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武城遺址

講武城遺址

講武城遺址,位於磁縣城南漳河北岸講武城村。講武城唐以前稱武城,宋代以後改稱講武城。講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占據鄴城後,經常活動在這裡,把此地作為培養武將的基地。古城平面呈平行四邊形,除南牆及東牆南段被彰河沖毀外,其餘大部分尚存。

20世紀50年代後期,為配合京漢鐵路複線建設,河北省文物工作組對磁縣講武城古城址進行調查,並對古城周圍的古墓進行了搶救發掘。

2006年5月25日,講武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講武城遺址
  • 地理位置: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城南漳河北岸講武城村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Ⅰ-11
  • 時代:戰國至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唐以前,講武城遺址稱武城。
宋代以後,武城改稱講武城。
1958年,在講武城遺址火車站附近進行部分發掘。

遺址特點

講武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城南漳河北岸講武城村西面和南面,南達鄭衛,北通燕趙,原是南北長,東西窄,因南部被漳河沖毀,殘存遺址則相反為東西寬,南北窄;南城牆被漳水沖沒,西城牆與東城牆各被沖毀一部分,北城牆還有7段,遺址牆基寬為17-26米,牆體最寬處大約有9米,窄處僅有3-4米,最高處近9米;從城的東北角至西北角長1169米,東牆殘存200米,西牆尚存920米,牆址殘高2-9米,上寬6.5米,均為黃土堆積而成,在土層中間散落著很多貝殼。

文物遺存

講武城遺址文化堆積上為東漢文化層,下為戰國文化層,個別地方還有較早的文化層,出土遺物有石虎雕刻像、石斧石錛、白釉覆蓮罐、陶俑、繩紋筒瓦和板瓦等;石虎雕刻像,為北朝時期墓葬前神道石刻像,又稱石虎坑,虎像呈現蹲坐狀,頭部略有損毀,整體保存較好,高約1.9米,底長約1.6米,重約4噸,4肢襯以羽翅紋;白釉覆蓮罐,胎呈白色,有4系,施白釉,釉上還點綴有綠彩和黃彩,為“齊三彩”;陶俑大到眼耳鼻口,小到眉毛、鬍子和唇紅都清晰可見,特殊部分陶俑的耳朵用黃金包裹塗抹。

研究價值

磁縣是殷都、趙都、鄴都“三都”文化交匯之地。其中,講武城遺址位於磁縣城南10公里的漳河北岸,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保存有部分城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講武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1月1日,由河北省人民政府設立保護範圍:東、西、北均以城牆基外沿為基線,各向外擴60米,南以斷崖為界,其東西長1439米,南北寬141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基線,東、西、北各向外擴30米,南向外擴50米,均至農田。
保護措施保護措施

歷史文化

三國時期,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後,占據鄴城,大規模地興建土木建築,在城北漳河大修玄武池以保證水路安全,在城西要道經營講武城以抵禦陸路之敵,如此水陸設防,拱衛鄴都。曹操的兵馬經常在講武城活動,把講武城作為培養武將的基地,據說曹操曾經講武城演講軍事戰術,講武城之名由此而來。《魏書》中記載:“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講武城村南的村子叫南營,之前叫講武營,據說是當年曹操駐軍的兵營。”宋代洪皓《講武城》詩:“……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欺取計已成,軍容漫輝赫。跨漳築大城……四陵寄遺恨,講武存陳跡。”詩中說的就是曹操在講武城築城、屯軍、練兵的事情。《漢書·地理志》記載:“鄴有……武城”,《水經注》也記載:“漳水又東經武城南”。曹操去世後,在講武城外布72疑冢。南宋詩人范成大寫詩《七十二冢》:“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聞說北人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范成大還專門給詩作了註:“七十二冢在講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彌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旅遊信息

門票
講武城遺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講武城遺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交通線路
途經講武城遺址的公交線路有邯鄲公交902路。
講武城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