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黎公祠

《謁黎公祠》是清朝的一首詞,作者是劉德新。該詩語言精練,引經據典,對比工整,表達了作者對子貢的敬佩和自己心生嚮往做這樣一個人的志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謁黎公祠
  • 創作年代:清朝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劉德新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謁⑴黎公祠⑵
曾作素王⑶奔走臣⑷,六瑚四璉⑸擅名珍。
分庭能抗諸侯貴,結駟⑹不驕處士貧。
事魯⑺只因從魯叟⑻,封黎⑼原本是黎人⑽。
淇園此日無餘竹⑾,古木猶然拱泗滣⑿。
晚聞性道少文章,只把顏淵讓一行。
貨殖誰令班范白,游談不信近蘇張。
六年風雨廬洙水,千古苹繁薦洙鄉。
久讀殘篇殷嚮往,欣從古廟拜衣裳。
鹿台已逐海桑更,城闕猶留端木名。
先正風流河嶽古,上公英爽日星明。
亭亭老樹千雲影,寂寂空山落雨聲。
只為詩書承手澤,何人不結瓣香情。

詞句注釋

⑴謁:yè,拜見。
⑵黎公祠:俗謂子貢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縣劉台創建。張肯堂重修《濬縣志》載:子貢祠“在南門內街東,知縣趙建極重修。”之後多次重修。於五十年代末被拆除。黎公,子貢封號。
⑶素王:孔子的別稱。在古籍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遺記》上記載:“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當時就有相者說:“夫子繼殷湯,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上承殷湯,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是無冕之王。這個故事也是“麟吐玉書”和“麒麟送子”傳說的由來。另說:漢朝人發現孔子的相貌很像漢朝的第一個皇帝劉邦的相貌,是皇帝臉,所以稱之為素王,素王是虛龍假鳳的意思。
⑷奔走臣:侍臣。
⑸六瑚四璉:《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後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敦(dūn)、瑚、璉、簋(guǐ)為古代祭祀宴享時盛黍稷或食品用的器皿。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rǔ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譯文:子貢問道:“先生看我端木賜怎么樣呢?”孔子說:“你啊,像個器具。”子貢說:“什麼器具呢?”孔子說:“像個宗廟之中裝糧食作為祭品的瑚璉。”
⑹結駟:一車並駕四馬。指乘駟馬高車之顯貴。
⑺事魯:從業於魯地(山東)。
⑻魯叟:指孔子。因孔子為魯國人。
⑼封黎:指歷史上對子貢的多次加封:唐玄宗封其為十哲之一,後追封黎侯。北宋則加封黎陽公,到了南宋又改封黎公。
⑽黎人:指子貢。因子貢為黎陽人。
⑾淇園句:名聲顯赫的衛武公已被人們淡忘。淇園原為衛國竹園,《詩經·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綠竹”即是以淇園之竹比興,頌揚君子衛武公,千百年來,“淇奧”、“綠竹”、“淇園綠”、“淇竹”成了衛武公和有政德之人的代名詞。淇園竹因人為和氣候的變化等原因逐漸消失,衛武公的名氣也漸漸淡化。
⑿古木句:子貢在社會上仍然有很高的聲望。古木,指孔子墓旁子貢親手所植之楷樹。孔子去世後,眾弟子為孔子守墓3年,唯子貢守墓6載。其間,子貢將南方稀有珍木楷樹,移植孔子墓旁,寄託對老師的一腔真情。楷樹,木質堅而韌,樹幹挺而直,頂天立地,象徵孔子為萬世師表,天下楷模。拱,大樹稱“拱木”。《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後因稱墓旁之木為拱木。泗滣,即“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春秋時孔子在泗上講學授徒,後常以“泗上”指學術之鄉。泗,sì,水名,在中國山東省。滣,chún,古同“漘”,水邊。《詩經·伐檀》:“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

創作背景

劉德新拜謁子貢祠時,高度讚賞子貢的歷史功德,認為他的名望甚至超過衛武公。故作此詩。

作者簡介

劉德新,字裕公,遼寧開原縣人,生卒年不祥。劉德新生於官宦之家,科舉不第,以父功為蔭生。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任濬縣知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調任淇縣知縣。康熙十四年(1675年)底又繼任濬縣知縣。任濬縣知縣八年。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升任浙江金華府同知,後又任江西吉安、浙江溫州及陝西直隸興安知府。清嘉慶《濬縣志·循政記》記載,劉德新“性清靜,好黃老術,政暇輒披道士服”。在濬縣任內,造縣署,修縣誌,廣施惠政,為民所愛戴。濬縣大伾山的清代建築群多為他所建。山上摩崖題字,多處可見“劉德新”字樣。劉德新為濬縣文化的傳承與影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民間有很多關於劉知縣的傳說。大伾山上呂祖祠中尚有劉德新身穿官服的彩色畫像。他主建的呂祖祠和八卦樓,成為濬縣的標誌性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