期
估算有中子星作伴星的黑洞質量,《雲南天文台台刊》1995年 第2期
非零宇宙常數Global Monopole的引力場,《雲南天文台台刊》1995年 第2期
BL Lac天體研究進展,《天文學進展》1995年 第3期
X選BL Lac天體的某些性質,《天體物理學報》1995年 第1期
活動星系統中相對論電束的物理效應,《天體物理學報》1994年 第3期
BL Lac型天體的多波段光度相關性及噴流模型,《天體物理學報》1992年 第4期
星系團內物理過程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影響,《天體物理學報》1992年 第3期
幾個BLLac天體的質量及輻射區域的確定,《天體物理學報》1989年 第4期
紅外背景輻射,《天文學進展》1989年 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