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謝佐,男,中共黨員,漢族,青海省
樂都縣人,1941年12月出生, 1965年參加工作,教授,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長期從事藏學研究及地方志研究工作,先後獨立翻譯完成藏族古典醫學名著《四部醫典》,參與完成《水滸全傳》漢譯藏文,主編10餘部專著和社會讀物,在第一屆至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獎評選中榮獲二等獎3次,三等獎3次,榮獲首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歷任省委黨校副校長,省社科院副院長,省地方志總編,青海省人民政府參事。
2015年10月29日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邀請省政府參事謝佐教授,為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做了以“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謝教授雖已有74歲高齡,但他的演講精彩紛呈,幽默風趣,引經據典,充滿激情。他以樂都柳灣彩陶文化淵源及其歷史意義作為切入點,娓娓道來。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儒釋道三合為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謝教授以自己一生中諸多見聞為例,向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師生闡述了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以發揚廣大,進而與時代精神相合拍,號召全院師生為創建民族團結的典範學校而奮鬥。最後,謝教授從建設家鄉青海這一角度出發,來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踐行到實踐活動中去的具體含義。
人物軼事
隋唐敦煌經卷的面世1982年秋,—位神志清癯的老先生到謝佐在樂都的家中,自我介紹說他叫候國柱,樂都人,是專程慕名拜訪,有要事相商。說話之間,他將一個布包小心地打開,原來是一幅手寫經書長卷。一派古色古香的神韻,那一筆蒼涼勁秀的書法,立即震撼著謝佐的心靈。“這可不是件尋常之物”,這是他的第一感覺。
侯先生指著長卷說起了它的來歷及他的願望。原來侯先生在解放前是國民黨軍統特工,奉國民政府之命,在
拉薩做反間諜工作。1947年,西藏親英使團製造“驅漢事件”,他雖是土族,也在驅逐之列。侯只得出走印度。一日,他得知有人在
加爾各答出賣一幅敦煌經卷。侯先生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又有相當學識之人,他認為如此珍寶,不應流落國外。於是他多方籌措,終以五千美元之高價將這件文物購得。其後侯先生輾轉萬里,歷經千辛,特別是在“文革”劫難中,侯先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肉體磨難,將這件長卷保存了下來。他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將這份國寶獻給國家。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像侯國柱這樣一個政治背景的人,做成這件事談何容易,弄不好就是引火燒身。燒身他不怕,就怕國寶也會灰飛煙滅。他在耐心地等待時機。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機好像成熟了,但需一個他信得過的人,這個人他也終於找到了,就是謝佐。
經過一番長談,侯國柱先生將經卷鄭重地交到謝佐的手中,說:“謝佐先生,此事就全托給你了,如能順利捐獻給國家,就了卻了我半生的心愿。如不能,這東西就送給你了。”謝佐說:“侯先生請您一萬個放心,這是國寶,不屬於你更不屬於我,我一定要做成這件事。”
身負重託的謝佐多方奔走,向有關領導、部門反映或寫信聯繫,終於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中宣部的重視。時任中宣部部長的鄧力群同志作了專門批示。當時的青海省長黃靜波同志也親自過問此事,並從敦煌請來三位國家級文物鑑定專家,按有關程式進行了全方位的鑑定,最後一致認定此經捲成於
隋唐時期。其長度、字數、完整性、美學、書法和文物價值,在國內同類物品之上,屬稀世珍寶,國家一級文物。此卷現存省博物館,被列為鎮館之寶。
當這段文史佳話見之報端後,侯國柱先生的老友們問他:“這么
金貴的寶物,你交給那姓謝的,連個條子都不打。以你這般身份,你就不怕萬一?”閱歷多多的侯先生說:“我這個人再啥本事沒有,就是能一眼看準人!”
金書鐵券的徵集
1986年,謝承華同志提供了西寧西部三其村有一件金書鐵券的信息。謝佐聞訊而動,專程拜訪了鐵券的持有者李永蔚老漢。這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世代務農,“土改”時定為貧農,其時仍家貧如洗。鐵券是明英宗皇帝賜給李永蔚先祖高陽伯
李文的。
李文是明代著名大將,青海李土司的(西李土司)始祖,驍勇善戰,為明王朝東征西戰,戰功卓著。特別是參與了英宗“
奪門之變”。英宗頒賜鐵券酬功。券文中有“乃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外,其餘若犯死罪,免爾本身一次,以酬爾勛”之語,所以民間稱此物為“
免死牌”。
有明一代,頒發鐵券不多,現收藏在南京博物館等處的幾件鐵券,字槽填以硃砂,稱朱書鐵券,文物價值次一等,而金書鐵券就此—件,十分珍貴。這件文物是研究明代皇權吏制,
土司制度,明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歷史的重要物證。它的問世,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
李家後人及永蔚老人為保存這件傳家之寶曆經萬千磨難。經謝佐先生多次的耐心工作,上下奔走,有關部門最終同意以兩千元人民幣之價徵集這件稀世文物。區區兩千元,實在少了點,但當時青海省的財政十分艱難,謝佐的功和勞就盡顯其中了。事後又有人說謝佐:“你當時並未受命辦事,兩千元錢自己擠不出來么?”言外之意是何不據為己有?謝佐的回答是:“我就是有個金山,這東西也應屬於國家。”
這件頂級文物收藏在青海省檔案館。《中華檔案遺產名錄》第二卷中列為第一。郵政部還為此製作了“金書鐵券”郵票—枚發行海內外。
“謹封”古印的捐贈
程起駿曾得到出之都蘭熱水古墓中的“謹封”古印一枚,並在《青海日報》等媒體上作了簡要介紹,認為是唐代以前之物,見證了“唐代前期中央王朝與青海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密切聯繫。”謝佐先生見文後,多次在學術刊物上論及此物,並提出了此印為全國最早的唯一一件郵政實物”的學術觀點,得到了省內外學術界的認同。
此印在謝佐先生的引薦下,1986年由程起駿捐贈給了省檔案館。2004,由省檔案局送交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由主任委員、文物鑑定大師
啟功先生親自做了鑑定,並寫出書面鑑定書,認定此印為“唐朝前期之物,彌足珍貴。”至今全國就此一件。《中華檔案遺產名錄》第二卷列為第三,成為青海省檔案館三大鎮館寶物之一。
謝佐先生對這三件國寶的認定和歸位,並不僅僅是愛好和運氣所致,而是浸透著他對青海故土的一片熱愛之心,對本土文化的深刻認知和理解,還有他那廣博的知識作鋪墊。俗話說:“有緣千里相識,無緣當面錯過。”謝佐先生把這三件國寶請進了文化的神聖殿堂,從中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
謝佐先生現為青海省人民政府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